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正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工作的中國作物生理學家彭少兵博士領導的研究課題組近期取得的研究成果認為,全球變暖有可能導致水稻減產。
彭少兵對新華社記者說,他主持的名為“全球氣溫升高對水稻產量的影響”的研究課題歷時12年。課題組對國際水稻研究所25年來水稻生長期間的溫度、光照等資料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發現25年來當地水稻生長期間的平均夜間最低溫度在逐步上升。
彭少兵說,課題組自1992年起組織了相應的田間實驗,試圖闡明主要氣象因素變化對水稻產量的影響。連續12年的水稻田間實驗結果證明,氣象因素中的夜間最低溫度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最大,水稻生長期間的平均夜間最低溫度每增高1攝氏度,水稻產量下降10%。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設法確定溫度升高影響水稻產量的原因。
據悉,這一研究課題由一個9人小組共同進行,其中包括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農學系主任肯尼思。加斯曼。研究人員說,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培育出新品種水稻,以保證即使在稻谷種植區出現氣溫上升,水稻仍能保持高產量。
彭少兵和該項研究的主要研究成員、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作物生理與栽培研究中心的黃見良博士等人合著的論文——“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夜溫升高引起水稻產量下降”將發表在7月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這一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和主要傳媒的高度關注。國際水稻研究所認為,該研究成果對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全球約一半人口每天都食用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