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氧化溝工藝 >> 

污水處理廠氧化溝的培菌方案設計及實踐

時間:2007-01-16 來源: 作者:

氧化溝技術正在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已成為當前污水處理的熱點之一,氧化溝工藝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是利用微生物處理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的一種工藝,目的是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質,通過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予以轉化及穩定,達到無害化。在這無害化的過程中,有害物質的轉化和穩定運動的主體是微生物。污水處理廠通水后,為發揮各種處理設施的功能和整個污水和污泥的處理作用,就需要進行活性污泥的培養,當污水處理廠發揮微生物的凈化作用時,才能達到去除污染物質的目的。
  一、培菌方案設想
  南太子湖污水處理廠是目前我市唯一的一座采用氧化溝工藝的污水處理廠,生物工藝處理廠的啟動運行,首先要培養和馴化活性污泥,對于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污水處理廠,由于工藝簡單、池容小,容易實現各局部單體設施的重點運轉,便于人工控制和工藝運行的調整,為活性污泥創造理想的環境條件,達到快速培養和馴化的目的。近年來氧化溝工藝在我國迅速興起,特別已經在大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所應用,由于氧化溝工藝、設備較復雜、池容大,按傳統活性污泥工藝培養可能會遇到困難,我市又無成熟經驗,活性污泥的培養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系統能否正常運行,由于培菌時間安排在夏季,考慮到實際進入南太子湖廠的污水水質指標可能遠低于設計進水濃度,再加上氧化溝池容較大,如一起培養,微生物所需有機物將缺乏,勢必造成活性污泥的培養時間大量延長,甚至無法培養成熟,在這種情況下,作出了以下方案進行比較選擇:
  a、兩溝同時進行培菌。
  b、采用逐級擴大培菌法。
  上述兩種方案最后都能達到培養出氧化溝系統活性污泥的目的,相比之下:
  方案a進水量需經常調節,還需大量投加菌種,加大了操作量,增加了培菌費用,且操作較復雜,延長了培菌時間。
  方案b先利用一組氧化溝培養活性污泥,培養成功后再移植到另一組氧化溝,減少了費用,節約了時間。
  綜合考慮到培菌的時間、費用、操作量以及運行人員對工藝流程、機電設備的熟悉程度,確定選用方案b進行培菌。
  二、 培菌操作步驟
  采用間歇換水、連續進水結合法:
  a、培菌第1天,關閉2#氧化溝進水閘門,開啟1#氧化溝的進水閘門,開啟進水泵房提升泵,污水被提升進入沉砂池沉淀處理后,污水引入氧化溝,直至達到設計水位,關閉污水泵,開啟水下推進器,開啟曝氣轉刷進行曝氣,悶曝24h左右。
  b、培菌第2天,曝氣后的污水進入沉淀池,沉淀后排除,然后向氧化溝補充新鮮污水,污水進入氧化溝至出水溢流口高度后,關閉污水提升泵,繼續悶曝。
  c、培菌第37天,進入間歇換水階段,每隔45h換一次水,每天大概5 次,如此循環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每次進水量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悶曝時間應比上次縮短。
  d、培菌第8天,開始進入連續進水階段,進水泵房污水提升泵將污水持續不斷的提升進入氧化溝,開啟刮泥機和污泥回流泵,直到1#氧化溝活性污泥培養成熟。
  e、當1#氧化溝的MLSS達到1000mg/l,關閉污水提升泵,停止進水;然后打開2#氧化溝的進水閘門。1#氧化溝的混合液即通過聯通管進入2#氧化溝,直至兩組氧化溝的液面高度穩定。
  f、開啟進水泵房污水提升泵將污水持續不斷的提升進入兩組氧化溝,污水、活性污泥按設計工藝流程流入廠區各污水處理構筑物。直到1#、2#氧化溝的活性污泥都培養成熟。然后再進入系統運行工藝控制參數的調試階段。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污水處理廠氧化溝的培菌方案設計及實踐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