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干貨:活性污泥法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四)

時間:2016-05-31 來源:微水會 作者:三豊

問題91:工業廢水,昨天發現生化池活性污泥顏色突然變得灰白,而且SV30上清液有絮狀的污泥不易沉降,進水指標、DO和鏡檢都正常的,請問這對生化系統有何影響?

答:

(1)是否工業廢水有固體顆;蛘邘镔|流入,導致活性污泥顏色變化。

(2)另外重點看看SV30和MLSS是否異常,排除污泥流失后污泥濃度減低導致的污泥顏色變化。

問題92:無論老化還是進入惰性物質都要加大排泥吧?

答:

(1)是的,如果進入生化系統的廢水沒有物化預處理的話,可能有很多惰性物質流入的,就需要通過排泥來及時置換出去這些惰性物質。

(2)此外,還需要檢測MLVSS看看有效成分來判斷是否排泥。

問題93:現在沉降比260左右,COD污泥負荷0.3--0.4,B/C在0.4--0.5,上清液有懸浮,中心凸起及沉降污泥上層有白色絮狀物,鏡檢上清液有絲狀菌,曝氣池上清液COD以前40 mg/l左右,現在60 mg/l左右,到底是按絲狀菌膨脹調還是按污泥老化調,亦或者過負荷?

答:

(1)SV26%的話談不上污泥膨脹。

(2)是否污泥老化可以看看生物相,這個最直接。不知道你的MLSS值是多少,如果沒有超過3500PPM的話 ,按照你給出的負荷,應該不會污泥老化的。

(3)污泥負荷似乎高了點,所以上清液渾濁,且間隙水不清澈,呈現彌漫渾濁的話,反而要看看是否污泥負荷高了,也就是活性污泥濃度低了。

問題94:我廠是選用cast工藝,進水就曝氣,進水完畢后停止曝氣,每次進水時間大概80-100分鐘。DO在1.5-2.3左右。MLSS在3600-4300 mg/l左右,沉降比是37-40,現在我廠有幾個問題:1、現在出水很清,但是色度看上去不好,色度測出來的卻很低,從池子上遠看水面是黑色的,俯看的話可以看到潷水器的大管,但是水是黃的。 2、在回流的時候,選擇區的泥呈現出來是比較粘稠的,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應該怎么處理?3、之前泥有點黑,現在進水流量減低,加長曝氣時間,泥變褐色了,但是有點臭味。這樣污泥是變好了嗎?

答:

(1)不知道色度是否達到處理放流水的要求指標;如果不是,不需要太關注的。黃色一般是除了進水帶色導致的,通常是活性污泥老化解體溶解到水里所致。

(2)這個和濃度有關。也和選擇區負荷高,污泥吸附有機物后性狀改變所致。 (3)可以看看生物相,微生物好轉,必定原生動物會變化的。

問題95:為什么越排泥SBR池SV越高呢?

回答:

可能原因:

(1)污泥增長速度受進水有機物充沛,溶解氧足夠的情況下,大于你的排泥速度,特別是本來污泥濃度就很高時.

(2)排泥計量是否有問題。

(3)是否發生了污泥膨脹。

問題96:污泥齡怎么控制?我知道好像是通過排泥控制,但是具體怎么控制呢?假如我想讓好氧池的污泥齡在10~15天具體怎么控制?

答:

通過污泥齡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影響要素是排泥量,如果排泥多了,相對污泥齡就短。按10天污泥齡計,污泥總量/1天排泥量=10。

問題97:關于如何判斷是污泥老化和污泥中混入惰性物質。書中提到污泥沉降速度快,上清液渾濁是污泥老化的現象。那如果污泥混入了惰性物質好像沉降實驗是一樣的,也是沉降快,上清液渾濁。能解釋一下嗎?

答:

(1)污泥老化的渾濁,其中顆粒物之間的水是清澈的,而惰性物質流入的話,渾濁的上清液是彌漫性的,不存在顆粒間隙水清澈與否的。

(2)另外,惰性物質多了才會影響沉降,而沉降物惰性物質太多,所以會出現污泥顏色變化。即顏色不新鮮,灰暗。

問題98:工藝是格柵+隔油沉淀+氣浮+水解酸化+A/O+BAF ,設計水量為100m3/h,實際運行也基本上100m3/h;進水COD2000mg/L,氨氮120mg/L,由于電力不足,氣浮工藝沒有運行,有大量的SS進入水解池。出水COD現在400多,出水渾濁,有很多細小的顆粒。溶解氧A池0.5以下,O段5左右。O池表面有大量的泡沫,粘性很大。今天測SV30基本為零。剛開始污泥濃度在2000左右,現在感覺濃度很低,基本看不到絮體狀的污泥,都是很小的顆粒,COD變高,出水渾濁,污泥變成細小顆粒的原因是什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

答:

三種可能導致你的污泥流失:

(1)操作不當,排泥過多,導致直接降低了活性污泥的量;钚栽谪摵刹蛔兊那闆r下,活性污泥重新培養,導致泡沫多,污泥沉降性差。

(2)污泥受進水的沖擊,導致污泥解體,繼而出現污泥大量流出系統,和第1點一樣,污泥處于重新啟動狀態,泡沫多,出水整體混濁。

(3)曝氣過度導致的污泥大量流出也有可能。

問題99::我現在有一食品廢水項目(做海魚罐頭的),水量250m3/d,進水COD2000 mg/l,BOD800 mg/l左右,出水要求COD200 mg/l,BOD100 mg/l,采用混凝初沉-AO-二沉-混凝終沉的工藝,生化進水COD1500左右,停留時間大約有40小時。調試已一個多月,就是沒有形成活性污泥,生化池取一杯水幾乎沒有什么沉淀,但是每天進水100多m3的情況下出水COD倒也能降到300多,不知是什么原因?還有設計時沒考慮氨氮,實測氨氮有250mg/L,是不是氨氮太高了,污泥培養不起來?

答:

1)培菌如果沒有接種,完全自己培養的話,也是要比較長時間的。從你的工藝看,問題不大,AO工藝也有一定的去除氨氮效果的,屆時你污泥起來了也可以看到效果的。

2)現在污泥沒有起來的原因分析如下:

(1)持續曝氣太多,太大,導致污泥無法形成(建議降低曝氣)

(2)氣溫、水溫過低導致培菌時間長

(3)某些營養物質缺失,比如磷(可以檢測看看缺不缺)

(4)進水鹽度高,導致微生物生長困難。

以上可以針對查查看看,找找原因。

問題100:池子在培菌階段,一直未進過污水,一直投加食品級淀粉和葡萄糖、磷酸三鈉等營養劑,期間加過PAM,污泥濃度接近4000 mg/l左右,一直未排過泥。期間停止投加營養劑一天,正常曝氣(設備原因曝氣不均勻)、沉淀一天后,SV30從60降到40左右,大的絮條狀污泥沒有了,還存在一些很細小的上浮污泥情況,要保持在此污泥濃度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以及培菌階段未進水的情況下如何計算F/M?污泥培養期間,測的SV30前五分鐘幾乎看不到自由沉降現象,操作上需注意哪些事項?

答:

(1)如果做實驗還可以理解,是實際系統的話,保持這個污泥濃度,不論是經濟角度還是操作角度,都是不推薦的。

(2)這是由于不進水,不排泥導致的,污泥上浮現象也是這個原因導致的。

問題101:污泥沉淀后,漂浮在水面上的絮條狀污泥,是因為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答:

雖然有浮泥,但是出水是清澈的,如果你是工業廢水,可能這種現象存在有一段時間了。原因有:

(1)進水中的有些成分對微生物有抑制,導致部分污泥淘汰所致。

(2)進水中含有難降解物質,特別是無機物,導致污泥吸附后活性降低,此部分污泥上浮所致。

(3)局部有死角,導致污泥定期上浮。

(4)生物膜剝落所致。

這里比較傾向于第1、2種的可能性高。即進水水質導致你的系統出現此現象。

問題102:現在這邊有兩個垃圾剩濾液處理,一個是AO工藝,一個是氧化溝工藝,都是填埋4年的剩濾液,COD進水濃度一個700 mg/l上下,一個400 mg/l上下,氨氮都是350左右。一天也都是進水35-50噸這樣(設計150噸),現在出現的情況是進水量一旦稍稍加大,AO池、氧化溝上成片黑色的死泥漂浮,曝氣氣時呈氣泡加黑泥的形式,一旦停止曝氣就成片漂浮。處理效果也是不佳。我們初步判斷是微生物中毒,但是又一直得處理剩濾液,所以一再的減少進水量,污泥維持不下去了就投幾袋面粉。想問下可以解決的方法?

答:

(1)如果進水時沒有什么雜質(SS含量)的話,成片的污泥漂浮,可以判斷為污泥不適應進水導致的解體和自然淘汰。

(2)污泥和浮渣呈現黑色主要還是進水顏色黑色導致的。目前的處理量還沒有上來,如果上來了估計處理更加困難了。

(3)在目前處理水量不大的情況下,建議對部分出水進行回流處理,一方面可以讓微生物逐漸適應高水力負荷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可以高去除效率。

問題103:工藝采用水解酸化+接觸氧化,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后出水達標,由于特殊原因,接著有三個月不能連續進水。想要保住這些活性污泥,請問這期間需要進行哪些操作和檢測?

答:

(1)三個月一點水不進的話,活性污泥保住是困難的,可以盡量降低污泥濃度,以便恢復時縮短時間。

(2)如果可以投加些補充底物的話,通過回流和少量曝氣,也是可以維持最低污泥濃度的,也同樣有利于正常進水后加快恢復速度,比之重新培菌要快。

問題104:沉降比低,污泥濃度高,是因為泥營養不夠導致的嗎?

回答:

污泥濃度高,可以是進水有機物濃度高導致的,也可以是排泥不足導致的,排泥不足,往往出現污泥中無機物雜質過度,看上去污泥濃度高,實際是有效承成分不高,處理效果就差,沉降比來看,雖然污泥濃度高,實際沉降比較低。

問題105:現調試一醫院污水處理,每天處理350方,ICEAS工藝,兩組反應池,單池有效容積70方,潷水量26方,于8月5日每池投加1.5方左右經壓濾的污水處理廠污泥,最初悶曝2天后開始進水,進水后曝氣時間為8小時,運行3天后出水稍清,污泥沉降快,有少量懸浮物,后曝氣時間改為5小時,運行3天后,曝氣池內漂有一層污泥,還伴有透明泡沫產生,出水中有大量懸浮物,經自己分析怕是污泥解體了,所以又把曝氣時間設為3小時,但運行了2天仍不見好轉,曝氣時反應池表面都被一層污泥覆蓋還伴有透明的泡沫,現測得污泥沉降比分別為11%和14%,污泥前5分鐘基本全部沉降。因條件限制其它指標都未測,請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該采取什么措施?

回答:

應該還處以系統自動篩選污泥階段,如果有污泥上浮,流出,這個是好事情,是系統把不適應的污泥排除,如此留下來的污泥就會不斷增殖,系統污泥濃度也會不斷提升,最后形成真正高效的廢水處理菌膠團。

問題106:我們有個中試試驗,印染廢水水量為每天10方,已經有10天了發現里面有很多水絲蚓,現在大量繁殖,污泥一直上去,怎么辦?

回答:

1)污泥量是否上去取決很多因素,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進水可降解有機物濃度如果過低,則污泥增殖速度會降低。

(2)印染廢水是否缺乏營養物質,如氮磷等,如果出水很低,則前段需要補充些。

(3)另外,培菌時曝氣過度的話,也會無味消耗形成的污泥,所以不需要過度曝氣。

(4)最后,有關絲蚓的問題,如果你是帶有生物膜的系統的話,存在是正常的,如果沒有生物膜,待你系統恢復,培菌成功,其量也會不斷降低的。

問題107:我們是處理的是垃圾滲濾液,工藝:原水——氨氣吹脫塔(鼓風機不開)——UBF厭氧流化床——A/O氧化溝——豎流沉淀池——消毒池——出水。現在氧化溝進行污泥培養,氧化溝池體700立方,菌種是別的污水廠的脫水污泥,投放污泥約12噸,現在已培養一個星期,進水COD500-600 mg/l,出水300 mg/l左右。由于生產設備比較落后,除COD,PH,SS,BOD外,別的設備均沒有,DO測定儀也沒有,現在進水量是設計水量的20%,曝氣方式轉刷曝氣,白天曝氣2-3小時,停止曝氣半小時。晚上曝氣2小時。通過肉眼觀察,污泥濃度一直沒有提高,還是成散狀的,現在我不知道怎么能把這個污泥培養好?

回答:

(1)不知道你培菌多久了,垃圾滲濾廢水屬不易降解的廢水,去除率一般不高。你目前COD去除率在50%左右吧。

(2)由于是培菌階段,受水質影響(難降解),污泥比較松散,對此如下對策參考:1、盡量降低曝氣量,采取增加曝氣間隔,用以降低過曝氣氧化,你目前可能是3小時曝氣,再停1小時,實際可以的話,調整為20分鐘曝氣10分鐘停止的方式來進行。2、適當投加易降解的有機物,扶助培菌,待培菌OK后再逐步停止。比如引入生活污水,投加甲醇、工業黃糖等。

問題108:就是A、O池上沒曝氣的時候都有一層泥,打散后冒出一堆的氣泡。(之前系統聽正常的,但是工作人員不小心把活性污泥都被流走了。SV5 只有10左右,SV30 只有4、5左右。這兩三天我們加面粉,然后少量進水悶曝。SV5有14了,但是O池還是跟之前一樣一層泥。不過沒加面粉之前的泥是打不散的死泥,現在可以打散來),是什么情況?

回答:

1)這些應該是生化池產生的浮渣。如果你的生化池出水口有堰口擋板,那么這些浮渣會在生化池堆積,當然有擋板可以減輕對二沉池的影響。

2)產生浮渣的常見原因有:

(1)污泥老化(老化就伴隨有一部分被淘汰的污泥,曝氣后黏附氣泡而成為浮渣)

(2)無機物質流入(看看生化池前段的物化處理情況,如果沒有物化處理段,那么,進水含有的一些大SS物質容易在生化池堆積的)

(3)工業廢水常常含有某些成分會影響污泥活性,此時,污泥也會常常產生浮渣。

(4)以上是一些可能的原因,請參考。至于前后浮渣有些不一樣,這個沒有什么的,關鍵都是浮渣。

問題109:請問為了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又對微生物沒有太大的危害,投加點為生化池,一般投加什么絮凝劑?

回答:

投加在生化池不妥,最多投加在生化池出口,畢竟絮凝性體現是在二沉池。 另外,生化絮凝性與處理效率成正比(除了絲狀菌),所以,提高絮凝性應該是調整活性污泥狀態為好。

問題110:改良AAO工藝,缺氧,厭氧池老是飄浮泥,用水沖過好點,第二天又起來了,是什么原因?

回答:

(1)如果飄泥不影響到好氧池,問題不大。

(2)如有影響可以在缺氧池出口設擋板,做成出口淹沒式,浮泥就被截留在缺氧池了。

(3)大量產生的話,主要看看厭氧和缺氧池的去除率,如果惡化明顯,要注意是否進水成分變化導致的。

問題111:活性污泥鏡檢很好,但是曝氣就產生這種黃色泡沫,堆積久了就變成泥層,是怎么回事?

回答:

(1)由于泡沫沒有白色成分,所以可以排除污泥負荷高導致的。

(2)另外,根據泡沫的顏色,可以判斷是污泥老化或者是進水中工業廢水某些成分導致污泥性狀不好所致(比如解體、死亡等,多半COD去除率也不高)。

(3)如果是污泥老化,可以適當加大排泥,但是你的也不嚴重,也可以忽略的。

問題112:我這邊是高速公路服務區的一個污水處理站,設計一天處理180噸。采用的A/O工藝,一般氨氮在120mg/L,COD大約在500mg/L。設計缺氧池停留時間14小時,曝氣池停留時間27小時。但是由于水量不足,前一段時間一般一天處理大約40噸,外加葡萄糖和氫氧化鈉,間歇進水一天兩次,上下午各進水差不多2.5小時,每次加葡萄糖和氫氧化鈉大約10千克,羅茨風機早上8點開,晚上十點關,夜里就停了所有設備。由于出水氨氮較高,近一個月末端溶解氧在5-6.5之間,PH維持在7.35。三至四天排泥一次。這幾天春運水量增大到60噸吧。還是按之前的方式運行,但是污泥沉降比在一天天的降低,有十幾天前的35降到28,上清液渾濁,前幾分鐘沉降的很快,二沉池水像棕黃色出水也在變差變渾濁,出水呈土黃色。是不是因為前一段時間曝氣過量和進水沖擊負荷所致?

回答:

(1)如果目前曝氣后有白色粘稠泡沫產生,那么可以理解為進水量增加導致負荷升高。 曝氣的話,如果沒有進水了,不建議還進行曝氣的,集中處理是可以的。

(2)另外,排泥可以少量多次進行,但總體排泥量不要大,應該避免一次多量排泥,最大限度減少排泥對系統的波動影響。

問題113:葡萄糖廢水系統,最近污泥膨脹,二沉池渾濁。今天突然發現二沉池跑泥。二沉池為周進周出,出水堰一直有偏流問題。 因為負荷不高,一般半邊出水半邊不出水。一直沒有太大的影響。 今天突然發現跑泥,現象; 1、局部跑泥,局部不跑泥。觀察發現似乎有周期性(不確定),局部跑泥的地方有時跑泥,有時不跑泥,似乎和刮泥機轉動有關 1、懷疑因為膨脹,同時二沉池沒有泥位計,排泥不足導致泥位太高,緊急加大排泥。 2、懷疑周進布水管道堵塞,逐個疏通。 經過兩個小時處理,沒有發現明顯改善。 因為沒有硝化的條件所以不可能是硝化。也沒有爆氣過度的跡象。 請問: 1、是否是刮泥機底部刮泥板有問題?七八年了二沉池從來沒有排空檢查過。 2、排泥處理是否恰當? 3、跑泥現象的原因和處理。

回答:

(1)硬件設備不適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污泥膨脹導致沉降變差,在水力負荷升高后,污泥就會流出去了。

(2)這個也是比較難處理的故障,因為最好的方法是降低進水流量來降低水力負荷,當然排泥也要注意,即在排又有流出去的話,污泥濃度會下降很快的。必要時可以在二沉池適當投加些PAC,但是不可以投加太多,投加不要超過2天。

問題114:我們前期停產系統投了十天葡萄糖運行,正常投入生產廢水到現在有一個星期了, 水質變差,膨脹嚴重,30分鐘沉降只有950,鏡檢沒有發現絲狀菌大面積滋生。 生化池有氣泡,氣泡表面有棕色碎泥。生化池出口濾液COD80,二沉池出口TSS100多。 沉淀池可見度幾乎沒有,水面為黃色(不是棕黃)。通過鏡檢分析,判斷前期投葡萄糖為高負荷,現在為低負荷。 昨天發現生化池5/6處爆氣管道堵塞,估計有半月沒有通氣,昨晚正常通氣。今天早上停止生化池爆氣后半小時,觀察真個生化池水面為黃色,可以看到上清液 中懸浮多量的污泥絮團(黃色,顏色不深,就像絮凝膠團樣),膠團鏡檢沒有活生物。 前幾天作濾液時過濾非常困難,今天過濾速度趨于正常。 前期投葡萄糖時CL為30,正常廢水為2000。 請問: 上清液中懸浮的是膠團是什么原因?現該如何調整?

回答:

兩個要點需要注意:

(1)前期連續投加葡萄糖后,生化系統微生物種群會變化為以葡萄糖為食料的微生物群,后來你停止葡萄糖,進生產廢水后這部分微生物就不能適應,必將淘汰(表現為解體、沉降性變差)。

(2)曝氣管道堵塞,修復再開啟,會導致,之前沉淀的大量無機物被攪動泛起,導致整個池體內無機物多分布增多,直接后果是系統處理效果降低,沉降性變差(較重的物質沉淀快速,但上清液混濁)

(3)對策的話,除了以上2點的規避外,及時加大排泥,置換微生物種群和無機物可以加快恢復系統。

問題115:我廠奧貝爾氧化溝處理生活污水,出水水質基本達標,總氮有時不太穩定,因此對表曝機的曝氣時間進行了調整(縮短),目前二沉池水體看起來感觀不太好,有少量浮泥塊同時還有點渾濁,但出水清澈?戳恕痘钚晕勰喾üに嚳刂啤芬粫私獾剑寒斔羞含有一定量的有機物時,污泥活性高,會導致污泥不易沉降。請問,當出水氨氮很低幾乎檢測不出來的情況下,二沉池水體渾濁是因為污泥活性高的原因造成?還是說因為回流量過低造成?

回答:

(1)當水中還含有一定量的有機物時,污泥活性高,會導致污泥不易沉降;是指進水有機物高,則微生物處于對數增長期,活性高而不易絮凝沉淀。

(2)這個沒有必然聯系,但是,曝氣過度,污泥負荷過低,是可以形成你說的狀況的。也和污泥回流比沒有太大關系。

問題116:活性污泥法,生化池進水溫度25,出水溫度38,什么原因呢?是否是空氣溫度加熱,還是生化反應產生的呢?

回答:

這個與生化反應關系不大,不可能生化反應使得水溫增加13度的。可能如你說的,水體停留時間長,在曝氣時把熱空氣鼓風到水體里所致吧。

問題117:每年冬季我廠都發生絲狀菌膨脹,夏季則沒有。幾年來與某大學聯合搞一個課題,發現是絲狀菌的種類是以微絲菌為主,此種細菌適合低溫(10-15度)生長。冬季我們通過增加排泥量,減小MLSS進而提高DO等方法,可有效減輕膨脹發生的程度。冬季泥齡要小于夏季的,(夏季為減小剩余污泥量,降低脫水成本,采用較高MLSS,此時處理效果也很好),這與書上說的冬季較夏季要采用長泥齡有些出入,但實際運行效果很好。 如何正確解釋?

回答:

(1)這個恐怕不是從控制絲狀菌角度說的,而是從有機物去除率而言的。

(2)通過某些操作控制了絲狀菌,但是絲狀菌如何發生的沒有回答,我的觀點是水質成分決定的。

(3)至于冬季用長污泥齡是為了冬季水溫低,有機物去除效率不高采取的對策,否則污泥齡太低,處理效率不高的話,排放水容易超標。你的系統沒有有機物超標的壓力,所以可以通過減低MLSS來冬季運行。

問題118:我們處理的是葡萄糖和麥芽糖醇廢水,傳統活性污泥工藝,廢水COD 在3500--5000 mg/l,CL離子在3000 mg/l左右,經過爆氣水解池后COD在3000左右,PH5.3左右,鎳離子一直都在2--6PPM之間,有微量活性炭粉末(進水前沒有過濾系統),缺少N(少量補充尿素),進水量15立方/小時,回流污泥濃度11000,回流量6立方/小時,生化池容積2000立方,DO為2.0 mg/l,生化池污泥濃度3000 mg/l,S30為25%,壓泥后濾液回流到生化池首端,每8個小時壓泥4個小時,濾液回流時的量大概是12立方/小時。鏡檢菌膠團松散碎小,生物有鐘蟲、盾遷蟲、腹毛蟲、個別輪蟲、最近草履蟲突然增加。生化池和幅流沉淀池沒有明顯的泡沫和浮泥。 我們的系統水質一直不能穩定運行,水質波動很大,COD一直在100--200 mg/l之間波動,PH為8,而且出水中一直有細小的懸浮污泥絮體。這是什么原因?

回答:

進水流量不大,但生化池容積很大,導致停留時間長,這為處理充分降解確保。但是容易污泥老化。建議加大排泥看看效果。

問題119:為什么會出現加大了排泥量,污泥濃度還是居高不下的狀況?出水沒什么問題,但二沉池出水堰經常出現跑泥,且帶刺激性氣味是什么原因?

答:

(1)微生物的增長是幾何級的,不是一生一的關系,在你微生物濃度本來就不低,加上進水有機物多的情況下,會出現上述問題。

(2)這個問題比較廣,要看原因了,比如污泥老化,絲狀菌膨脹等獨有可能的。

問題120:有一污水廠,每天三萬噸印染廢水,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好氧池污泥一直較黑,二沉池出水COD100mg/l以內,但色度較高,有些黑。溶解氧非常充足,不知什么原因? 我們分析了下,去年8月份開始在不停產情況下更換曝氣器,更換成懸掛鏈式的曝氣器,更換后的曝氣器把底泥攪起來,停留在底部時間較長的死泥較黑。但快半年了,一直還是很黑。該情況怎么解決?

回答:

先要排除是否進水帶了黑色的顯色物質導致你出水黑,一般來說還是進水原因導致的,半年了的話,不太會是之前底泥起來導致的黑色。

歡迎添加“水世界”微信(微信ID:chinacitywater)

1

聯系人:潘鵬

電話:010-88585610-815
手機:18510663273

郵箱:325178909@qq.com

關注微信訂閱號

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京ICP備12048982號-4

Top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