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氧化溝工藝 >> 

深圳濱河污水廠三槽氧化溝工藝

時間:2007-01-16 來源: 作者:


    深圳市濱河污水處理廠(以下簡稱為濱河廠),占地面積13.60hm2,日處理能力30×104t,是深圳市主要污水處理廠之一。工程服務面積27.5km2(含羅湖及福田兩區的部分地區)、人口約45萬人。濱河廠以處理生活污水為主,達標后出水就近排入深圳河。整個工程分三期建成,一、二期各25×104t/d(1988年投產),三期25×104 t/d,1996年系統建成投入運行。濱河三期工程具有處理規模大、占地面積小、主要設備自控系統較為先進、基建費用低等特點。三期污水處理流程見圖1。

1.三期工程工藝流程的選擇

 、 由于城市建設和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和污水量不斷增加,深圳水體污染加劇,深圳河()水質日趨惡化。因此,三期工程的處理標準比一、二期(常規活性污泥法)高,要求出水SS10mg/L,BOD510mg/L,并增加了除磷脫氮的要求。
   為適應規模比較大、處理標準高、建設用地緊的情況,設計單位做了4個方案,綜合各方案的優點確定其主體工藝為AB法,B段三槽交替氧化溝具有除磷脫氮的功能。
 、 AB法是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分為二段串聯,各自形成自己的生物優勢。A段以極高的有機負荷和很短的泥齡運行,充分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初期的吸附降解作用,約0.5h內去除大量有機物。經A段處理后的污水進入B段,B段是在較低的有機負荷和較長的泥齡狀態下運行,經過有機物的分解、硝化、反硝化,達到出水要求。AB法具有處理時間短、去除效率高等特點。
  A段由曝氣池、中間沉淀池及回流污泥泵房組成。B段采用三槽式氧化溝工藝。

2.三槽式氧化溝運行及基本原理

  三槽式氧化溝是帶有沉淀功能的氧化溝,同建在一起的三個氧化溝組成一個單元。在每個氧化溝中均布置有一定數量的轉刷,以達到曝氣和環流的要求。三個氧化溝通過配水井相互連通,該配水井有三個自動控制的出水堰,可調節進入每溝的流量;具\作方式分為六個階段:
  階段A:通過調節配水井堰門,污水進入第一溝,溝內轉刷以低速運行,僅溝內污泥在懸浮狀態下環流,所供氧量則不足以使溝內有機物氧化。此時,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強制利用上一階段產生的硝態氮作為氧化劑,有機物被氧化,硝態氮還原成氮氣逸出。同時,溝內自動調節出水堰上升,廢水與活性污泥通過接管進入第二溝。第二溝內的轉刷在整個階段內均以高速運轉,此時廢水與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溝內保持恒定環流,轉刷所供氧量足以氧化有機物并使氨氮轉化成硝態氮,處理后的污水與活性污泥一起進入第三溝。溝內轉刷則處于閑置狀態,此時第三溝僅作沉淀池,使泥水分離,處理后的污水通過已降低的出水堰從第三溝排出。
  階段B:污水入流從第一溝轉向第二溝,第一溝內的轉刷開始高速運轉。開始,溝內處于缺氧狀態,隨著供氧量的增加,逐步成為富氧狀態。在第二溝內處理過的污水與活性污泥一起進入第三溝,第三溝仍作為沉淀池,沉淀后的廢水通過出水堰排出。
  階段C:第一溝的轉刷停止,開始泥水分離,至該階段末端,分離過程結束。在C段,入流污水仍然進入第二溝,處理后的污水仍然通過第三溝出水堰排出。
  階段D:污水入流從第二溝轉入第三溝。第一溝出水堰降低,第三溝出水堰升高。同時,第三溝內轉刷開始以低轉速運轉,污水污泥一起從第三溝流向第二溝。在第二溝曝氣后再流入第一溝,此時,第一溝仍作為沉淀池。階段D與階段A相類似,所不同的僅僅是反硝化作用發生在第三溝,處理后的污水通過第一溝已降低的出水堰排出。
  階段E:污水入流從第三溝轉入第二溝,第三溝的轉刷開始高速運行,以保證在該段末端內有余氧。第一溝仍作為沉淀池,處理后的污水通過該出水堰排出,階段E與階段B類似,所不同的僅僅是兩個外溝功能相反。
  階段F:該階段基本與階段C相同,第三溝內的轉刷停止運行,開始泥水分離,入流污水仍然進入第二溝,處理后的污水經第一溝出水堰排出。該氧化溝系統非常靈活,運行方式有多種,可隨不同的入流水質及出流水質要求而改變。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深圳濱河污水廠三槽氧化溝工藝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