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緊缺、水土流失嚴重和水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人水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縮影,而實現人水和諧的根本途徑是生態教育
●生態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公民個體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善待、尊重、敬畏生態的價值取向,激勵對個體、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并最終達到完善人格完美生態。生態教育可以與傳統人文教育、國際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有機的結合
●生態教育重在體驗。有關人類“虛擬用水”的數據表明,一杯茶所含的虛擬水量是35升,一公斤牛肉為14000升,而一件全棉T恤衫和一張A4的紙竟也能消耗2000升和10升的水。由此每個公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休閑中切身感受水之珍貴。生態教育應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每個公民自我教育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
入夏以來,川渝大旱,百年一遇。中國水情一再告急,在傳統的北旱南澇、江河斷流或泛濫成災的水情之外,豐水地區全線城市缺水、水體全線污染。9月4日,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披露,截至2005年底,全國仍有3.12億多農村人口飲用水不合格。9月8日,國家環?偩峙c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指出,保守估計2004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健康經濟損失為178.6億元。
水資源緊缺、水土流失嚴重和水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的水,早已成了公共性的社會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而且具有全球性。9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日內瓦發布聯合報告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缺水,11億人喝不到清潔飲用水;去年全球約有160萬名5歲以下兒童因飲水等不衛生原因而死亡。毋庸置疑,水成了全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掣肘。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周”剛剛落下帷幕,由建設部與國際水協共同主辦的以“保障水安全,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應對全球水管理面臨的挑戰,實現人類與水環境和諧”為主題的第五屆世界水大會這幾天又在北京召開。水,水,水,一個地球村的當務之急。
針對科學利用、開發和保護水資源,以及如何制定水安全公共政策,建言獻策不絕,真知灼見無數,這不外乎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種植業結構等等,以轉變對水資源的粗放利用,可是,如何在公民個人層面上實現人水和諧卻鮮有人問津。水是大自然生態系統的控制因子,又是生命元素、文明源泉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人水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縮影,而實現人水和諧的根本途徑是生態教育。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無煙日”、“6·5世界環境日”無疑都是學校傳統的環境或生態教育日。可生態教育更多的是流于諸如“收舊集廢”的形式。
人類的教育是圍繞著生命來展開的,而人類的生命又是與自然界的生命形成唇亡齒寒的關聯,兩者由此共同構成了生態。所以,生態教育原本就是人類教育活動的題中之義。作為教育內容的生態,其不斷生成、發展、變動的過程,也是個體主體性發展的過程。生態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公民個體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善待、尊重、敬畏生態的價值取向,激勵對個體、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并最終達到完善人格完美生態的目的。
教育是文化的載體,水文化既然反映著人類社會各個地域和各個時期一定人群對自然生態水環境的認識程度,以及其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那么,生態教育也要體現時代性和地域性。學校教育應該成為生態教育的主渠道,生態教育應該融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系統有機地整合校內外豐富的生態教育資源,突出鄉土性。前些日子,上海南洋模范中學學生翁杰、王昊、蕭易研究完成的“生態修復技術在漕溪河治理中的應用與研究”項目贏得“斯德哥爾摩國際青少年水獎”最高獎。這項榮譽給生態教育的鄉土性提供了優秀的范例。
由水而生成的水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積淀,體現了千百年來與一個民族朝夕相處的文化要素,濃縮了大量極為重要的文化內涵;水是抽象概念的自然物質符號形態,它不但孕育文明,而且對一個民族的深層文化給出簡約直觀而全面的詮釋。“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等有關水的圣賢語錄,不僅僅展露了華夏文化特有的品質,更蘊涵著人類普遍的世界觀和人生哲理。因此,學習和掌握本民族的水文化過程也就是學習和理解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水是最普及的生態和文化形態,溶于普通百姓生活,認識一個民族的水文化,也就是認識這個社會廣大民眾的生活,這也使水文化成為民間國際對話的一條便捷的通道。水保持住一個自然生態,一個多元而平衡的文化生態。因此,在納入學校教育、學科教學體系的同時,生態教育可以與傳統人文教育、國際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有機的結合,從而,善待、尊重、敬畏生態便從一時的行為上升成為養成的一種習慣、一種理念、一種文化素養和一種主體意識。
自然,生態教育不能僅僅拘囿于學校教育,而是應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每個公民自我教育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這就是說,生態教育重在體驗。然而,已經習慣于擰水龍頭取自來水的城市居民根本無法感受遍布全球的水荒。按照倫敦皇家學院阿蘭教授提出的“虛擬水”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教育研究所的專家在8月下旬法蘭克福社會生態研究所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公布了大量有關人類虛擬用水的數據。比如,一杯茶所含的虛擬水量是35升,一公斤牛肉為14000升,而一件全棉T恤衫和一張A4的紙竟也能消耗2000升和10升的水。由此推算,一個德國居民每天盡管從自來水管中獲取126升水,其日虛擬耗水量卻為4000升。通過“虛擬水”概念,每個公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休閑中切身感受水之珍貴,我們的舉手投足皆可視作水消費行為。由此,人水和諧將從抽象的哲學概念,轉變為科學生態保護生動實踐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境界。
生態需要呵護,生態教育同樣也需要呵護。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態教育的原點。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