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位于云南麗江以北25公里處的玉龍雪山是我國緯度最南的一座雪山,同時也是歐亞大陸雪山中距離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區,近年其冰川不斷退縮,對此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分析。而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何元慶等則認為,氣候變暖才是玉龍雪山冰川退縮的主要原因。
玉龍雪山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3公里,山上分布有19條冰川,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1996年以來玉龍雪山已經逐步開發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冰川旅游地之一,游客每年以數十萬的速度增加。
近年來,玉龍雪山冰川消融量增加、冰舌位置后退、冰川面積減小、雪線上升。從1982年到2002年,玉龍雪山最大的白水1號冰川冰舌大約后退了250米。而最近幾年,冰川退縮的速度在加快,僅從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間,冰川就后退了100米,厚度和積雪面積也在減小。
針對社會上關于旅游人數增加和旅游開發等造成冰川消融的分析,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何元慶等認為,實際上氣候變暖才是其主因。玉龍雪山近年來每年游客在200萬人左右,但這并不會造成冰川的大幅度退縮。實驗表明,1000人在20分鐘內散發的熱量僅能融化幾公斤冰,因此,即使每天有幾千人站在冰川邊上,散發的熱量對整個冰川來說也是微乎其微。雪山目前的總開發度僅在3%左右,且當地旅游開發部門采取了適當的環境保護措施,因此,各種旅游設施形成的區域性溫島效應對冰川的影響并不大。
何元慶等認為,海洋型冰川是對氣候變暖反應最為敏感的冰川。玉龍雪山冰川緯度低、面積小,對氣候的變化也就更為敏感。而目前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麗江和中甸地區的氣候也出現氣溫升高的趨勢,這才是目前玉龍雪山冰川后退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的情況下,人類能夠做到的就是盡最大努力保護環境,使人類活動對冰川的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