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干貨:活性污泥法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八)

時間:2016-06-06 來源:微水會 作者:三豊

問題211:工藝:粗格柵——細格柵——旋流沉砂池——氧化溝——二沉池——出水 目前運行情況: 進水有機物濃度較低,一般在100mg/l以下,BOD更低,不超過30mg/l,SV30只有3%,無機成分較大,鏡檢微生物基本沒有,剩余、回流污泥濃度也很低! 目前出水基本達二級標準,就是SS不達標(個人認為是由于污泥濃度低,沒有菌膠團,絮凝性差,導致二沉跑泥)。 氧化溝:轉盤曝氣,溝有效水深4.5m,老式的pasveer氧化溝,SV30只有2—3%,鏡檢微生物 基本沒有,活性菌膠團也基本沒有。 二沉:周進周出,直徑36m,4座,有短流跑泥現象,我想是由于污泥濃度低,絮凝性差的原因。請問有什么好的辦法(投資少,見效快),短期內能解決出水SS超標問題?

回答:

降低DO看看 在低負荷情況下,需要降低曝氣來提高活性污泥的性能。

問題212:最近我們系統一直處于低負荷運行狀態,差不多10天前,系統停止進水了一端時間,可能是曝氣量沒控制好,第二天就出現了SVI和SV同時大幅度下降,目前SVI只有40、SV在15左右(正常時SV在60)上清液混濁,前幾天鏡檢觀察下來微生物優勢種為下毛目、腹毛類鼬蟲和變形蟲屬,還有一些楯纖蟲、鱗殼蟲(只是殼),前段時間SVI驟降的時候還發現較多的絲狀菌?有時候會有一些鐘蟲和累枝蟲,輪蟲很少,有一些中間性活性污泥微生物。我懷疑是由于負荷過低導致了解絮,于是降低了生化池DO,但效果不明顯,COD還是較高,TN、氨氮也忽高忽低,這幾天鏡檢的結果感覺微生物有所好轉,楯纖蟲和鐘蟲數量增多,輪蟲也是,有一些中間性活性污泥微生物,絲狀菌很少,污泥顆粒絮凝性較差。我還想加一些污泥負荷,但每次生產負荷略為升高,都會導致生化池出水COD升高,我覺得這可能與我們MLVSS低和內循壞太大有關。排泥也想啊,但還是mvlss低啊,不敢多排。

回答:

絮體看上去還是可以的,感覺污泥負荷還可以提高點的,你倒是可以不增加進水濃度,通過降低污泥濃度來引導微生物的更新。 曝氣量不要太大了,看上去部分活性污泥活性不是太好。

問題213:沉淀池上面死泥多,一個星期左右后,就變少了。

回答:

如果是沉淀池的話,通常有如下原因:

1、反硝化導致的污泥上。ㄆ貧獬責o浮渣)

2、絲狀菌膨脹導致的污泥粘度增加,繼而進入沉淀池后,夾氣上。ù藭r曝氣池也會有同樣的液面浮渣)

3、污泥中毒導致污泥上浮(通常伴隨出水渾濁)

4、還有PH值變化過大導致的污泥上浮。

問題214:焦化廢水 主要工藝為 重力出油--氣浮—調節池--A/O—一沉—接觸氧化池—二沉—出水 其中調節池設有穿孔曝氣管,池內放有活性污泥,溶解氧在0.5左右,實際調節池相當于一個水解酸化池,一沉池的污泥回流到調節池。A/O系統采用回流的方式,O池的混合泥水直接用泵抽至A池。設計水量為120m3/h目前實際水量為120m3/h。進水的酚為900mg/l左右,氰為20mg/l左右,COD為5000mg/l,NH3-N比較不穩定,有時500 mg/l左右,有時200 mg/l,出水酚為10mg/l,氰小于0.5mg/l,NH3-N:150-250 mg/l,COD:200-500 mg/l,好氧池大概有40m3/h的稀釋消泡水,MLSS為6000 mg/l,0池溶解氧在2mg/l,A池溶解氧為0.2mg/l,接觸氧化池溶解氧為1-2 mg/l,每天加磷酸氫二鈉75kg,好氧池SV30為20%左右,調節池SV30為30%左右。 目前的主要問題: 1、A池池面有大量浮渣,跟本清理不完,浮渣含有大量微小氣泡,長時間后浮渣變黑,形成一層波紋狀泥層,外觀十分難看。 2、調節池、A池、O池SV30上清液十分渾濁,污泥解絮非常嚴重。 3、調節池、O池有大量棕褐色非常粘稠狀泡沫,調節池打撈過一次,一個晚上之后又全部出現了。接觸氧化池有大量的棕黃色泡沫,每1-2小時就需要用水沖一次(原水進水有水躍的地方都有很多泡沫) 4、A池采用的是推流器攪拌機,感覺效果不明顯,目前正在新增加機械攪拌器。 調試已有一個多月。

回答:

從處理污染物去除率來看還是可以的。幾個回流可能是問題點。厭缺氧菌種和好氧菌種不同,將好氧菌回流到調節池容易導致污泥解絮,并影響后段工藝的效率發揮。

問題215:好氧池培養期間,PH下降很快,鏡檢只發現少量的鐘蟲和累枝蟲,SV30倒是有增加,怎么盡快把污泥培養起來?

回答:

1、要看看進水是否存在導致PH值減低的情況。

2、說明目前培養進程還是良好的

3、說明污泥活性較高

4、如果能夠適當提高進水底物濃度將有助于活性污泥培菌進程 另外曝氣量需要控制好,如果DO不低于2的話,可以減低曝氣量。

問題216:春節休息9天,每天進2-3噸料,平時進15噸的,就是白天進料曝氣,晚上不曝氣,控制加班,現在發現池有問題,水有點發白了,菌膠團少了,蟲子看不到,不知如何恢復。

回答:

可能是進水好了,曝氣多了導致的,逐漸恢復進水后,負荷得到修正,則系統也會慢慢修正過來的。在滿足DO時盡量減低曝氣量。

問題217:我們采用的傳統活性污泥法(3組)與AA/O(1組)結合工藝,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比例為6/4,污泥負荷比=0.2左右,進水COD=300mg/l左右、氨氮=50mg/l左右,總磷=3mg/l左右,BOD=120mg/l左右,出水COD=50mg/l,氨氮=25~30mg/l,總磷=1~2mg/l,BOD=29mg/l.從今年一月八號至今,氨氮出水一直不好,達標時很少,生化池泥濃度=2500mg/l,DO控制在出水端為1~2mg/l左右,傳統組SRT較長,污泥回流比=60,四組生化池在二沉池共同分配,二沉池出水較好,有時偏黃些,本廠處理水量為十萬立方/天,為24小時連續運行,對于目前氨氮出水,采用以下措施:由于處于冬季,泥齡較長些,剩余排放量小,回流量為60%,盡量保持生化池溶解氧充足。卻不見好轉。

回答:

1、PH值是否偏低,請確認下。

2、污泥負荷高了,不利于硝化菌生長,可以減低排泥,提高污泥濃度,來間接減低污泥負荷。

3、另外,可以適當加大外回流量看看。

問題218:我們廠是a/a/o活性污泥法工藝,由于冬季排泥不能保證連續的排泥,因此污泥濃度控制比較高(4300mg/l左右),夏季3600mg/l左右,春節前后我們發現隨著氣溫回暖,活性污泥出現明顯的絲狀菌膨脹現象,從數據、現象看應屬于中度膨脹,我們的措施是排泥、保證曝氣量。但是由于仍然不能保證連續排泥,1星期前,連續2天大量排泥(泥令降到9天以下),其結果就是出水氨氮從4mg/l升到10mg/l左右,一直持續到現在,期間也隨著污泥濃度減少了do,但是出水氨氮數據上升更為明顯。因此do一直比較高保持都在4mg/l以上;do高二沉池明顯有懸浮顆粒,出水也有棵類,但是奇怪就是ss不超標。我們現階段如何調整?我們排泥、保持do的措施是否正確?為什么氨氮突然就升高了,數值再也沒有下來,是不是再由于do高再貳臣池發生了反硝化反映?我們感覺我們現在就像一個惡性循環,要保證出水氨氮就得保持高do,但是其結果就是二沉池出水棵類相當明顯,而氨氮也沒有明顯下降。

回答:

排泥后負荷被相對的提高了,如此不利于硝化菌繁殖,所以可以維持高曝氣,但排泥要降下來,用以提高負荷。

問:1、就是絲狀菌膨脹是否會影響了硝化反應? 2、我們對比啊了出水氨氮不好的這兩周的數據,從我們能做地數據看看 ,主要do近期偏高。do主要是我們發現絲狀菌已經膨脹,因此加打了曝氣。do高除了會引起過氧化會不會抑制氨氮的去除?

答:

1、目前尚不能證明能夠去除氨氮,故從這個角度來說,絲狀菌膨脹會使氨氮去除受到影響。

2、加大溶解氧的話目的是控制絲狀菌,而絲狀菌的控制并非調整溶解氧就能解決的,所以,過度曝氣,可能會影響整個微生物關系,導致綜合去除率下降。但是,溶解氧過高并不會抑制硝化菌的能力。

問題219:印染廢水工藝2級接觸氧化 接觸氧化池有稀薄的棕黃色浮渣,做沉降比發現量筒里是很細的絮凝體沉不下去,像物化加PAC絮凝后的絮凝體差不多。曝氣的時候泡沫不是乳白色的,像沖擊負荷過大的樣子。是不是污泥老化加曝氣過量造成的。苛硪粋問題 印染廢水工藝是2級曝氣氧化池,第一個氧化池是紅色的 做沉降比時量筒也是很細的絮凝體,也有一些大的,但大的絮凝體看起來時紅色的,沉淀在量筒底部的污泥也是紅色的 是不是無機顆粒的泥。

回答:

1、印染廢水一般不易處理好。也就是說去除率不高。 泡沫如果是乳白色的說明是有可能存在沖擊負荷。放過來說,如果沒有白色粘稠泡沫就不好判斷是沖擊負荷存在。

2、污泥出現紅色的話,有兩個可能:

1)進水原因,活性污泥吸附進水紅色部分而導致顯色,此時看看進水是否也是呈紅色的,由此加以判斷。

2)生物膜剝落后混合在了活性污泥中,此時有些生物膜種群關系也會顯紅色,最終導致你的沉降污泥是顯紅色的。

問題220:我們生活污水廠采用改良氧化溝工藝,進水COD120mg/l,BOD45mg/l,NH3-N17mg/l,TP3mg/l。最近污泥濃度上升很快,從最初投泥時的1000mg/L,現在三個月后已達7000mg/L 多了,污泥活性50%,SV30,SVI 42,F/M才0.03,出水較為穩定,除TP未達標外,均符合國家一級B標準。之前很少排泥,最近我們正加大排泥量,目標使MLSS降到4000左右,我想這樣既能提高污泥活性,對除磷亦有好處。這樣操作可以嗎?污泥濃度上升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這正常嗎?

回答:

從7000減低到4000.如此大幅度的話,會導致整個微生物群失調,這樣對你的出水水質不利的,還是慢慢的減低為好。先減低到一個平臺,為此一段時間,OK了再減低。遮掩比較妥當。

問題221:AAO工藝:1、我們生化前段有初沉池 ,運行不是很正常,主要是排泥不連續,但是出水常規指標還算正常,出水也沒有太多雜質,我想問下,這中情況會對后續生化工藝有什么影響?2、我們連續觀察很多天,就發現活性污泥再o段時,污泥顏色偏淡,顏色接近灰褐色。請教這是絲狀菌的原因,還是其他原因?有沒有什么措施能改善下3、因絲狀菌膨脹,二沉池有時會出現整體泥層上浮,但是還沒有順水流出。觀察二沉污泥顏色呈深褐色,不知道是否正常?

答:

1、初沉池不連續排泥,但出水正常的話,則,不會對后續生化系統有影響。

2、如果顏色過淡,且沉降比高的話,可以證明是絲狀菌導致的。改善的話,還是要加大內回流,增加膨脹污泥在缺氧段的停留時間。

3、污泥整體上浮,多半是絲狀菌的問題(出水水質良好)。如果絲狀菌膨脹不惡化的話,則問題不大,但是,在水量波動時容易導致出水超標。

問題222:我們污水廠用的百樂克工藝,主要廢水是造紙廢水,近段時間SV:780ml左右,DS:8.6g/lL,進水COD:1200-1300mg/l左右,出水COD達到400mg/l,而且還有上升的趨勢,DO只有0.1mg/l,水量在2.2萬噸—2.5萬噸,鏡檢:污泥細碎,有鐘蟲及其它一些原生動物 問:1、這三四天時間加白糖,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應該去調整增加污泥的活性,具體應該怎么去做? 2、怎么來降低出水COD?

回答:

DS:8.6g/lL是否是 MLSS=8.6g/lL? 如果是這樣的話,還是要加大排泥,否則負荷過低,溶解氧大多為了養活這部分細菌而消耗,所以,降低污泥濃度后,問題會得到緩解的,只是排泥幅度不要太大,需要循序漸進。

問題223:培菌過程的問題:溫度20左右 大量加糞 PH 5-6 濃度1600mg/l左右,好氧池DO4-9mg/l控制一般,回流50HZ,怎樣才能保證更好更快成功培菌呢?每天30000噸,目前停泵。

回答:

1、要保證投加底物后,曝氣池PH值不低于6.8

2、投入底物后需要進行悶曝2天,而后維持正常曝氣量(根據DO值維持在2.5即可)

3、隨后適當進入生產廢水(按設計量的5%,8%,10%逐日提高),后續陸續提高進水量和濃度。根據出水污染物濃度決定進水濃度提高的頻度和量。

4、待活性污泥形成,泡沫消失后,適當排泥,維持活性污泥的活性。

問題224:現在溶氧很高,厭氧段都在2以上,好氧段有4mg/l以上,污泥濃度現已經投加到4000mg/L,回流比大概是90—100%,好氧時間現已縮少到70min,請問能否培養起活性污泥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回答:

按照你的進水水質,應該不需要這樣高的污泥濃度的,且你是后投加的,所以,有可能是進水的有機物去除率尚可,但是,由于投加的污泥濃度控制過高,導致污泥解體溶解,導致出水有機物濃度升高。所以,是否需要這么高的污泥濃度需要檢討下的。

問題225:A2/O工藝,96%亞麻紡織印染廢水,缺氧+厭氧+好氧,前段時間缺氧池推進器功率不足,缺氧池嚴重泥水分層,現在把推進器更換大功率,效果明顯,但由于之前缺氧池積泥很多,現在效果明顯了之后,好氧池污泥濃度大大提高,沉降比亦然,請問怎么辦?

回答:

1、新增加的推進器可以間歇開啟、減少開啟臺數,通過逐漸提高攪拌及推進功能來避免過攪拌引起的底泥泛起。

2、逐漸加大排你力度,將過量進入好氧池的污泥量降低。

問題226:我廠近期進水濃度很低,有大量的雨水,出水較穩定,泥水分離很好,很清,但是這兩天突然有這樣的情況,污泥濃度從2000mg/L,慢慢降低,昨天就降低到1700mg/l左右,今天就降低到150mg/l0左右,現在(晚上)才1300左右,而出水就越來越清(越來的也算清,昨天比前天清,今天比昨天清,現在看起來就很透亮的)而一直還沒有排過泥,現在還一直投加營養源(面粉),令我很費解的是,怎么污泥濃度會不斷降低的?

回答:

先解決下面幾點:

1、是否局部攪拌設備或曝氣設備故障,導致污泥于某處沉淀

2、檢測數據是否有偏差

3、本身進水濃度過低,導致活性污泥被動減少

4、雖然沒有主動排泥,也要看看有無閥門關閉不嚴,或者有漏損出去的。

5、是否進水量較大時由于沉降不佳導致瞬時大量污泥流出系統呢。

問題227:1設備都正常運行,污泥不存在于某處沉淀。 2、是現場污泥濃度計測到在線數據,已經校對過的。 4、閥門不存在漏損泥的現象。 5、這種情況也不大可能吧,因為泥沉淀的很好,水很清。 3、本身進水濃度過低,導致活性污泥被動減少。這個能幫我詳細分析一下嗎?

回答:

1、排除認識誤差: 你所提到的出水很清,我不能到現場確認,不知道濁度值或者說SS值是多少? 因為這是關鍵性的問題。

2、排除人為惡意行為: 你排泥的話,可有流量計記錄呢?如果沒有的話,你無法保證,在你不在場的情況下有過失或惡意排泥的發生。

3、綜合來說,污泥減少不是流出去了,就是排泥排掉了,也或者發生了局部沉淀。

4、你若排除監測數據誤差,則以上3個可能性也不存在的話,就需要考慮是否惡意或過失行為存在了。

問題228:奧貝爾氧化溝工藝,設前置厭氧池,進水濃度因雨季而奇低,加工業葡萄糖應該在哪個位置,是格柵前還是直接加至氧化溝合適?什么時候應該加在什么位置?

回答:

我想沒必要加葡萄糖的,如果系統承受低濃度進水,我想相反,進水量也會升高,故進入系統的有機物總量變化不大的。所以,沒有必要加葡萄糖的,即使是進水有機物總量下降了,也可以先通過排泥減低污泥濃度來對應的。投加葡萄糖費用不小。

問題229:我這里是市政污水,理論上100%生活污水,系統運行正常時 進水COD 150-250mg/l NH 20-30mg/l ;出水COD 30 mg/l,NH 5-6mg/l, 7月份經歷一次管道損壞,大量伊利奶業和啤酒廢水涌入,系統癱瘓過,之后調整過來了。但最近進水水質又發生變化 COD 200-400mg/l 甚至能到500 mg/l氨氮40-80mg/l之間。 進水水的顏色有些發黃。并且有時曝氣時會出現紅色泡沫。進水PH值比以前略低 從7-7.2 降至6.5-7 現在污泥活性差,出水COD 維持在70左右 降不下來,通過調整污泥濃度3000-2000mg/l之間效果均不明顯。并且污泥生長緩慢。最近檢查城市下水管網沒有發現什么異常廢水進來。

回答:

如果氨氮去除率減低不明顯的話,照顧到有機物的去除,你可以逐漸減低活性污泥濃度,看看效果如何?

問題230:我的氧化溝要啟動,溝內水COD800mg/l左右,能直接加入活性污泥接種嗎?也想把水置換一下,無奈,附近沒有大點的水源,能這樣啟動嗎?如果不能,該使COD大概多少可以加菌種呢?

回答:

COD800啟動沒有問題,如果可以多接種些污泥的話自然更好,初期會有部分被淘汰,也就是出水會比較渾濁,后期會慢慢變好,自然剩下的是比較有優勢的部分。起初可以強化曝氣2、3天,之后根據溶解氧控制曝氣量,不可多大的曝氣,否則活性污泥絮體不容易很好的形成,對培菌不利。

問題231:CASS工藝,污泥接種4天了,接種量6T,先加半池子水培養(溪水抽上來,無生活污水),加點葡萄糖,無化驗設備,無法測定DO(市里要來檢查,領導催培養),起先悶曝19小時,怕過度停了,之后每天僅曝氣4小時,無進水也無排水,現在情況:1.有泡沫,不易碎,堆積 2.沉降比。1%),很多懸浮微小顆粒都不下沉 3.池子變綠色了(看著顏色都頭疼) 問題:才4天這些現象正常么,正常情況下要多久能觀察到污泥絮凝(水溫估計小于10度),池子變綠色,影響大么,如何排除 ? 這段時間,不進水不排水,定期加葡萄糖,間歇曝氣,可以維持么? 如果泡沫過幾天能夠自己消失,是不是表示細菌搞起來,污泥也要開始起來了?

回答:

如果進水后,培菌了幾天,那么,要排水的,否則,一直那些水是不行的,根據你培菌時間,應該還算正常,進行排水再補水培養就好了,曝氣要間歇,不要過度。

問題232:1 、我看了您所著的《活性污泥工藝控制第2版》,其中你回答到一個問題,間歇曝氣有利于前期培菌,連續曝氣一天可能會導致培菌成功晚好幾天。請問為什么間歇曝氣有利于培菌?間歇曝氣周期一般定在多少時間會比較好? 2、在培養硝化菌時,負荷提升期間適當排泥是否更有利于維持硝化菌的活性?培菌及負荷提升階段,適當排泥是否對系統有好處? 3、做COD/TKN<1的污水時,外加碳源量補充到COD/TKN為多少會比較合適?既能滿足反硝化,又能形成良好的菌膠團供硝化菌棲息? 4、因為前期培養硝化菌的時候經常由于硝化菌數量少,有機負荷低,曝氣很小的情況下DO就很高。DO很高在沒有有機碳源的情況下異養菌會自溶,PH回漲。但如果有氨氮底物,硝化菌會自溶或受抑制嗎?

回答:

1、曝氣過渡容易導致細小剛成型的均較團解體,游離微生物被氧化。間歇曝氣就是為了減少這一影響。培菌初期2天可以全程曝氣,后續根據實際測得的DO值來控制曝氣比較好。模糊控制的話,就是少開曝氣設備,實在還降低不下來就間歇曝氣。

2、 自然有好處,只是量不要太大,排泥主要是為了更新,這里面也包括排出無機雜質。

3、具體參考書脫氮除磷中詳細章節。

4、你所說的現象理論上如此,實際沒有那么嚴重,按正常培菌步驟,不要心急,不會出現培菌的大問題的。

問題233:1、SBR脫氮為什么曝氣硝化時間不能太長?是什么原因?太長會有什么影響? 2、我現處理一個氮肥廢水,工藝為SBR,每批次曝氣硝化8小時,反硝化2小時,硝化不加有機源,每批次反硝化加有機碳源底物為100mg/l。每批次進水后COD底物大概40mg/l左右,氨氮40左右。目前上清液清,但是有不少小絮體,污泥有些膨脹,SVI近200了。鏡檢為非絲狀菌膨脹。曝氣期間DO在3~4mg/l之間,曝氣剪切力不大,請幫我分析下是什么原因導致污泥膨脹的?上清液小絮體是什么原因? 3、請問SBR序批次脫氮,或處理有機物,負荷應該怎么算呢?4、SBR不同時間段污泥沉降性是不是不一樣?我每天不同時間段做過很多次后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事實也如此請老師說明一下原因。

答:

1、任何動作都有個度,曝氣也是,曝氣過久后續的沉淀階段會受影響(溶解氧過高,導致缺氧脫氮效果下降;曝氣過度污泥容易老化等)

2、看看是否負荷太低導致污泥老化的解體。非絲狀菌膨脹,我想還是污泥濃度高了吧。

3、一樣的計算,進水有機物除以微生物量

4、這個確實有變化的,就如人一樣,也有效率高低區分時段,通常晚間沉降差。如果你夜間沒有出了,上午一開始處理,自然沉降會差些,后面又會有所恢復。

問題234:工廠廢水處理工藝是最簡單的活性污泥法,具體工藝如下: 1、前端兩個小的調節池(有效容積110方*2)通過泵連續進水。進水COD:2000mg/l左右氨氮 120mg/l 2、接著是兩個串聯的好氧池,池底連通。有效容積280方*2 3、出水就自流進入沉淀池。 由于工廠管理懶散,一臺帶式脫水機長期停用,偶爾將剩余污泥直接排至工廠內的綠化區 池內:mlss 9000左右 SV30 95-97% ; 但之前也沒有出現很嚴重的泡沫問題。我想確認的是解決的方法:1、是否可以通過降低生化池內PH值控制在6左右,有沒有講究? 2、嚴格控制MCRT,是否會在短期內有效果,現在情況下每天剩余污泥的排量多少? 3、降低DO到什么程度可以既不影響處理,又可以起到控制泡沫?4、如果停曝氣后,人工撇清一次會起到作用嗎?我好像看到說引起泡沫的細菌都會在泡沫里。是不是因為春季與夏季變更期間容易產生泡沫?

答:

1、6就太低了,不低于6.5為好。

2、主要還是污泥濃度太高了,排泥多少取決于你控制多少污泥濃度是合理的,目前控制太高了

3、泡沫控制主要是去除原因,曝氣不是原因,減低了也不會減少多少泡沫的。

4、會起到作用,但效果不明顯,你更多的是浮渣吧,而不僅僅是泡沫,這些多是你污泥濃度過高導致的可能性大。

問題235:我廠基本情況:目前進水COD:200mg/l,BOD:85mg/l,NH3-N:45mg/l,TP:3-5,SS在110-200mg/l,出水COD:30mg/l,NH3-N:2mg/l,TP:1-2mg/l。處理城市污水,日處理量在2萬噸,設計處理在2萬噸,變化系數1.5。CASS工藝,進水SS高,造成生化池內有大量的無機顆粒,(鐘式沉砂池效果不理想,砂水分離器一周就出兩百斤都不到的砂子)mlss達到8000-10000mg/l,mlvss2000mg/l, 工藝調整:我廠也是8個池子,2個池子為一組,交替運行現實連續進水出水。4小時周期,進水曝氣2小時,沉淀1小時,排水1小時,好氧區溶解氧都能控制在1-3.5mg/l左右,厭氧區大部分池子都在0.2mg/l以下;亓鞅闷綍r24小時開啟,厭氧區攪拌器也是24小時開啟。目前頭疼的就是TP問題。根據以上情況,分析可能是由于污泥濃度過高引起,但是目前已經連續排泥3個月(各池子均在排水期間打泥),排泥量在12-14噸,但是污泥濃度也未怎么降,TP也不穩定。之前有一個池子污泥濃度排到4500mg/l了,但是MLVSS在1000mg/l以下,造成氨氮和TP處理效果都不理想。 請教:1、三豐老師之前也說過,穩定多次的排泥,但是我這情況按照理論12噸泥應該也不少了,怎么污泥濃度還是這么高。這種情況是否還應該加大排泥。 2、我廠脫泥均在白天,晚上(大約在21_9點)濃縮池經過多次濃縮后排上清液會不會因為時間過長,造成濃縮池污泥厭氧后釋磷又回來進水,從而污泥內含磷少了引起除磷不理想呢。如果是這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為好。 3、這個mlss雖然高,但是mlvss在2000ppm左右,也不算高,如果排泥量大了,相應的mlvss就好減少,造成菌膠團過少引起出水水質不穩定。弄來都沒法按書上的污泥濃度控制。 4、我廠進水TP平均起來在4mg/l左右,以上進水參數通過生物處理能否使TP達到一級b標,同時以上情況,三豐老師認為是什么情況造成TP不達標,我廠工藝應該怎么調整才能使TP達標呢?

回答

1、排泥多少要考慮你的基數,基數大,污泥繁殖快,排泥后,污泥濃度降低就低,所以還是要加大排泥的。

2、 這個是肯定有影響的,所以聯系排泥,處理污泥是很重要的,盡量不要停留時間太長。

3、你的進水有機物濃度不高,所以,污泥濃度也是上不去的,控制這么高的污泥濃度,您也說了,無機物多,那么會導致你出水不清冊。當然,你排泥太大的話,污泥濃度低了,氨氮去除會隨污泥齡變短而變差,這個平衡要注意。

4、本來也不高,微生物也要利用磷的,問題還是你的排泥濃度不夠。不過你的污泥濃度高,基數大,可能短期一個月排泥下不去,導致磷無法降低,適當再加大些排泥,維持時間長些,并且杜絕夜間不處理污泥導致的磷析出,我想這個問題不難解決。

問題236:我廠是三槽式氧化溝工藝,進水量10萬噸/天,通過工藝模式調整,現運行模式為高曝2小時,靜沉2小時,出水4小時。進水COD在700mg/l左右,NH3-N在50mg/l左右,TP在5mg/l左右,而且出水較好,NH3-N在10mg/l以下,COD在40mg/l左右,SS在15mg/l以下。目前MLSS為3500-4000mg/l(邊槽),排泥量每座氧化溝為3500立方米,。請問: 1、怎樣較精確計算泥齡,很多參考書上都沒有關于此工藝的計算方法?(排泥為兩邊溝排泥,其中一側邊溝與中溝共用一個排泥泵,另一側邊溝單獨設一臺排泥泵。) 2、目前我們采用的工藝運行方式并不是傳統上三槽氧化溝的運行方式,沒有采用先厭氧后好氧再靜沉的方式,而且將好氧提前,厭氧及反硝化都集中到靜沉階段,我們發現此運行方式較傳統節電,而且出水水質較好。但理論計算充氧量總感覺不夠 (O2 Kg/d=a×L+b×MLSS+4.6×Nr-2.8×Nor ),轉刷理論充氧74KgO2/h。有針對三槽氧化溝的需氧量公式嗎?3、我決得有可能發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可能嗎??怎樣去驗證?

回答:

污泥齡計算還是可以按總好氧污泥量除以排泥量來計算。曝氣量計算我不精通,看看其他同行回復。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發生是可以的,但條件要求比較高,你的系統穩定的話,看看好氧后的總氮去除來判斷下。

問題237:1、污泥齡計算還是可以按總好氧污泥量除以排泥量來計算。 可否近似用(V邊槽體積+V中槽體積)/(Q:邊槽排泥泵每天排泥量)近似得出呢?2、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發生是可以的,但條件要求比較高,你的系統穩定的話,看看好氧后的總氮去除來判斷下。 “好氧后”是指曝氣2小時結束時嗎?如果有TN去除效果則可判斷發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嗎?3、是否還需要測一下好氧后NO2-N的含量?

答:

1、這里濃度不一樣,要體積乘以濃度后進行計算的。

2、是的。

3、沒有必要,總氮減低了的話,說明有反硝化效果了。

問題238:我把污泥濃度由10000ppm降到了4000ppm,但是跟隨的mlvss由2000ppm降到了300-700ppm,sv30在8%-18%,但是總磷的去除還是不穩定,經常在1ppm徘徊(進水在2-3ppm),這樣的情況下,還需要穩定排泥量不,如果穩定排泥,我擔心MLVSS基本都沒有了,如果減小排泥總磷一直去除率不好,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進水情況:COD100,氨氮35,

回答:

1、MLVSS低,說明污泥中無機雜質多,這個代謝出去需要時間,主要把我的是不要排泥太猛太過頭。 磷的去除你排泥大了,自然會減低,如果沒有減低到期望值,要看看有沒有那個環節發生了釋磷,比如排泥后污泥池上清液又回到系統,而此時上清液是否含磷很高呢?如果是這樣要加大污泥處理力度,避免污泥在污泥池停留時間太長。

2、進水才COD100mg/L,無論如何無法維持MLSS10000mg/L的,就連4000mg/L也高了,所以,你的有效成分不高,還好有效成分會隨著你的排泥不斷被修正的。磷的去除也有賴于COD的,這個值在100,確實不利于去除。我想微生物有效濃度上去后,你的這個進水磷2-3還是可以減低到0.5左右的。請MLSS4000維持一段時間,穩定后,再減低到3500和3000看看效果。

問題239:目前我正在做一個3000m3的一個系統,現在處于馴化初期,投菌后菌的SV30大概在3%左右,目前已經增殖至14%左右,增殖的過程中,液位也逐漸增加,目前已到滿也位開始出水了。但是增殖過程中上清液明顯變得渾濁,過濾速度非常慢,上清液發白,COD也有60mg/L一直增加,目前已到300mg/L左右,目前僅少量的進原水,主要靠加營養物質配合著在馴化。培菌期間出現這樣的上清液,COD逐漸增加,是否正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接下來我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去改變它呢?

回答:

既然SV到了16%,一方面需要排泥,另一方面需要進原水,并且不斷加大原水進流量。這樣會有部分微生物被淘汰,出水會帶些污泥,但,屬于正,F象。 如果僅僅依靠補充營養,不加大原水流入量,則,在不斷曝氣下,水質變白,出水惡化也是會發生的。 所以,保持正常曝氣量(不要過大),逐漸加大進流原水量,控制恒定好排泥量是你培菌時要注意的。 當然,如果是難處理廢水,則進水需要小量控制,依靠較長時間來讓微生物適應,馴化。

問題240:我目前在化工廢水處理站 是生產雷管 炸藥的 預處理有鐵碳池 但作用不大 主要是使用次氯酸納 然后進入污水處理站 工藝是調節 水解 初沉 厭氧 好氧 二沉 出水 最近氨氮去除率提高了 可是cod確降低了 他們的關系是一升一降 想知道為什么會出現一升一降。

回答:

把出水過濾下再測COD看看,如果測得的值減低很多,說明是活性污泥老化導致污泥解體增加了COD。這個可能是你說的數據反向的原因。

歡迎添加“水世界”微信(微信ID:chinacitywater)

1

聯系人:潘鵬

電話:010-88585610-815
手機:18510663273

郵箱:325178909@qq.com

關注微信訂閱號

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京ICP備12048982號-4

Top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