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水循環建成產業體系
吳季松院長說,一個完整的水循環產業鏈包括,水源地→自來水公司制水→供水→使用→排水→治污→中水回用→水源地。“這是一個自然的循環往復的使用過程。”
“目前非常尷尬的一個現象是,經過處理的污水沒有地方要,要用中水的地方沒有管道。”吳季松指出,據統計,北京市每年耗掉的淡水為7億噸,如果中水回用能達到3億噸,北京市基本上就不缺水。由此可見,目前我國水循環經濟的產業鏈條斷裂程度非常嚴重,既缺水又不能回用中水是目前中國缺水面臨的最大問題。
水循環產業鏈條該如何建呢?吳季松說,首先還是從水源地的保護入手。水源地向自來水公司供水時,可以適當收費用,這樣一來才有經費來著手水源地的保護。其次,自來水公司也要提高效益,一方面利用經濟杠桿,提高水價,使自來水公司有能力更新管道設備,防疏堵漏。另一方面自來水公司要提高質量,向群眾提供更好的水。第三是用戶方面,關鍵是提高節水意識,提高水價,促使廣大用戶更換節水器具,可以采取國家提高水價來補節水器具的推廣。最后污水處理廠也要將處理過的中水輸送出去,讓需要中水的企業和個人有條件使用,使污水處理廠也能得到收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
吳季松認為,對于中水價格,政府有關部門可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如已建污水處理回用設施的,其所交納的排水費根據對應的設施處理能力予以返回中水設施管理部門,貼補日常運行管理;同時也可借鑒國外的收費浮動政策,適當調高自來水水價,但也不宜人為過分抬高自來水價,一般將中水水價控制在自來水水價75%—80%左右較適宜,最終達到提高全民的普遍節水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