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刷曝氣氧化溝工藝中,為了增加氧化溝的底部流速,促進溝內的水流混合,需要在曝氣轉刷下游設置擋流板。但是對擋流板設置位置國內尚無十分成熟的設計經驗,國內的轉刷生產商也未對此進行深入的試驗研究,提供的擋流板定位尺寸未必合理,往往造成工程的缺憾。本文針對某城市污水處理廠擋流板設置出現的問題及其改造過程,提出擋流板設置位置的建議。
1 轉刷擋流板位置的確定
某城市污水處理廠氧化溝有效水深4 m,溝寬 8.7 m,采用Φ1 m×7.5 m轉刷,擋流板尺寸為 8.6 m×0.6 m×0.1 m,設有Φ800水下推流器,出口安裝
2臺L=5.0 m出水堰,調節高度為0.5 m。氧化溝的廊道、曝氣轉刷及擋流板布置見圖1。
圖1 氧化溝廊道、轉刷及擋流板布置示意
工程投入運行后,出現了2個問題:①從廊道底與擋流板頂之間空隙中飛濺的混合液落向廊道外壁和欄桿上,嚴重影響著廠區的環境衛生;②
曝氣轉刷后的水流在擋流板頂產生了強烈的水躍,改變了曝氣轉刷的運轉條件,導致曝氣轉刷的淹沒水深局部增大,驅動電機的電流相應升高,過流保護頻繁作用。
上述2個問題主要是由于擋流板淹沒深度和擋流板與曝氣轉刷安裝間距不合適造成的。通過現場試驗研究后,確定改進方案為:保留擋流板兩端導軌的固定膨脹螺栓,僅將導軌沿60°傾斜方向下降,使圖1所示擋流板頂的淹沒深度由15
cm增加到20 cm。該方案的優點是不需要更換膨脹螺栓,改造工作量最小。
實施改造后,曝氣轉刷的電流已下降并趨于正常,也基本消除了向廊道外側和頂部飛濺混合液的問題,盡管在冬季仍會出現廊道受潮結冰行走不便的現象。至于導流效果,則存在兩方面的變化:一方面由于擋流板頂的淹沒深度增加5 cm 后,基本上消除了擋流板頂部的水躍,從而降低了溝內水流的能量消耗,有助于提高溝內流速;另一方面,考慮到曝氣轉刷的淹沒深度僅有30 cm,擋流板頂下降 5 cm,占轉刷淹沒深度的1/6,明顯減少了導流表層高速水流的比例,必然會降低擋流板向溝底導流的效果,這一點從氧化溝出現漂浮泥塊數量的增加可以推斷(漂浮污泥與溝深過大、水下推流器選型欠周也有很大的關系)。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