技術干貨:活性污泥法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三)

時間:2016-05-26 來源:微水會 作者:三豊

問題61:問題:我們米漿水COD在1-2萬mg/l,我先沉淀后,COD降低不大,但SS下降很多,上清液生化曝氣,這樣能否處理好?理論上COD高,只要菌活力大,就一直是年輕人,能達到曝氣量,就能夠處理好,是嗎?但難度很大,負荷高難控制是嗎?

回答:

(1)你理解的污泥足夠多,曝氣跟得上就可以處理高負荷廢水了。實際不是這樣簡單的,比如你的停留時間是否足夠呢?曝氣是否真的跟得上呢。

(2)一般你的COD這么高的話,如果進入好氧區超過5000的話,很難達標處理的,所以前面要增加處理工藝的,比如水解酸化、生物塔、生物接觸氧化,然后再跟活性污泥法,這樣侯段的活性污泥就不會處于高負荷狀態了。日常運行中負荷波動也可以承受了的。

問題62:把用PAC和PAM凝聚過的污泥回流到生物池,長期采用此措施對生化系統有沒有影響,短時間會不會有影響?

回答:

(1)PAC和PAM凝聚過的污泥大部分是無機或尚未水解的固體顆粒,流入生化池后會提高污泥濃度,但有效成分不高,故處理效率及出水清澈度會降低。

(2)當然有時也有好的一面,比如絲狀菌膨脹,可以適當流入該類污泥,提高污泥的沉降性。

(3)短時間流入也要看流入量的,少量的話沒問題,持續1周以上的話,需要積極排泥質換出去,否則污泥活性降低,出水也會惡化。

問題63:處理的是油墨廢水工藝為:氣浮+水解+接觸氧化+沉淀 現在進水COD指標在6000 mg/l,氣浮出水1000 mg/l,水解出水450 mg/l,接觸氧化出水250 mg/l,一直這樣有15天了月底就要驗收了,現在不知如何提高生化處理效率。 還有以下幾個問題:

(1)物化階段加FeSO4對生化階段有沒影響,我培養了一個月氧化池的膜長的很差是不是這個原因,還是因為24小時在3小時集中進水的原因(因為業主原因無法分配進水)?

(2)沉淀池出水SS高渾濁,是不是因為營養物的投機不均衡導致污泥瘦?

(3)外加碳源的計算以葡萄糖為例的話該如何計算?

回答:

(1)氧化池的膜長得很差還是因為集中進水的緣故,與加FeSO4關系不大。

(2)沉淀池出水SS高且渾濁主要是你的廢水水質不易降解導致的。當然水溫也較為影響除去率。

(3)外加碳源的計算以葡萄糖為例的話,1g葡萄糖=1.06gCOD。

問題64:想請教您判斷我們廠污泥老化的原因是什么?從發生絲狀菌膨脹后,我們一直堅持排泥,污泥齡控制在18天左右,為什么還會發生老化現象。最近sv30略有升高,23到28左右,是否水溫的原因,我們這水溫從15度降到12度。

回答:

(1)你的進水濃度如果COD只有350 mg/l的話,BOD也就在150 mg/l左右,這樣的濃度進入你的系統后,最后到達好氧段,底物濃度所剩無幾,且不容易降解的部分較多。如此老化是必然的。

(2)進水濃度低勢必影響聚磷菌的有效釋磷并導致吸磷不佳,結果是除磷效果差,這個是A2O工藝在低負荷情況下,經常出現除磷效果不佳的一個原因。但是脫氮效果還可以。

(3)污泥老化糾正需要一定的時間,18天的污泥齡也不短,還可以降低些的。 (4)sv30略有升高可能與你的絲狀菌有關,可以顯微鏡觀察下的。

(5)池中心懸浮大團顆粒污泥通常在如下情況出現:

1)絲狀菌膨脹,污泥沉降緩慢。

2)污泥老化,活性降低,部分污泥絮凝性不佳。

3)進水水力負荷高,污泥沉降時間不足。

所以,你的情況可能是以上1種,也可能是多種情況綜合導致的。

問題65:在水解酸化--耗氧工藝中,水解酸化出水到耗氧池是上清液好還是泥水混合液好? 剩余污泥是在水解部分排出還是在耗氧末尾排出?

回答:

(1)解池出水 是上清液流到后續好氧池,混合液的話,夾雜了很多雜質(包括無機物),這樣的話,容易導致好氧池活性污泥性能降低,出水容易渾濁。

(2)排泥的話,需要在好氧池進行,水解酸化池一般不需要排泥。

問題66:前段時間由于泥齡比較長(在70天左右),加之進水COD氨氮比較高、pH也出現高值大于10,出現生化池出現黑色的泡沫,且沉淀池出水懸浮物突然增高然后加大排剩余污泥,泥齡在15天左右,但是10d左右的時間,出水懸浮物并未降低,基本沒有變化。出水的COD稍微高了點,有時在60左右。請教一下,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污泥老化所致?但如果是老化,大量的排泥需要多長時間恢復! 說明一點溶解氧的控制還比較到位,未出現低于2的情況。

回答:

(1)首先要判斷是否是污泥老化了,這個可以通過最近階段的食微比來確認的。

(2)實在沒有此數據,看看出水懸浮顆粒的間隙水是否清澈,如果清澈則可能是污泥老化了;如果渾濁,那有可能是進水濃度高導致的負荷沖擊。

(3)如果是負荷沖擊就不要排泥過度了,也就是說只要保持比正常排泥略低的排泥量即可。

問題67:我廠是廣東的一個市政污水處理廠,出水按GB18918-2002一級B標排放。設計進水水質:COD<280 mg/l,BOD<140 mg/l,TN<40 mg/l,TP<6 mg/l,氨氮<30 mg/l,設計水量35000噸/d。目前我廠的實際進水水質為:COD<180 mg/l、一般為70~150 mg/l,BOD<60 mg/l、一般為20~30 mg/l左右,TN約等于25 mg/l,TP約為2.5~5 mg/l,氨氮<20 mg/l。卡魯賽爾2000氧化溝工藝,采用安徽國幀環保的倒傘型表曝機四臺(75kw,其中2臺變頻),mlss在3000mg/l左右。現在當進水COD在120以上的時候,四臺表曝機全開起來,氧化溝中的DO卻很難提升上去,基本上都在1.5mg/l以下再也提升不了。二沉池局部會出現雪花狀的污泥往上浮,出水TP不達標,經常在2mg/l左右,TN有時候也超過20mg/l。我們還在氧化溝的出水端加8%的PAC溶液進行化學除磷,但是出水TP還是很難降到1mg/l。請問按照國幀的倒傘型表曝機充氧效率和我廠的進水水質,為什么DO會出現上不去的情況呢?有什么比較好的建議和措施呢?

回答:

(1)DO除了和微生物濃度有關外,還與進水流速或者說流量有關,所以進水流量的或者回流也很大的情況下,可能導致DO上不去,當然也有可能是你檢測不準確。

(2)進水有機物濃度過低,而活性污泥的濃度相對過高,會導致排泥顯著減低,其結果是TP無法有效依靠排泥加以去除。

(3)氨氮在氧化溝工藝中也是可以通過反硝化去除的,但是進水有機物濃度低,導致反硝化去除不徹底。盡管不徹底,畢竟還是有去除效果的,所以去除效果比TP的效果要好。

(4)可以通過排泥(循序漸進地排泥,不要短時間內排泥過多)逐漸改善系統運行環境,看看是否可以提高氨氮的去除效果。

問題68:,好氧池水發紅會有哪些情況。不是染料的原因。

回答:

(1)不知道你的工藝如何的?如果說處理水量不大,前段物化處理又有三氯化鐵作為絮凝劑的話,有可能是過量或者沉降不好導致的。

(2)不知道你說的紅色是個怎樣的紅色?因為每個人對紅色的程度感覺不一樣的,可否上照片看看,如果是暗紅色,也有可能是你的水質決定了你的微生物種類導致的,這種情況的話,通常是長期存在的顏色發紅。

問題69:現有板框壓濾機使用情況為3天出一批干污泥,污水站反映污泥處理不上來 ,二沉池浮泥,今天好氧池變成滿池的泥。

回答:

(1)取樣看看污泥上浮的顏色,打碎后是否沉下去。以此判斷是否污泥反硝化導致的。

(2)顯微鏡看看是否絲狀菌比較多,如果說是的話,把暴氣量降低下來。

(3)看看去除率是否大幅降低,判斷下是否進水水質波動大導致的?特別是有毒物質流入。

問題70:進水COD4000mg/L,停留13小時,石化廢水,泥少,只能看到里面非常稀少的懸浮污泥,怎么讓污泥多起來呢?另現在水溫24度,里面有曝氣頭,多點布水。我輕微曝氣可以嗎?

回答:

是在培菌還是一直污泥少?

(1)污泥少的話,曝氣不要過度。

(2)看看進水和出水的氮磷值,如果不足要補充。

(3)如果是培菌初期,則你的廢水需要微生物慢慢適應,污泥濃度起來慢也正常的。

問題71:好氧池污泥和泡沫發白,之前池面懸浮大量污泥突然消失了,是不是污泥中毒了,COD一下子升上來了,該如何應對?

回答:

(1)可能是進水有機物濃度高。

(2)可能是污泥流失太多。

(3)可能原來導致浮渣等的進水水質改善回復到之前了。

問題72::進水COD280 mg/l,氨氮60 mg/l多,好氧池末端DO7.5 mg/l,沉降比40%,2個多小時量筒的泥就上浮了,濃度4500多攪一下有沉下去了,二沉池測DO0.4 mg/l,有小塊的污泥不斷上浮,不斷有氣泡冒出來,差不多漂滿了整個池子,現在加大了回流還是沒有效果,什么原因?

回答:

問題還是污泥濃度過高,所以,即使你的好氧池出水DO高,但是二沉池就很低了,導致反硝化的發生,主要對策還是降低污泥濃度,當然,你提高回流還是有些改善效果的。

問題73:我被漂泥這個問題困擾好久了,CASS工藝處理生活污水,設計進水5000,目前日進水2100 mg/l左右,進水COD 300 mg/l左右,進水氨氮60 mg/l左右,SV30 20%,MLSS 4000mg/L。目前一個周期為7小時,曝氣5小時,沉淀1小時,排水1小時。目前出水效果不理想,COD50-60 mg/l,氨氮10 mg/l左右。 問題1,目前鏡檢微生物有鐘蟲(較少),輪蟲,還有較多的累枝蟲,生活污中出現大量累枝蟲是污泥膨脹,解絮的征兆,這是真的嗎?漂泥就是CASS在沉淀階段,尺表面會飄一些細細的浮泥,我之前加大排泥和降低風機頻率問題得到一些改善,但是不久后又出現,目前DO控制只有1左右,我一直認為是部分污泥解絮,但是如此低的DO應該不會導致污泥解絮的吧?是否我理解的有錯誤,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

回答:

(1)大量累枝蟲是和污泥膨脹無必然聯系。

(2)溶解氧沒必要降低到1,可以降低暴氣周期。但是MLSS4000有點高了,這個可能是污泥解絮原因之一。

問題74:污泥濃度老是長不起來。請問老師,加PAC的話,影響大不大?投加量最多不超多少呢?不排泥是指不排剩余污泥吧,正;亓魑勰?是不是應該補充點干污泥呢?

答:

(1)投加多少PAC,還是通過小試確定比較穩妥(就是取生化池出水,投加不同濃度PAC,觀察效果),原則上點到為止,不可過量。

(2)排泥指排出生化池剩余污泥。 回流不需要變化,原來怎樣,還是怎樣。 不需要補充干污泥。

問題75:目前我生化有下面這些問題:1 污泥膨脹(絲狀菌膨脹),2 污泥濃度低(1300mg/l),沉降比50%,3 二沉池泥面上升,有跑泥現象 4.生化氨氮去除差。 目前,并沒有排泥,擔心泥量越來越少,但污泥膨脹,不排泥會不會越積越多。污泥老是漲不起來,濃度一直很低,嘗試將負荷調高,好氧池負荷已達到0.4 ,但污泥依然沒長起來,污泥負荷這么高,又影響硝化細菌生長。感覺現在問題太多了,又相互影響,矛盾。不知道從哪方面開始調整好。絲狀菌又應該怎么解決好?

答:

看出來是惡性循環了,還是需要控制絲狀菌,否則,污泥濃度起不來。 可以先進行如下操作:

(1)先二沉池進水投加些聚合氯化鋁,強制沉淀下(不要排泥),待污泥濃度提升下。

(2)對絲狀菌進行殺滅,這個比較復雜,可參閱《活性污泥法工藝控制》一書。

問題76:我現在鏡檢情況就是有很多豬吻輪蟲,而且污泥濃度低才2500,現在應該老化嚴重,如果按硝化參數控制,那我豈不是要少排泥,但老化污泥,不排泥,效果豈不是越來越差嗎?我想現在先排泥,把污泥先更新下,不知道這樣行不行?

答:

如果監測但硝化效果不受影響的話,那可以通過排泥來提高污泥活性。待達到目的后再逐漸提高污泥齡。

問題77:關于A2O活性污泥工藝問題 1、鏡檢輪蟲數量很多,即代表污泥老化?除了污泥老化還有其他原因嗎?

答:

這個指標要結合來看,您說的很多也要看情況,比如其他原生動物的數量情況,輪蟲種類等。一般大量繁殖表示系統運行正常(除了豬吻輪蟲)。

問題78:我的生化池進水pH一直在8點幾左右,但是曝氣池pH一直是6.5~7,氨氮去除率有所下降,是堿度不過導致硝化反應受到抑制么?如果是的話,堿度怎么補充呢?污泥濃度在6000多,SV5是90,有沒有絲狀菌膨脹的可能性呢?

答:

(1)投加碳酸鈉粉劑或者碳酸氫鈉粉劑等。

(2)由于你的MLSS過高,也不能說一定是絲狀菌發生膨脹了,還要顯微鏡觀察后判斷。

問題79:污泥看起來細密,沉降緩慢,SV5基本不沉降,SV30是82,從中部開始往下,有裂紋式的空隙,感覺塌陷了一樣,DO為2.2,鏡檢沒有什么蟲,但是感覺有絲狀菌,但是不敢肯定。這是怎么回事?

答:

如果上清液非常清澈,那就是絲狀菌的問題了。如果上清液渾濁,那么不是負荷高了就是污泥受到了沖擊。

問題80:我這邊,進水濃度一直很低,但有時會突然增大,通常進水COD100 mg/l左右,BOD30 mg/l左右,氨氮10 mg/l以內,TN20 mg/l以內,TP2 mg/l左右,突然增大也只有COD增大,最大一次增至396 mg/l,前些日子忽然DO增大,缺氧池DO都有3 mg/l左右,然后污泥變的很碎,顏色變淺,污泥濃度從1800 mg/l左右降至600 mg/l,且沉降性能差,上周加了脫水后污泥,現在已經五天了,污泥絮團還是細碎,微生物數量也很少,污泥濃度又在減少,18號投加污泥,現在污泥濃度四天之內又從1400降到400了,幾乎沒有污泥了,進水量5000 mg/l左右,設計值是2.5萬方,要怎么辦?

回答:

(1)污泥濃度低于900的話就不行了,因為太低后無法有效絮凝。

(2)目前最主要是降低曝氣量,避免低濃度時發生曝氣過度的氧化。污泥流失主要還是進水濃度高了后,污泥活性會提高,不容易絮凝,自然容易流出去,導致污泥濃度降低。

(3)對策就是高濃度進水時降低污泥回流,加大曝氣。

問題81:COD濃度500 mg/l左右的印染污水進了大概1500噸,今天鏡檢發現污泥細碎,偶爾一只鐘蟲,SV30:10%,上清液很渾濁,上清液COD比進水還高50 mg/l,泥色發黑。下一步該怎么辦?能否補充點碳源來提高MLSS?

答:

如果是進水量大大高于預期,首先要加大曝氣,最大限度地降解進水有機物。由于進水量過大,出水可能還是會比較高。碳源原則上不需要補充。

問:今天發現泥色較前期好轉,不是那么黑。MLSS:1500mg/L,污泥細碎。DO控制在3左右。老板要求這個星期要滿負荷進水,下周要驗收。還投加了100公斤面粉。怎么辦啊呢?下一步該如何運行?

答:

投加面粉可以進一步提升MLSS值,使后期滿負荷進水后可以最大限度的降解進水有機物,這個考慮沒有錯。 突然的、一下子加大進水,對系統會造成負荷沖擊,實在沒有辦法避免的話就是加大曝氣,減少回流來對應了。

問題82:近期溶解氧控制在4mg/L左右,每天進水量在500m3左右,可是現階段只加了15噸接種污泥,培養菌種能否可行?系統運行中該注意什么?

答:

15噸足夠了,細菌在系統啟動后,增殖是很快的,加多了也要被淘汰出去很多,所以,沒必要接種太多污泥的。

問:投加15噸污泥這4天時間一直在燜曝,溶解氧維持在5mg/L左右,這是今天的數據:生化池上清液渾濁、SV30:10%,上清液COD:200mg/L,氨氮:13mg/L,總磷:1.07mg/L、pH:7。鏡檢發現有1個鐘蟲,2只滴蟲屬。能否再投加污泥,加快馴化。

答:

悶曝2天足以,悶曝4天是很不利的,趕快停下來,為此DO在2-3即可(可以通過間斷曝氣實現),污泥不需要投加了,否則菌種混雜(培養后的新菌種和接種污泥的老菌種)影響培菌效果的。

問題83:COD:150-250mg/L NH4-N:15mg/L,B/C:0.3。污水處理廠采用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AAO工藝,出水COD:60 mg/L,NH4-N:15mg/L,NH4-N出水排放指標8mg/L(超標)。污泥濃度3000,堿度適宜。PH值6.5-7,溶解氧正常,回流比0.6,有部分印染廢水。 原因分析:從進出水指標來看,COD的去除率較高,NH4-N幾乎沒有去除效果,NH4-N的去除效果取決于硝化細菌,硝化細菌是自養菌,它的存在只有在活性污泥中異養菌充分去除掉BOD的情況下才能形成優勢菌種。目前從SV30沉降情況來看(實測20%),污泥沉降速度快,在集團沉降中絮團呈顆粒狀,比較“瘦”,不豐滿,壓縮性好,上清液混濁;從鏡檢結果來看,只發現1-3個鐘蟲,且非常不活躍,其它原后生動物沒有任何發現,菌膠團呈黑褐色,新生菌膠團在400倍率顯微鏡下應無色、透明,且發現菌膠團發散嚴重,呈魚尾紋狀分散。同時化驗室對進水采取直接加入絮凝劑的結果來看,活性污泥中異養菌未發揮作用,通過以上現象分析,污泥存在污泥嚴重老化或中毒的跡象,分析基于活性污泥絮體成顆粒狀結合鏡檢菌膠團顏色、形狀、原后生動物的數量。我個人更傾向于污泥中毒。污泥中毒的原因一般是由于進水水質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發生的現象是污泥解絮,上浮,但未見此現象,但鏡檢中原后生動物沒有發現卻和污泥中毒現象一致。我認為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還是對二沉池投加絮凝劑(二沉池進水投加PAC70ppm和脫色劑30ppm),后污泥回流造成的。 這種分析合理嗎?

答:

(1)如果好氧段溶解氧不足,氨氮去除效果不好。

(2)MLSS在3000的話,如果是經常排泥的,則有效成分不低,那么你的污泥應該處于低負荷運行狀態,這個對去除氨氮是有利的。

(3)PH值實際偏低了,最好控制在7.2以上。

(4)由于你是含有印染廢水的,所以COD出水60,如果是生活污水的話就低了,但印染廢水的話還可以。

(5)是否污泥中毒可以看看SV30上清液是否彌漫性渾濁。

(6)個人覺得中毒可能性不大,因為多少你的COD去除率還可以,如果中毒較重的話,COD去除會較歷史數據明顯惡化的。

問題84:我處理的是醫藥廢水,系統流程是進水----調節池-----水解酸化池----好氧池-----膜池(MBR),設計處理進水COD為2800mg/L,進水流量為200m3/d,好氧池體積為300m3,出水標準為COD200mg/L, 但但由于廠區還沒有正式投產,處理的大部分是生活污水和部分工廠車間調試的廢水,進水COD在100-300mg/L之間,主要目前階段,污泥性狀不好,測SV時只有15-20%,污泥濃度也不高,污泥一直長不起來,不知是不是進水COD太低原因所致, 或者,我可以額外投加葡萄糖,使得進水COD升高,但是由于會造成出水不達標,要說明一點的是,由于我現在的污泥狀況不好和污泥濃度較低,使得我的MBR系統運行不了,系統無法連續運行,因而我們在膜池設立了備用泵,把運行模式改成類似于SBR的工藝,及進水—曝氣---反應—沉淀---出水,但這樣子又會造成污泥厭氧,降解效率下降。 請問,對于目前的狀況,我該怎樣操作才能使系統盡快恢復正常?比如在SBR運行模式狀態下,曝氣反應一般多久比較好?當我進水COD在100mg/L的時候,是否需要額外添加葡萄糖使得進水COD提高至300mg/L,或者500mg/L?然后還有對于目前較低的污泥濃度是不是就不用排泥了?但長時間不排泥,又會造成很多老化的污泥在系統里。該怎么平衡這種關系?

答:

(1)出水COD要求是200,而你的進水是100的話,其實不需要處理也可以排放了吧。如果是為了迎接后續的高COD和大水量而提前培養污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預測出什么時候進水會提高,在結合培菌時間來制定計劃。

(2)如果用葡萄糖來可以提高進水COD到300的話,非常浪費,也不環保。如果你是施工方,可以理解,畢竟要驗收,如果你是甲方,完全可以等到進水慢慢提高后在一次性培菌。 目前的話有多少COD,養多少MLSS即可,個人覺得沒必要投加葡萄糖的。

(3)排泥的話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記得排泥,只是頻率和多少的問題,一直不排泥,系統也會自主的將泥懸浮在出水中流出的,這個當然對你的出水SS有影響。

問題85:我是從事印染廢水處理的。我司污水處理系統分高低污處理系統。低污水主要自來經卷、溢流染布后的洗布水,COD值約在300 mg/l至400 mg/l。系統設計處理量為4000噸。由于剛開廠,兩年來產量一直很低,低污水量每天約只有五六百。低污處理系統為脈沖水解酸化+普通好氧池+二沉池(長方形。用椼車式吸刮泥機),這三池是合建一體化的,后面還有物化為水力循環澄清池,加無閥濾池。現運行效果不怎么好。二沉池出水COD200 mg/l左右,主要是色度高,二沉池出水色度跟進水差不多,脈沖水解酸化池出水檢查,發現出水渾濁,好氧池污泥也很少。以前運行二沉池吸出的泥都直接回流到水解池和好氧池內,沒有排掉。運行一年多來,出水色度一直難以解決。對這樣的系統在日常運行應該怎么管控?

答:

(1)印染廢水色度最好通過物化段來處理(混凝沉淀、除色劑等)

(2)好氧系統一直不排你的話,會積存大量的吸附物質在系統內,對沉降性和污泥活性提升不利,建議要開啟排泥系統。

(3)可以的話引入生活污水,提高污泥的種群和活性,以此提升對印染廢水的污染物去除率。

問題86: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廠由于進水濃度低,為了生化系統的炭源,不設初沉池,但我這邊有好幾條線在運行,有設初沉和不設初沉的,發現一個問題,同樣的mlss檢測后發現mlvss還是設初沉的高,通過你的書我了解可能是不設初沉的進入了部分惰性物質,造成了mlss的虛高,鏡檢中如何體現出來呢?另外:為什么老化的污泥壓縮性很好呢?

答:

(1)主要是看雜質情況,沒有初沉池的話,雜質會比較多。

(2)老化污泥微生物活動性降低,相互吸附的排斥力也降低,相反,均較團的分泌物可以促進相互吸附。

問題87:污泥濃度降低情況,降污泥濃度,最好每天將多少呢?50-100mg/l(如果具備條件的話)。

回答:

(1)污泥性狀和濃度會影響排泥效果。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會有排泥過頭的情況。一般來說,污泥老化要排泥時,污泥壓縮性好,稍微不注意排泥就會過頭,而絲狀菌膨脹時排泥初期效果不明顯,但是等不及而繼續加大排泥后也會出現排泥過頭。

(2)另外要注意的是污泥濃度高時排泥不會迅速降低污泥濃度,但是,隨著污泥濃度逐步降低,不持續調小排泥,就會出現后期排泥后污泥濃度突然降低的情況。 按照您提出的量化排泥值有點難,我還是建議排泥加大后,持續一段時間停止下看看情況后再判斷排泥多少為好。

問題88:我們是內蒙地區的一個廠子,相對來說冬季氣溫較低,為了保證冬季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十二月底的時候為生化池做了保溫措施,我們處理工藝是A/O工藝,保溫措施就是將整個生化池覆蓋了塑料布,我想問覆蓋了塑料布之后就相當于與外界空氣隔絕了,這樣持續的時間長了之后會不會產生什么影響?最近我的污泥活性不是太好,沉降比13%,MLSS:2480mg/,進水COD最近總是保持在250-500之間,氨氮在40左右,出水COD在50-60之間,出水氨氮前幾天還是1.35左右,這幾天成了0.75了,又低了。我現在因為污泥沉降比太低,所以我減小了污泥的排放量,但是減小之后也不見漲,這是什么原因呢?(做污泥沉降比的時候我觀察了前五分鐘的效果,沉降的挺快,到5分鐘的時候31%,但是這個時候上清液中總是有小的絮狀污泥,然后15分鐘的時候是18%,到30分鐘的時候是13%。

答:

沉降比和去除率都比較正常,不需要為了提高污泥濃度刻意去少排泥,因為你的進水COD不高,也就300上下,無法支撐更多的污泥的,勉強提升會導致污泥老化解絮,出現SV30上清液混濁的現象。

問題89:污泥濃度降低會不會導致的活性污泥顏色變得灰白?

答:

污泥濃度降低可以出現污泥顏色變得灰白,這個通過MLSS值可以驗證的。另外,如果MLSS,沒有下降明顯,但SV30上升的話,也會出現污泥顏色變得灰白,這個通常是活性污泥發生絲狀菌膨脹會出現的現象。

問題90:我們用的CASS工藝,主要是去除COD和氨氮,現在水溫也就12度左右,進水COD200mg/L左右,氨氮60mg/L,出水氨氮要降到8mg/L以下,前面的技術員說冬季基本很少排泥,所以進入冬季以后排泥比較少,現在SV30已達到80%左右,我咨詢下冬季的排泥控制?測不了MLSS。

答:

(1)很少排泥如果COD,氨氮去除率都正常的話沒有問題,因為控制活性污泥高濃度對去除氨氮有利,也對COD沖擊負荷有利。

(2)但是,控制過高的話,容易出現污泥老化,繼而出水SS會升高,并且排泥少,無機雜質會過量堆積在池內,所以,即使冬季可以少排些(比如降低50%),但是,太少的話長期看對系統不利的。

 

歡迎添加“水世界”微信(微信ID:chinacitywater)

1

聯系人:潘鵬

電話:010-88585610-815
手機:18510663273

郵箱:325178909@qq.com

關注微信訂閱號

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京ICP備12048982號-4

Top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