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干貨:活性污泥法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七)

時間:2016-06-03 來源:微水會 作者:三豊

問題181:我處污水廠進水BOD約20--40mg/L,COD也就100mg/l左右,但是SS超標,可達100mg/l多,出水是二級要求,只SS不達標。 目前問題: 1.氧化溝內污泥稀少,活性物質只有30%,而且溝底沉積大量的泥沙,做SV30,只有約4--5%,而且壓縮的污泥細密,上清液混濁,做鏡檢能發現線蟲,鐘蟲,數量都很少(400倍),種類不豐富,沒有看見原生動物。 2.曝氣機曝氣與推流存在矛盾,DO值能到4-5mg/L。 3.出水只SS不達標,可以在出水堰板處看到細小的顆粒隨水流流出了,我猜想是污泥負荷過低導致污泥老化解體。 可采取什么措施,恢復工藝,保證出水合格?

回答:

負荷過低導致污泥培養困難,難于形成有效的菌膠團,加之你的工藝是氧化溝,前端沒有物化工藝的話,SS去除比較困難了的。

1、建議降低曝氣次數(即間斷開啟),從而在總量上消減曝氣量。

2、必須強化排泥,加速代謝出去無機和惰性物質。

問題182:我們水廠采用的是ICEAS就是SBR的一種變形,設計1萬T/日,實際7000T/日左右,進水主要是生活污水還包括經過處理的屠宰廢水。設計進水COD在400mg/l左右,實際在300mg/l左右,周期為4小時,其中曝氣2靜沉1排水1,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基本上達標。問題是過年這段時間屠宰廢水亂排,導致進水增加,進水cod過高平均在1000mg/l以上,曝氣時候出現大量的泡沫,并且其上附者污泥,靜沉30分鐘后SV在12%左右(沒有增加的趨勢),上清液特混濁,出水COD在150mg/l左右,MLSS10000mg/l左右,DO在5mg/l附近,鏡檢效果很差,生物很少。我想請教下,我的污泥是不是出現惡化現象,我該如何調整工藝,使生物系統盡快恢復,確保出水清澈,達標?

回答:

平時進水濃度不高,如果保持10000mg/l的活性污泥濃度,勢必會有污泥老化現象。如此沖擊負荷時系統容易惡化,我想污泥齡過長了,還是要積極排泥保證污泥活性,并減少污泥內的惰性物質含量,如此,負荷增加時,活性污泥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增加濃度保證負荷水平正常。

問題183:我想問下滿足活性污泥法,進水有機物最低底線是多少?維持活性污泥系統最低的污泥濃度是多少?(我現在的污水廠進水有機物很低) 該怎樣運行、管理低濃度有機物的活性污泥系統?

回答:

進水的話,不低于COD150(否則,基本該項目達標了),污泥濃度不低于800, 低負荷的話,要多回流少曝氣,可以的話集中運行。

問題184:二沉池出現局部小范圍的霧狀污泥,不散,也不隨水流明顯的流出,不知是否是短流現象? (目前,污泥已經出現解體,污泥濃度很低,且有很多無機成分,進水有機物基本達標,現只要控制出水SS).

回答:

可以證明該區域出現水流不流動,既可判斷二沉池出現了短流。

問題185:我廠采用Carrousel2000 氧化溝工藝,現在是培菌階段,污泥濃度在700左右,因水源不穩定,采用間歇進水方式,因進水COD很低,小于80,其他營養物足夠,還有鏡檢菌膠團中有絲狀菌出現 (1)現在想保持污泥濃度在700左右,利用投加營養物方式,那進水BOD應該怎么算,用食微比嗎?? (2)有絲狀菌和沒有絲狀菌的曝氣時間應該怎么確定?? (3)間歇進水方式中停止曝氣后,溶氧降低,會使得絲狀菌大增嗎?

回答:

1、可以按照食微比定,需要降低曝氣量,避免無謂的底物消耗,集中處理是對的,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維持。

2、有絲狀菌和沒有絲狀菌的曝氣時間與曝氣時間無關,原則上不要控制太高的DO值,在你的負荷上來后,絲狀菌會降低的。

3、間歇進水方式中停止曝氣后,溶氧降低,不會使得絲狀菌大增。鼓勵你間歇進水。

問題186:我廠采用的是CASS工藝,前段時間(大概有兩個月了)CASS池的MLSS為3200mg/l左右,SV30為80左右,上清液非常清澈,顯微鏡觀察絲狀菌豐度不高,潷水器出水帶泥.請問是污泥膨脹嗎?該采取什么措施?

回答:

應該與污泥膨脹有關,因為,SV上清液清澈,而出水待顆粒是矛盾的。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多半是絲狀菌膨脹后,活性污泥來不及沉降,導致部分微生物流出系統,也就能夠看到出水帶顆粒了。

問題187:我們是啤酒行業,我們這里好養池污泥總是沉降不好,而且處理效果也不好 具體指標如下:UASB+射流曝氣,前面有初沉池,調節池;設計水量是4500方每天。UASB容積4800方(2個),好氧池1200方(2個) ;現在是間歇進水,因為出水不好,具體是進水1小時(水量40方),曝氣8小時(DO在4-5,)靜止1小時,出水COD在120mg/l左右,活性污泥基本不沉降 ;好氧進水COD在400左右,PH值在7.4左右,溫度18度 ;出水COD120mg/l,溫度18度,PH值7.2 ,活性污泥濃度MLSS=2500mg/l ,溶解氧控制水平DO=4-5 mg/l;活性污泥沉降比SV30=99%;養劑投加依據及出水氮磷含量(無);鏡檢:有少量草履蟲,累枝蟲比較多,有極少量鐘蟲,絲狀菌比較多,菌膠團很小,不密實 請問如何降低沉降比,增加污泥活性?

回答:

1、不知道你一天處理多少水量?設計是4500,可你小時才40? 如此,是否導致污泥老化呢?

2、絲狀菌較多,SV30=99%,我想出水不合格,表面看是絲狀菌導致的,那么問題在于如何降低絲狀菌量;首先要做的是調整好各個控制指標,F/M調高到合理值,需要調整、調大排泥量;曝氣也太多了,出水氮磷為0的話,說明生化前段要補充。

問題188:們在調試的過程中遇到了,污泥沉降性不好,但生物鏡檢發現有大量的輪蟲,未見鐘蟲,出水發白,是曝氣過量導致污泥老化,還是供氧不充分導致的污泥沉降性不好呢,

回答:

大量的輪蟲,未見鐘蟲,出水發白的話,應該是污泥老化。供氧不充分,輪蟲數量不會占優勢的。

問題189:我們現在正在運轉的一個小型污水站,處理工藝是隔油池+酸化調節池+SBR,現在情況是污泥一直長不好,SV<10%,進水COD最高可以達到700ppm,一般在200~300ppm,出水要求在500ppm以下,雖然現在有時進水都達標,但我想利用現在培菌的最佳季節,天氣溫度比較好,讓污泥盡快生長一些,以備冬季效率低時有保證措施,用了一下三種方法調整運轉方式都不見好,1、白天先進水1小時,再曝氣2小時,沉淀1小時,排水,中間閑置1小時,再進行一個周期的運轉,由于水量較少,晚間不運轉;2、白天進水1小時,在進水半小時后開始曝氣2小時,沉淀1小時,排水,中間閑置1小時,再進行一個類似周期的運轉,由于水量較少,晚間不運轉;3、白天還是進水1小時,進水的同時開始曝氣,持續2小時,沉淀1小時,排水,中間閑置1小時,再進行一個類似周期的運轉,晚間不運轉。 請問有沒有什么更好的運轉方式,可以提高污泥量。

回答:

曝氣時間縮短看看吧,可以間隔開啟,只是操作人員會麻煩些。比如開10分鐘,停5分鐘。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低負荷或培菌過程中,曝氣對微生物絮凝性及增殖的抑制。

問題190:我現在調試污水廠是處理化肥生產水的,有以下問題:進水PH8。6—9,氨氮平均300mg/L左右,個別情況1200mg/L左右,出水200mg/L多,COD400mg/L左右,出水也不好,用的A/O工藝,污泥濃度才1。2g/L,沉降比35%,總是不見好轉,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好呢?

回答:

污泥濃度對應進水COD400,我覺得污泥濃度高了。所以,出水懸浮顆粒會比較多。氨氮的去除對應的COD偏低,你能處理到200,覺得也不容易了。

問題191: 我們處理廠是采用改良型A/A/O工藝,就是在厭氧前段增加了一個缺氧調節池,一共兩組生物池和四個二沉池,每日處理水量20萬噸。今年2月我們廠的污泥幾乎沒有活性了,污泥膨脹的現象非常明顯,MLSS3500-4500mg/l,SVI一般大于190,出水的氨氮總氮COD全都不達標了,我們只好把污泥大量排走,然后在剩下的污泥基礎上加大外回流和和曝氣量重新培養,三月份以來進水COD基本在400-600mg/l之間,氨氮在30-50mg/l之間,總磷仍為2-3mg/l,而且一天變化比較大,一般都是凌晨至上午負荷很高,下午和晚上較低,因為24h混合樣的值明顯低于早晨8:40左右的瞬時值。介于此我們把污泥外回流提高到0.6(以前是0.4),內回流2(以前是1),DO控制在3-4mg/l之間,重新培養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出水COD達標,出水氨氮也從原來的20多降到10-15左右,但是往后我們的氨氮就再也不往下降了,一直在10-15mg/l之間,而且我們發現這樣運行了一個月后,四月中旬我們的MLSS猛漲到5000mg/l多,SVI是降了,但是我們的二沉池負擔不了,開始不斷跑泥。 我們于是降低DO到2左右,外回流降到0.5,并加大排泥,我們現在的MLSS也降不下來,仍在4000-4500mg/l之間,我們觀察發現污泥很松散,絮凝體較小,出水中能看到明顯的懸浮物,沉降性也不好,生物相中還能看到挺多的絲狀菌,絮凝體不緊湊,輪蟲和等枝蟲比較多,鐘蟲很少,出水氨氮高于11mg/l,COD也在80mg/l左右,不達標。近期我們的出水氨氮又升高到18-20mg/l左右了,去除率已經快低于50%了。我們很著急啊,麻煩您幫我分析一下,看我們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我們現在把DO又控制在3-4mg/l之間了。 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我經常在書上資料上看到要想使氨氮達到理想的去除效果,污泥齡應該控制在15天以上,我想請問就AAO工藝來講,這個污泥齡是指整個生物池的污泥齡,還是只是指好氧段里的污泥齡。课覀兒醚醵蔚奈勰帻g大概只有8天左右,應該不算長,但是我們最近發現污泥的顏色變深了,而且生物相里輪蟲很多,個體也很大,再加上污泥比較松散,絮凝體較小,這些不都是污泥老化的現象嗎?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污泥老化難道不是因為污泥齡太長了嗎?

回答:

1、我想問題還是在絲狀菌上面,但不管如何,降低污泥濃度是你比較好的對策,實際你在前次降低污泥濃度時,系統也有好轉。

2、你的氨氮濃度本身不高,COD去除正常的話,也就沒有問題了。

3、文中提到,上午負荷高時你會加大外回流,我認為應該降低,而不是加大,目的是在高負荷時延長處理時間。

問題192:請問什么樣的水質容易產生絲狀菌過度膨脹?我們做進水水質化驗時除了常規項目外,還應該做哪些項目? 工藝幾項參數應特別注意什么?

那請問什么樣的水質容易產生絲狀菌過度膨脹?

答:

1、水質單一的廢水,容易絲狀菌膨脹;

2、做什么水質項目,取決于你的需求,比如環保局要求做什么,你要管控什么參數。

3、 盡量工業廢水的話盡量混入生活污水一期處理,提高水質均衡性;避免曝氣死區產生;避免過低PH值(生化池)

4、發生絲狀菌后要制定合理方案控制,不可隨意控制,否則容易使絲狀菌耐受或變異。 具體對應絲狀菌的方法比較復雜,有時間的話,看看[活性污泥法工藝控制]這本書,里面有詳細說明。

問題193:剛進污水廠工作沒多久,使用的是奧貝爾氧化溝工藝。這幾天我廠由于暴雨過后進水COD一直在50mg/l左右徘徊,氨氮在20mg/l左右,出水分別為10mg/l和2mg/l左右,而氧化溝內中外的MLSS在為2000—4000mg/l之間,SV30特別低,都不過10%,DO內溝為0.5,外溝1.2左右,進水量在700m3/h,請問這樣的狀態正常嗎,需要注意什么地方的改善嗎?

回答:

出水合格的話,也是正常的。只是污泥濃度較高,曝氣消耗電力就多了。如果長時間會進水底物濃度不足,建議還是降低污泥濃度。

問題194:是否污泥濃度越高,抗沖擊負荷能力就越強?(當然F/M控制在實際范圍內) 。冬季的污泥濃度較夏季的污泥濃度,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的話,哪季的污泥濃度宜高點.有無理論依據?

回答:

1、污泥濃度高的話,對抗沖擊負荷有利。

2、冬季應該提高些污泥濃度,主要是為了處理效率,冬季氣溫低,污泥活性低,所以需要提高污泥濃度來加大處理效率,夏季的話,污泥活性高,污泥濃度高的話,容易發生污泥老化。

問題195:水質成份單一是絲狀菌膨脹的主要原因 老師:水質成份到底是什么概念?能不能就具體運行說明一下?譬如我們廠前段時間污泥極度膨脹,但我們進水也含有一定的工業水,為什么也會發生這種故障?我們的進水是不是成分單一?

回答:

1、成分單一通常發生在工業廢水上,一般生活污水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所以,生活污水處理廠很少看到污泥膨脹問題。

2、工業廢水的話,由于成分單一,微生物種群也比較單一,如此,在于絲狀菌競爭的時候,容易處于劣勢,最終導致絲狀菌占了優勢。

問題196:1:想知道什么時候應該開始進行污泥培養? 是不是等到有要處理的污水進來了,才開始培養? 還是事先就要培養? 2:怎么才算進水COD過低呀?如果設計COD為140mg/l,那么污泥培養的時候就要加營養把COD調到140? 3:從資料里看到,污泥培養時候要避免負荷沖擊。營養加多了是不是也會造成負荷沖擊?設計污泥負荷為0.1KGBOD/KG,那么培養是負荷應該控制在多少呢? :那為污泥培養準備藥劑時,先假定MLSS為2g/L,然后計算投加污泥量。再用F/M來算出應該投加的碳源量,這樣的思路對么?

答:

1、還是有污水了開始培養,否則能耗、污泥量都上不去。

2、一般低于100就比較低了,培養起來比較不容易,所以盡量追加營養到120以上。當然,設計是500的話,你追加營養到200、300也夠了。

3、可以培養的。既然是培養階段,一般的沖擊問題不大。畢竟對出水要求不大。你的設計污泥負荷0。1的話,不要低于0。05即可。

4、可以這樣理解。不過假定的MLSS為2g/L太高了,沒有必要1000ppm左右即可。

問題197:一般好氧處理硫化物含量達到多少以后會發生膨脹?我在有的資料上看到過是10mg/l 時會有活性污泥上翻流失的現象是這樣嗎?

回答:

1、40mg/l以下問題不大。至于10mg/l 時會有活性污泥上翻流失的現象,我想不一定就是硫化物的問題,畢竟系統運行質量受多方面影響的。

2、硫絲菌過量繁殖的圖片我也沒有,不過和一般的非硫絲狀菌區別在于絲狀體較粗,直線段不均勻,就如同頭發絲對麻繩吧。

問題198:1、污水量減少約25%,第二天出水水質馬上就轉為渾濁,請問下是不是我們活性污泥抗沖擊性較差? 2、水量減少后,TP升高;sv30由50%左右降為為25%,而且沉降速率明顯加快,我們最初判斷是污泥老化,我們降低do,加大了排泥,略微加大了回流,不知道是否正確? 3、二沉池有非常細小的顆類隨水流出,二沉池中心還有懸浮污泥,請教是什么原因?是老化的原因?

答:

1、可以理解為活性污泥對水質變化的適應性不高。由于是降低進水導致的水質不動,所以不能理解為 活性污泥抗沖擊性較差。

2、你的判斷是正確的,通過你的對策,我想水質會改善的。

3、污泥老化的可能性大。

問題199:CASS池里 污泥細碎,和前面酸化調節池生化性差有沒有關系,還有其他什么原因?

回答:

要看進入CASS池的負荷,如果負荷高,則需要前面酸化調節池提高去除率及水解酸化效果。如果負荷不高,就要考慮是否CASS池污泥濃度過高導致的污泥老化,繼而出現污泥細碎問題。

問題200:我在一個藥廠管理污水處理站的,他們的工藝是鐵碳+AA/O工藝,今天突然發現缺氧池水變成乳白色,請問可能是什么原因,如何確定?如何處理?由于企業提供的工具太少,目前僅可做COD,氨氮和PH的化驗。

回答:

1、缺氧池通常是黑色的,如果是乳白色,可能的原因是進水水質異常造成的?纯催M水有無問題,也可將進水和其他廢水對比試驗看看,用以排除是否是進水的問題。

2、如果是進水原因,進水恢復后會緩解的。

問題201:昨天池子黑黑的了,就不進料了,只有悶曝了,今天早上還是水有點黑,就進水稀釋了,也刮了點泥,下午看看曝氣池泡沫大了,而且顏色有點黃,看書對照,說污泥老化有這個顏色,但做了SV30,還是沉淀慢,上清液還是不清,但測DO變大了,儀器直接在曝氣時測得,在4.0,準備曝氣減小了。現在有個問題,污泥老化SV30沉降快的對不上號,不知如何理解?

回答:

1、你進行了悶曝,所以出現你看到的狀況(泡沫、沉降慢),恢復進水會好轉的。

2、泡沫來看,不是污泥老化,也不是負荷高(帶了解絮污泥),所以看上去還是悶曝的原因,這個從你的污泥顏色也可以判斷的。

3、多記憶一下不同狀態的活性污泥性狀,對你以后系統判斷有幫助。

問題202:現在曝氣池里水已經黑黑的,出口COD測了一下在7000.我現在要重新處理,我準備放掉一半池子,再用水稀釋,然后一直曝氣,可以恢復嗎?另外我再加污泥進去,可行嗎?我要在四天恢復。節后要開始投入使用了。

回答:

如果說你是長時間悶曝的話,為何曝氣池里水已經黑黑的了呢? 悶曝通常用于系統恢復與培菌初期的幾天,其他場合盡量不要悶曝,否則,活性污泥會過度氧化,絮體松散。不利于微生物的穩定。

問題203:我們廠采用CAST工藝,單池主反應區容積8000立方,前段厭氧選擇區容積1000立方,采用4.8h周期,每周期進水1h,水量1800立方,進水時同步回流污泥至厭氧選擇區,進水半小時開始鼓風曝氣,反應時間2.2h;平均進水水質COD=360mg/L,BOD=180 mg/L,氨氮=35mg/L,TP=5 mg/L,pH=7.7。運行中存在如下疑問向您請教: 1、 某池MLSS=5g/L,SVI在40%左右,初期沉降很快,大概10min即沉降到位,上清液絮體較多,絮體間隙水透明,覺得是污泥老化;但沉降初期污泥細碎,上清液絮體一小時后也逐漸全部沉降下來,似乎又不符合老化現象(許多資料上說老化污泥絮體較大,上清液絮體不易沉降,您的書上亦是如此解釋),三豐老師認為呢? 2、 我們有一個池這段時間MLSS 3g/L 左右,雖減量運行,但運行工況不穩定,出水渾濁,COD80mg/L左右,但氨氮在1mg/L以內(曝氣停止前DO濃度在3mg/L左右),通常碳化優先于硝化,那么什么情況會導致這種現象呢? 3、 我廠各池工況雖有所不同,但長期以來存在一共同現象:沉降15min后量筒污泥區表面會逐漸產生并累積大量細小氣泡(搖晃時密集氣泡上浮),兩三個小時后會有部分污泥上浮至量筒頂部,疑為反硝化現象,但正常出水硝酸氮5mg/L左右,COD40mg/L左右,不該有如此強烈的反硝化反應;也不應是厭氧氣泡,因為供氧充足,反應末端DO濃度3mg/L左右,出水數據看反應也是比較徹底的。那么還會是什么原因呢? 4、 此外我廠出水pH一直在6.7左右,比進水低了1甚至更多,直覺是硝化所致,但檢測進水重碳酸鹽堿度220mg/L左右,應當是足夠緩沖的;前段厭氧段停留時間不超過1小時,也無水解酸化的可能,那么還會有其它原因導致出水pH降低如此之大呢?其與沉降時氣泡產生有關聯嗎?

回答:

污泥濃度太高了,結果就是污泥老化(你的狀況說明了),另外就是硝化徹底(氨氮去除率很高)。

1、高污泥濃度可以保證抗沖擊負荷,但是老化過度的話,你的出水就不穩定,如你說的細小絮體容易不沉降而流出。

2、2、低負荷另一個優點就是保證了硝化菌的優勢,所以你的消化就比較徹底。

問題204:本人在調試一污水處理廠,工藝物化(絮凝沉淀)+A/A/O+SBR,處理水產品加工廢水,設計日處理2500噸,實際日處理400噸,進水COD2000-3000mg/l,氨氮40mg/l,TP30mg/l,經過水解酸化后COD500mg/l左右,現在曝氣池出現泡沫很多,做沉降比時,污泥沉降較快,5分鐘沉降比為30%左右,SV:20%,MLSS:2400mg/l左右,SVI:66ml/g,上清液渾濁,帶有黃色,鏡檢原生動物沒有,連快速游動的蟲子也沒,只有菌膠團,溶解氧控制在2-3mg/l之間,出水COD200-300mg/l,氨氮18mg/l,TP10mg/l,我在資料上看到SVI要控制在70-100之間為宜,過低,說明泥粒小,無機質含量高,缺乏活性。不知道對否?是什么原因導致故障發生?

回答:

1、去除率看有90%了,說明培菌已穩定了。

2、出現的泡沫應該帶有棕褐色,說明污泥有老化了,如你說的可以排泥來緩解下,畢竟進水量少,水力停留時間就長了,如此污泥容易老化。

問題205:我們是印染廢水) 1、我們厭氧池的出水COD比進水COD還高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2、厭氧池的水在放置一天后從青色的變成了乳白色,為什么? 3、我們這里有兩個平行的處理單元,二期和三期,三期是8月份剛啟動的。前面所有處理都一樣(調節池-厭氧-澄清池),從好氧池開始分開,進水都是從同一個澄清池中來的,都采用微孔曝氣,其中三期曝氣頭在深層,二期曝氣頭在表層,且三期曝氣量大于二期 。但我們檢測發現三期DO含量比二期低,但是出水COD含量卻比二期高很多,這是為什么?理論上來說消耗溶解氧越多COD也應該降的多吧?以前三期的出水很好,但是從上個月開始發現三期出水中帶了很多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答:

1、有如下可能: 1)進水大幅波動的原因 2)檢測問題 3)出水帶有厭氧污泥較多,導致出水被動COD升高。

2、主要是你的廢水性質導致的,一般來說,印染廢水的顯色染料在不同的環境(PH,溫度,被降解階段等),容易發生顏色變化。

3、不可以看單方面的DO來判斷的,需要綜合各個參數的。你所說的曝氣量大、反而檢測DO低,這個對比也需要推敲的,因為不同的監測地點,檢測的DO不同的,只有在完全同等條件下,檢測值才是可比的。 處理效率差異,我想主要在活性污泥的問題上,請分析下F/M值看看。也對比分析下兩套系統的操作差別在那里,以便更好地找到原因。

問題206:我廠是A/A/O工藝,夏天的時候遇到嚴重絲狀菌膨脹,通過排泥及各種調整、投石灰等解決了,F在工藝參數:進水量28000左右(每天總有幾次瞬時流量再1700m3左右),進水COD350mg/l,DO3.0左右,回流比65%F/M再0.1左右,(9、102個月進水20000左右,COD 250mg/l左右,F/M0.05左右)現在運行存在問題是: 1、TP出水不好, 2、二沉池中始終有懸浮污泥(附照片),有時出水帶有顆粒,有時又不是很嚴重,SS出水檢測多數都達標。

回答:

1、磷的去除依靠排泥,至于磷的去除效率問題,取決于給聚磷菌創造的條件。

2、跑泥。我想主要你是污泥老化所致,這是本質因素,由于你的瞬時流量沖擊,會出現有時飄泥、有時又正常的現象。

3、磷的去除效率不高,也與污泥老化有關。

4、綜上所述,還是需要逐漸提高排泥量,直至系統穩定。 另外,冬季氣溫降低,污泥也容易產生沉降效果不佳的現象。

問題207:1、進水濃度低,形成低負荷這種情況沒法改變,能不能從工藝角度說一下我們具體需要調整那些(最好能說一下具體參數)?因為我們多次調整從回流比、do等等,二沉池懸浮污泥一直沒有明顯改善。2、周一、周二由于do低,出水氨氮從1升到8,我想問一下,do低為什么活性污泥顏色沒有加深反而還變淺了呢? 3、sv30略高,鏡鑒看累只蟲、鐘蟲都有,但是有大量楯纖蟲,輪蟲很少,絲狀菌也不明顯,但是菌膠團有點散,菌膠團散主要有哪幾方面原因 ?

答:

1、負荷低的話,提高負荷除了提高進水濃度外,就是降低好氧污泥的濃度。冬天水溫降低,污泥絮凝性降低,所以,出水帶泥也是有的,如你那樣成團浮起,除了絲狀菌問題,還有可能就是進水流量波動較大。

2、這個沒有必然聯系,do低不代表DO不足,所以也看不出污泥顏色加深發黑的。

3、污泥老化和水溫影響,當然進水量波動大,造成沖擊也是有可能的。

問題208:厭氧池如果有大量污泥上浮,是不是可以通過排泥可以解決污泥上浮這種情況?一些資料上說厭氧池的污泥量一般達到池體容積的1/2或2/3,那這樣是不是污泥量特別大啊,是否會導致經常有污泥上浮的現象?

回答:

沒有必要排出,上浮的污泥大多會解體再下沉,有流出去的,在后續處理工段中也會再次被溶解的。所以一般情況下,普通厭氧池后面還會接好氧池的。

問題209:1、污泥培養,曝氣量的控制,要滿足DO在1~2mg之間就足夠了嗎,要是把曝氣關了,豈不是污泥全部都沉淀下來了?我發現好氧池曝氣時候DO在8左右,關了曝氣DO還是在4~5左右,難道就一直不開曝氣? 2、現在的情況是,早晨開曝氣,池子里有半米高的白色泡沫,然后慢慢變少,F在我們的調試方案是邊培養細菌,邊馴化。進COD2000mg/l的水,使池內COD達到800mg/l,然后曝氣,COD可降到400mg/l多,然后就沒有去除率了。3、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少許細菌,但是SV還在下降,污泥不再是小顆粒,開始呈小絮體了,但是沉降效果不好,水比較渾濁。SV在4以下,正常嗎,怎樣才能讓細菌大量繁殖 ?

答:

1、可以通過降低曝氣量實現的;蛘唛g隔曝氣。

2、去除率和進水水質,停留時間,F/M值等有關。

3、細菌需要染色才能看到,你看到的應該是軍膠團。水渾濁在培菌初期是正常的,但也和曝氣過度有關。SV30=4%的話,按照你的進水濃度看是低了。這個也和你的曝氣過度有關。

問題210:發現好氧池1~4池的污泥顏色發黃,而且很碎,曝氣池表面出現了一些略帶黃色的浮沫,做沉降比時水色渾濁,SV30大約30左右,前兩天都是35~38,由于是厭氧后直接進好氧,所以前面幾條池子DO普遍不高,約有0.3左右,后面的池子污泥性狀還算可以,DO也比較高,4左右,不過也出現了比較多的污泥色浮沫,比前些天都要多。分析可能的原因:1、六天前,曾經將約100立方左右的混凝沉降后的污泥(聚鐵加陽離子PAM處理好氧出水至COD60,泥色為紅色)打入好氧4號池(好氧池容積26000立方,實際水力停留時間為25小時)。2、進水中營養比例失調:進水為厭氧出水,COD1300,氨氮25左右,前天由于好樣出水升高,所以將原先的進水量由450調整到250左右。采用5臺110KW的羅茨風機供氧(個人認為供氧量有點過)。該怎么解決?

回答:

好氧池容積26000,而進水從450mg/l降低到250mg/l,其實就是保持450mg/l,就池容來說也是水量太小的,在大幅降低進水至250mg/l的話,容易導致池內活性污泥的急速老化解絮,所以,需要恢復原來的進水量,適當提高排泥。

歡迎添加“水世界”微信(微信ID:chinacitywater)

1

聯系人:潘鵬

電話:010-88585610-815
手機:18510663273

郵箱:325178909@qq.com

關注微信訂閱號

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京ICP備12048982號-4

Top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