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干貨:活性污泥法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六)

時間:2016-06-02 來源:微水會 作者:三豊

問題151:我廠是一市政污水廠,采用SBR工藝,日處理量為37000噸左右,進水COD=350mg/l;氨氮=1mg/l5左右;BOD=130mg/l;由于近期有企業偷排,PH高達9.5,致使活性污泥解體,出水COD=70mg/l,超過了60mg/l的標準,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應對PH過高的問題,及活性污泥是不是要重新培養?

回答:

無需培養,加大排泥即可。 最好的對策是:1、解除進水PH高的源頭影響;2、在生化池前調整PH在8.5以下。

問題152:沉降比所顯現的污泥絮凝體蓬松、邊緣不清晰。沉降初期是成層沉降。好像是膨脹的現象吧?另外污泥沉降30分后上清液清澈、微黃。效果非常不錯。正印證了膨脹這一點了吧?

答:

1、如前說的,是否污泥絲狀菌膨脹,可以顯微鏡確診的。污泥絮凝體蓬松、邊緣不清晰可以是污泥活性減低導致的,也可以是長期排泥不足(或惰性物質流入過多)所致。你的情況可以判斷為膨脹初期。

2、 上清液清澈,但卻微黃,除了進水原因(印染廢水等)導致的上清液微黃外,最有可能的是污泥的老化解絮溶解所致。

3、綜合以上,可以超污泥老化加膨脹的角度去理解目前的運行狀態。

問題153:我廠是一市政污水廠,采用傳統活性污泥法,進水COD=200mg/l;氨氮=60mg/l左右;BOD=120mg/l;這樣的碳氮比例是否會造成污泥膨脹。請教老師?我指的是絲狀菌膨脹。生化池溶解氧控制為“推流式中間廊道為2~3個,出水廊道為1左右。所做污泥沉降比5分鐘數值較高,30分鐘時則正常。5分鐘沉降較慢,絮凝體蓬松、邊緣不太清晰、上清稍顯渾濁、上清微黃、泥為黃褐色、上清液面飄有較多氣泡與少量泥粒;30分鐘時則壓縮正常、上清較清;污泥指數在220左右;污泥濃度為2800毫克升。以上實驗現象我懷疑時絲狀菌導致。絲狀菌已在生化池占主導?缮晕⑸锾幱诹觿。鏡鑒實驗得出;原生動物不多、有少量的表殼類、泥松散;我想說的是以上情況是否可證明污泥已處于初始膨脹階段?

回答:

1、直接有效的確定絲狀菌是否膨脹,主要是通過顯微鏡觀察確定。

2、看了你的指標,還不能說是絲狀菌膨脹,應該是污泥濃度控制過高導致的沉降比過程異常。

問題154:印染的,廢水是用深井處理的,污泥在進深井前還是正常的,但出了深井后就不下沉,80%以上都浮著.取樣回來把量筒輕輕的搖一搖很快就下去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回答:

出現這類情況,多半是你的污泥內夾雜了氣泡。可能的原因是: 1、曝氣過度(可通過前后曝氣強度、DO值判斷) 2、污泥出現反硝化(可通過碳氮比確認,另外,如果不處于缺氧狀態,也不會發生導致污泥上浮的反硝化)。

問題155:CASS工藝,市政污水,我測了一下鐵含量,現在污泥中的全鐵含量為千分之七(泥齡20天),BOD80mg/l,氨氮70mg/l,進水PH值6.5, 這么高的鐵含量對污泥是否有抑制作用?現在無法測量其他金屬含量,這么高的鐵離子進入工藝,還有高氨氮,會不會是因為有毒工業廢水進入系統?比如酸洗廢水。

回答:

1、硝化反應對PH要求高,如果好氧池PH6.5的話是不行的,需要在前段調整到至少7.0以上。

2、鐵含量尚不會對你的系統造成大的影響,你主要是碳氮比失衡,處理氨氮壓力比較大。

問題156:我廠用的是改良型卡魯賽爾氧化溝工藝,進水COD200mg/l,氨氮25mg/l左右,MLSS2000mg/l左右,SVI110,溶解氧充足,二沉池污泥有大量污泥懸浮在水中,但出水水質很好,什么原因呢?

回答:

氧化溝雖然支持低負荷運轉,但是,低負荷運轉的話,必然會出現污泥老化解體導致的出水有懸浮顆粒。你的情況就是這種情況,出水水質好是因為你的進水負荷不高的緣故。也就是去除率并不高的.。

問題157:我這里CASS工藝最近進水出現異常,顏色發黃。BOD 80mg/l左右 氨氮50-70mg/l,F在活性污泥處理效果低下,無后生動物,F工藝參數如下: DO:2.5-3mg/l 污泥濃度:2500mg/l 回流比:15% 周期進水占池容的15% 周期曝氣:80min 出水不好 COD 氨氮均超標 曝氣池水也是黃色的。 請三豐老師給個調整建議,最好是不添加營養鹽和稀釋進水,我這里不具備條件。是否有更好的辦法解決?

回答:

1、如果是進水原因導致的系統惡化,自然對進水進行調整時最好的方法,一般來說,這個比較難做到。你的進水應該是工業廢水,如果是難降解的工業廢水,還是要延長處理時間,也就是延長曝氣時間。

2、就你說的,沒有后生動物,那也是正常的,但是沒有原生動物的話,則可能是你的進水具有毒性,導致微生物或者說活性污泥抑制,這樣的話處理效率會減低,出水也會混住發黃。

3、進水有機物濃度并不高,應該可以達標排放的,你說到的超標,可以看看出水SS是否過高,如果不高的話,則要考慮如前說到的進水導致污泥活性受到抑制了。出現這種情況,則需要加大排泥,提到污泥的對數增長期,以期快速置換抑制污泥。

問題158:市政污水CASS工藝,現在運行中污泥基本不生長,非常頭疼 工藝參數如下: 池容7500立方, 周期進水1200立, 進水COD200-300mg/l, 氨氮20-40mg/l, 周期運行蓄水到位后曝氣1小時, 主曝氣區DO 0.8mg/l, 30分鐘沉降比25%, 回流比37%, 之前污泥濃度3000mg/l , 污泥不生長,一排就降 不排也不長,泥齡已經達到50天。最近想把泥齡控制到17-20天 但是按周期排泥計算后 污泥濃度降的厲害 5天后還剩2500mg/l。(排泥泵流量110立方/小時,周期排泥15分鐘 排泥濃度12000mg/l)。還有個不利條件就是閑置期很長,單池每天只能運行4個周期。 求助如何解決現在的問題?

回答:

1、我想污泥長不長,不是關鍵,而是你的出水COD和氨氮是否達標的問題。 個2、人覺得你的進水有機物濃度不高,加之污泥齡太長了,完全可以提高排泥,減低污泥濃度的。

問題159:單位氧化溝重新啟動,想從臨單位拉回活性污泥來啟動(臨單位是制藥廢水),我單位生產淀粉糖,企業重投產,現無廢水,我打算用庫里的廢淀粉來投加培養,但感覺淀粉可溶性不是很好。不知可用嗎?

回答:

1、簡單來說,淀粉不太容易直接被微生物吸收。培菌是還需要補充其他營養物質的。接種自然沒有問題(也要看看有無絲狀菌膨脹)。

2、但是不是同一類廢水的話。其污泥種類會有些不同,說你你接種后,活性污泥會被選擇性淘汰。

3、比較重要的是你的原水什么時候可以提供,水量和污泥量的比例等。

問題160:A2O工藝,10W噸生活污水,PAC加到曝氣池出口處,會對TP的去除有提高的效果嗎?我們以前是加到濾池,但是TP去除效果一直不理想,現在改到曝氣池出口處,藥量變成以前的兩倍,0.5噸/一天,高壓鍋壞了,沒辦法測出TP,但是,污泥脫水效果變差,帶機的進泥量只能開到以前的2/3,40立方米/小時,是不是因為,PAC在二沉池,提高了污泥的沉降性能?

回答:

1、不建議你這么做,對活性污泥的絮凝會造成影響,提高了沉降性,之后同樣的排泥量,濃度變高,自然你脫泥困難。

2、長期過量投加的話,活性污泥活性會降低,處理出水中有機物的去除率自然也會降低。

問題161:我廠主要處理生活污水,進水BOD在150mg/l左右,進入六月份以來池內污泥污泥濃度持續下降,由原來的4g/L左右至現在的2g/L,且污泥沉降比也由原來的30%降至10%,出水水質出現了波動。 在6月9日,我開始減少排泥量,可是污泥濃度至今未出現增長的趨勢,沉降比依舊維持在10%。做鏡檢中,發現有大量的輪蟲。請問,系統出現了什么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池內溶解氧在3mg/L左右,沉降上清液渾濁,沉降污泥壓縮緊密。 請問三豐老師我該如何來調整運行工藝。這是污泥老化嗎?

回答:

1、按理說,你的污泥減少后,污泥老化太嚴重的。但從你的情況來看,還是存在污泥老化現象的。

2、請確認下最近1.5個月的進水有機物濃度變化情況,是否出現了進水有機物濃度降低呢?或者較多的雨水進入系統,導致進水濃度被稀釋。

3、另外,也要看一下是否發生了污泥沉淀于生化池,主要是攪拌情況的確認。

4、DO方面,總曝氣量最近是否有增加呢?也請確認下,如果出水DO能在3以上,建議適當降低DO到2即可。

問題162:關于污泥老化和污泥膨脹二者之間有沒有一定的關系,二者會同時發生嗎?1、污泥老化嚴重時或者不嚴重時會不會導致污泥膨脹 ;2、膨脹嚴重時,本身絲狀菌瘋長,會不會菌膠團老化流失,表現不明顯呢?

回答:

1、兩者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決定性的關系。通常污泥膨脹嚴重時不會出現污泥老化現象。

2、污泥老化不是絲狀菌膨脹的決定因素。

3、即已流失,老化自然被修復。

問題163:今天遇到個情況:近段時間好氧MLSS3500mg/l左右,而且污泥中含有一些黑色顆粒,好氧整體DO也偏低,所以我加大了排泥,排了幾天后,MLSS飛速下降,出水COD短時間內降低了40,基本達到正常水平,但今天,COD又升回去了,而且MLSS2600mg/l,DO還是那水平,前面7個池子低于1,最后出水DO3~4mg/l,出水污泥色深,而且出水偏渾濁。讓我想不通的是:風機沒變,MLSS下降這么快,(SV30也跟著下降了,排泥前SVI值72%,排泥后88%,基本處于壓縮狀態),但DO為什么沒見回升呢。今天出水污泥鏡檢發現這樣一種微生物,以前沒見過,采用的普通活性污泥法,微孔曝氣方式。

回答:

1、你DO是否回升,首先分析是要確保你的檢測值是正確的,否則后續分析無意義。 溶解氧的消耗與微生物的活動有關,即分解有機物需要消耗溶解氧,微生物維持正;顒有枰娜芙庋酢

2、生化池首端溶解氧低是正常的,因為首端有進水,而進水中溶解氧是偏低的。 后段溶解氧高是水體被曝氣時間長所致。

3、你所說的溶解氧在微生物量下降后為何不升高,需要判斷是否進水濃度上升微生物在總量未增加的情況下加班加點分解有機物而出現了溶解氧消耗并未隨著微生物減少而減低呢?

4、你顯微鏡看到的微生物是累枝蟲,屬活性污泥類生物,說明水質良好。:

問題164:我們處理的是城鎮生活污水2009年10月試運行因化驗室儀器沒到位沒能夠及時檢測紀錄到3月儀器才到,工藝流程:進水→集水井→粗格柵→提升泵→細格柵→旋流沉砂池→缺氧池→厭氧池→好氧池→二沉池→消毒池→出水 設計日處理量1萬m3/天采用羅茨鼓風暴氣,設計進水COD300mg/l實際進水100左右有屠宰廠廢水進入的話會高點,但也不會很高不超過200mg/l,可能被水稀釋的緣故,出水COD有20mg/l,好的時候有10mg/l左右,進水氨氮總磷一直很低NH3-N進9.0mg/l出口3.5mg/l,TP進0.56mg/l出口0.32mg/l,.出水濁度控制在30mg/l以下。近段時間觀察好氧池中的微生物發現很多鐘蟲,輪蟲也發現但不是很多,還發現有些許個體很大肉眼可見0.3—0.9cm的白色蟲體有可能是顫蚓,填料上的污泥有時成棕色,有時發黑,有時會有脫落。測好氧池SV30=3%左右。MLSS大約60mg/l里面的泥很少。二沉池池面有些許氣泡冒出,氣泡不是很大,會自動破開。在氨氮和總磷如此低的情況下生化池也就是好氧池到缺氧池的內回流是否可以適當關停?還有就是好氧池的污泥濃度那么低會是什么原因?二沉池面上的泡泡是什么原因引起?我們現在已經加大了排泥有點好轉所以繼續加大排泥看看以后情況。

回答:

1、不建議你徹底關掉內回流,可以逐漸減低回流量,如果出水沒有大的波動則可以逐漸關閉。

2、污泥濃度低主要是你進水有機物過低所致,不過出水良好,所以也不必可以調整的,待進水濃度或水量加大時,會自動逐步提高的。

3、二沉池泡沫的話少量出現也是正常的,活性污泥活動時就會有氣泡產生的,只不過在曝氣池你看不到而已。

問題165:生化池漂浮的濃黑泥沫并夾雜著褐色氣泡,是怎么回事?還有如果生化池溶解氧過高的話,會對SV30產生什么影響?最近溶解氧過高,污泥沉降比降低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污泥水解了嗎?

答:

1、還是來自濃縮池的污泥導致的可能性大,因為該類污泥不會轉變為活性污泥,不是解體流出就是成為浮渣。褐色氣泡倒是你的活性污泥。

2、不是關鍵影響因素?赡艿脑捑褪腔钚晕勰嘈跄詼p低,不利于壓縮沉淀,導致SV偏高。

3、溶解氧不是SV變化的絕對因素,所以,要看看其他指標,比如污泥濃度,負荷等指標。

4、正常運行時,活性污泥不存在水解的概念。

問題166:現在的負荷是0.08-0.09,低DO有利抑制絲狀菌?不是以前的理論說低DO容易絲狀菌膨脹嗎?

回答:

低負荷情況下,絲狀菌占優勢。絲狀菌對溶解氧要求也比菌膠團低。 之前給你的困惑已修正,不要意思。低溶解氧不能抑制絲狀菌,會使絲狀菌占優勢。

問題167:我們廠是市政垃圾處理廠,垃圾處理量很小30噸/天。滲濾液超少,在11月到下年的3月份都沒有滲濾液。調節池沒水,污水水源供不上,所以在這期間只投加營養物到厭氧反應器,每天運行攪拌4個小時.而氧化池不管拉,放置拉4個月,F在4月份下雨,調節池儲有污水拉,現在想重新培養污泥,不知道還能不能培養起來?滲濾液測得cod620mg/l,bod200mg/l,pH 8,氨氮60mg/l,ss200mg/l.出水主要檢測這些。進水8m3/小時 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1、領導要把污泥培養起來,在現在的情況下,不打算接種污泥.不知道行不行,希望給點幫助。處理工藝:污水--調節池--厭氧反應器2個--污泥氧化池1個(帶初沉池,100%回流)--二沉池--生物穩定塘(水葫蘆處理)--排水。不排泥,也沒污泥排,想保住污泥都難,進水底物太低,F在最主要把污泥培養起來,有什么辦法呢?

回答:

(1)進水如此不均衡,我想以后還會發生設備閑置和再培養的問題。

(2)污泥培養方面,如果周邊條件允許還是接種為好,畢竟垃圾滲濾液處理難度不低的。自培養耗時較長(1月以上)

(3)培養及運行過程中不要考慮污泥量的過高保持,一切根據F/M值來確定,根據您的F值,我想M值在800PPM左右即可。但低負荷運行,出水效果(特別是SS)會差一些。

問題168:請您給解釋一下: 降低污泥濃度對于減少二沉池反硝化的原理?

回答:

二沉池缺氧狀態導致反硝化,前也有人說到了要控制進二沉池水的溶解氧呢 在曝氣量一定的情況下,活性污泥濃度越低,進入二沉池后降低的溶解氧幅度越小。

問題169:我們的工藝是傳統活性污泥法,出水設計指標為一級B,為了能滿足中水回用的生產要求,我們將生化池的一部分改造為A2O工藝,在好氧段加入生物膜填料,提高好氧段的降解效率.經過近3個月的試驗運行,通過檢測出水水質,COD、T-N、T-P的去除率效果很明顯,處理效率遠大于傳統活性污泥法。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幾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辦法。1、當水量增大時,(原來為8萬噸/日,增到9萬噸/日)出水指標有明顯變化,而且持續幾天不好轉。我分析的原因是,水量增大后,回流污泥沒有進行補充,造成好氧段污泥濃度偏低,污泥負荷過大,曝氣時間過短。如果是這樣,是不是說明這個工藝抗沖擊能力很差呢?以后再要增大水量,應該提前增大污泥回流量嗎?2、由于我們的A2O是后改造的,所以沒有自控能力。我認為,A2O工藝的自控參數應該是DO、MLSS、進水流量。但是,由于我們在好氧段加入了填料,曝氣除了給水增加DO外,還有對填料進行攪拌的作用,所以曝氣量一般都保持在使填料能夠流動的狀態,這樣就不能根據反應條件來改變曝氣量。MLSS我理解為污泥濃度,它是懸浮在水中固體物質的濃度,我們在檢測的時候只能檢測水中懸浮的,卻不能檢測填料的,所以我認為我們能檢測到的MLSS只是實際數值的一部分,那么也不能通過MLSS來控制工藝。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指標來判斷工藝狀態嗎?我經常看到關于氧化還原電位法來判斷反應狀態,我們的工藝是否也可以參考呢?

回答:

1、出水指標在水量上升時,出現波動也很正常,原有的微生物適應了之前的進水環境,改變這個環境,微生物要有個適應過程穩定的話3周左右還是需要的。 2、工藝控制參數選擇,我想進出水指標對比也可,雖然反應時間慢些,但不受工藝不同而影響的。

3、再者,顯微鏡觀察法也可作為較好的輔助參考,這些指標都不會因為工藝不同而變化過大的。

問題170:我們廠為印染企業集中處理廠,由于春節期間,印染企業停產,我們廠幾乎沒有來水,生化系統如何保持其活性,在來年水量增大時能迅速啟動。我們想的辦法有投加大糞、淀粉等,是否可行?

回答:

1、印染廢水不同于一般生活污水,處理難度較高。 春節放假一周內,關系不大。保持適量曝氣即可。

2、你投加的這些輔助底物,可以有利于節后恢復,但是不要投加過多,適當維持性的投入即可。一方面可以節約費用,更重要的是避免菌種優勢改變,如果改變明顯的話,節后出水會有波動或反復的。

問題171:北方水廠正在調試a/a/o工藝。水廠工藝:曝氣沉砂池-初沉池-生化池-二沉-接觸池。設計進水30000t/d,出水指標執行一級b。采用接種調試。前期cod進水500mg/l左右,出水能達到70mg/l左右,但沉降比80%多,污泥濃度3000mg/l多,但是進水量小,維持在8000-10000t/d,do3.5左右,回流比150%右。4月中旬水泵修復,進水量增加至20000t/d,cod出水很差150-200mg/l,沉降比仍然70-80% ,污泥濃度1800mg/l左右,而且二沉池跑泥,回流比80-100%,do調整到2.0左右。現在排泥不是很正常,量很小。請問我們廠現在的問題是不是屬于污泥過氧老化?我們現在調整曝氣量的方法對不對?如果不是,請問是什么問題?對策是什么?

回答:

1、進水水量在沒有過渡的情況下,直接增加一倍。對微生物會有沖擊。正確做法是逐步提高進水量。

2、你目前已經造成了沖擊,就維持住現有參數即可。等待微生物自動適應恢復,估計需要1周左右。期間適當減少回流和曝氣量即可,排泥方面也請較之前縮減50%。

問:1、沉降比在進水量增加前后,為什么始終維持在70-80%,污泥發散,觀察沉降比,發現沉降很慢。前期沉降高mlss還隨之增加,水量大后,沉降比維持前期數值,但是mlss降低。請問是什么原因呢? 2、水量增加已經有一周時間,最近cod去除還可以,能達到70左右,但是二沉出水渾濁,有細小絮狀顆類隨水流出,請問是什么原因? 3、我們有兩座生化池,兩座生化池進水略有不均,為什么兩池溶解氧也會有差異? 4、我們每天除泥量很小,因為設備和構筑物原因,每天排泥量在15m3左右,而且還不能保證連續,我們兩座生化池池容在16700m3,按照目前mlss1800mg/l左右,是不是泥齡有點長?

答:

1、原來沉降比70~80%也是不正常的,多半是污泥膨脹,請顯微鏡看看是否如此,如果是絲狀菌膨脹,那么沉降比就和活性污泥濃度關系不大了

2、出水渾濁與進水負荷升高有關,過一段時間污泥濃度修正到位就會好轉了

3、溶解氧差異與曝氣效果、活性污泥濃度,污泥性狀有關,可以看看問題具體在那里

4、排泥是必需的,否則處理效果不會達到很高的水平,F在排得太少了

問:1、剛剛做的沉降比,60左右,上清液很清澈,沒有雜質。 2、我們現在調整方案是減少曝氣時間(約2小時),減少風量,不知道措施對不對? 3、為什么我們污泥一直呈發散、絮狀? 4、我們現在沒有鏡撿條件,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確定是不是絲狀菌膨脹? 5、如果不是膨脹,是不是我們前期過氧造成解體?

答:

如果食微比不高(低于0.2),SVI大于200 的話,基本可以斷定是污泥膨脹(輕度)。

問題172:污水廠用的是百樂克工藝,近十天污泥量從3下降到1左右,沉降比從300下降到130左右,而出水還很穩定,在80左右,進水量基本正常,請問是什么原因,應該怎么做?

回答:

1、如果不是排泥異常,就看看是否活性污泥有在死角沉淀呢。

2、另外是否由于污泥老化導致污泥顆粒流出系統呢(看看出水SS是否有上升),也要看看是否曝氣攪動不足,污泥有整體沉淀的可能。

問題173:我們污水處理廠剛剛開始調試,但污泥脫水機房還沒建好,至少還要3個月后才能投入使用,請問這種狀況會不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活性污泥的培養? 2、我們采用的是Carrousel 2000型氧化溝工藝, 如果缺氧段的ORP值為正數的300多的話 這是因為出了什么狀況? 該采取什么措施使其達到 -100左右呢?

回答:

污泥脫水機脫水對象污泥是無機污泥和有機污泥。你需要核算一下,調試過程產生的污泥如何放置,如果超出儲存的話,就必須脫水處理了。當然亦可以采取些臨時措施,如污泥曬干場等。

問題174:我是染整廢水處理,工藝:溢流染色出水(已經清污分流)PH11左右,甚至13,-----調節池-----簡單物化加酸調節、加聚鐵初步處理,控制PH6---9,-----UASB-----缺氧池----活性污泥池------污泥沉淀池(每小時回流一次)------加藥攪拌-------終沉池-----BAF----出水。 請問工藝有什么問題? 1.進水COD在600mg/l以下,基本上沒有超過1000的,甚至200 ,UASB的出水COD老是在300---500mg/l,活性污泥池污泥沉淀后出水在120---180mg/l左右,加藥(季銨鹽類脫色劑和聚鋁)后,COD:90左右,BAF基本沒有效果。 2.原水是藍色的,咖啡色,藏青色,PH較高,加入硫酸調節PH后,就成紅色的,色度很難祛除。特別是紅色,活性污泥池出水老是有紅色。

回答:

可能你的廢水剩余COD部分已經很難經過生化系統處理了,所以效果不明顯。 色度方面,還是要物化段強化了,看看你的脫色劑投加濃度及攪拌時間等是否可以改進呢?找找最佳投藥點看看。

問題175:我們是個城市污水廠,今年8月份前,由于外管網工業廢水的偷排漏排,導致進污水廠的濃度很高(COD一般在400—800mg/l, 到周末達2000多mg/l),MLSS控制在4000—5000mg/l,觀察曝氣池SV30:沉降時有個清晰的泥水界面,并且上清液很清澈,30分鐘后上清夜還是很清澈?勺8月份以來,環保局整頓工業廢水的偷排,現在進污水廠的濃度低多了(COD只有80—200mg/l),MLSS控制的更低一點(3000mg/l),但鼓風曝氣量聽中控室值班人員并沒有減少多少,與原來進水濃度高時差不多。這時觀察曝氣池SV30:沉降時沒有了清晰的泥水界面,上清液彌漫著較大的、絮狀的污泥,慢慢地往下沉,透過量筒看,整個沉降過程上清液一直彌漫著細細的東西,不清澈。到沉降完畢,上清液還是有那么多的細細的東西。沉降結果正常,一般為12—15.請問后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污泥老化?過度曝氣?

回答:

應該是污泥老化和過度曝氣的相互作用結果。 可以減少曝氣,進一步降低污泥濃度看看。

問:請問SBR池如何判斷停止爆氣,我們有幾個糖廠污水處理工程,用閥門排水有要注意問題嗎?

回答:

曝氣何時停止,如果是新投入的系統,廠家會有參考曝氣時間的。保守點可以曝氣4小時,看看出水,可以話,嘗試逐漸減少曝氣時間。你可以在日常運行中總結的。 排水用閥門也是可以的,但要考慮到故障時如何緊急應對。

問題176:實驗室SBR工藝處理微污染生活污水,周期8小時,其中曝氣6小時,出水進水各一小時。現在有污泥膨脹的趨勢,沉降性差。請問有哪些解決方法?

回答:

1、絲狀菌的存在和污泥沉降性差應該是因果關系。對策應該是控制絲狀菌的膨脹。

2、你的水質成分單一,可能是主要原因,請調整水質成份看看,比如添加生活污水。

問題177:我廠采用AAO工藝處理污水,但是最近好氧池處理效率不斷下降,污泥沉降比只有10%不到,沉淀前的絮凝很慢,但是30分鐘后上清液還算清。溶解氧在5-6mg/l之間,如果減少到2mg/l的時候,污泥又吹不起來。由于處理效率下降,我降低了進水負荷,同時投加面粉和尿素在好氧池里面,F在,怎么辦?進水量是否應該加大到處理效率降低前?溶解氧控制多少為宜?需要投加甚么物質盡快提高污泥量?COD也就是200mg/l左右,但是以前更低,污泥沉降比還是15%左右,而且上清液比較清,出水COD也正常。我們設計是處理生活污水的,但是一直都混進工業水的。正常的時候每小時36方左右,現在把流量降到28左右。

回答:

1、好氧池負荷是多少呢,估計是太低了,所以,應該是增加進水濃度。

2、除了負荷原因外,如你所說的含有工業廢水,如果有新的成分的話,可能對微生物產生沖擊,也需要強化排泥的。可以先不要擔心污泥濃度,適當恢復或加大排泥力度。

問題178:,我廠采用的是CASS工藝,進水COD在260mg/l左右,近段時間不知什么原因,污泥絮體偏大,SV30一直偏高達75%,MLSS在4000mg/l左右,在曝氣頻率與前段時間相同時DO一直上不去,曝氣結束時在0.6mg/l左右,ORP最低達-130,出水COD在50mg/l左右,上清液較清SS較低,請問是什么原因?是絲狀菌污泥膨脹嗎(我廠顯微鏡暫不能用,所以無法判斷)?前段時間我采取了措施提高了DO,加大排泥量但仍無效果,請問我該采取什么措施? 污泥顏色有點發白,表面有點發毛.那結合水性或黏性污泥膨脹與絲狀菌污泥膨脹表觀上有什么區別呢?這幾天SV持續上升已達80,請問我該采取什么措施,需要增加排泥量嗎? 結合水性或黏性污泥膨脹與絲狀菌污泥膨脹表觀上有什么區別呢?

回答:

1、污泥顏色如何呢? 根據svi的話,有點污泥膨脹的可能,但是,你的污泥濃度比較高,加之絮體較大,所以,即使有膨脹污泥,程度也比較低。

2、若有照片,判斷就比較容易了,絲狀菌膨脹的絮體和正常污泥區別比較大,特別是沉降后的污泥,表面一層常常發白,而正常污泥顏色基本一致。

3、對策的話,主要是分析目前的控制參數是否異常,進水是否變化,由此找出原因,才能施以對策。

4、非絲狀菌污泥膨脹的話,其程度遠達不到絲狀菌膨脹時的SVI值。 就以SV30來說,在正常食微比情況下,SV30值不會超過70%,否則,基本可以斷定為絲狀菌污泥膨脹了。 當然,有顯微鏡的話,就能非常直觀易斷定了。

問題179:1、要制止污泥膨脹現象有什么建議,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2、一般情況下,工業廢水,或者說是制藥廢水,CASS池工藝中,在設計過程中,CASS池的容積負荷和污泥負荷控制在什么范圍內比較合理? 3、CASS池的MLSS一般控制在什么水平比較合理? 4、CASS池工藝在調試過程中,如果提搞負荷,應該按照怎么樣的梯度來提高?

答:

1、根據照片,我不覺得你的絲狀菌有什么問題(只是輕微的膨脹,尚不會對系統產生太多的影響),可以看到是負荷高了 。

2、污泥負荷的控制和傳統活性污泥法相似,在0.15左右。

3、污泥濃度控制根據負荷決定,通常在1000到2500之間比較穩定。

4、調試根據正常調試即可

5、改善對策: 1)逐漸加大排泥(不要一下子排太多),代謝出MLSS里面的無效成分,保證新污泥的加快增長。 2)適當降低曝氣,有利于新污泥的快速增殖。

問題180:做SV時發現污泥絮體上附著許多小氣泡,導致一部分污泥沉不下去,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

污泥黏度增高,導致氣泡容易附著。常見的是絲狀菌膨脹導致的。污泥老化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歡迎添加“水世界”微信(微信ID:chinacitywater)

1

聯系人:潘鵬

電話:010-88585610-815
手機:18510663273

郵箱:325178909@qq.com

關注微信訂閱號

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京ICP備12048982號-4

Top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