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一想到前兩年的高溫情景,不禁令人未熱先嘈。根據上海市氣象臺的統計,從2001年到2005年,上海地區連續高溫35℃以上,持續日數分別為13天、14天和11天。而極端高氣溫38℃以上高溫的比例從前年的45%上升到去年的47%。再放眼看時世界,北冰洋將不再有冰,中國將嚴重缺水,氣候異常之俄羅斯天降「彩雪」的報導更令人焦慮。其實,地球變暖的問題在國際間早就被提出。聯合國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了「防止地球溫暖化京都會議」。為限制世界各國碳氧化物的排放量,京都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規定各國在2008至2012年間要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5.2%。然而10年過去了,有關地球變暖的報導卻不斷增加并日趨嚴重。
根據專家分析,地球溫暖化是由于溫室效應引起的。溫室效應是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氯氟烴(CFC)等溫室氣體作用發生的。由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只有很少的熱輻射能散失到宇宙中去,這就是造成地球氣溫提高的原因。由于工業革命以來,煤炭、石油等礦物能源的大量開采和使用;世界人口的大量增加,2005年世界人口已經突破65億大關;世界各國的生產與生活用汽車與空調機的數量迅速上升,導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大大增加,使近10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了30%,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C至0.6,C。這就是迫在眉睫的地球溫暖化問題。
除了全球氣候變暖之外,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也已由最初的區域性公害問題及某些特定行為所引起的現象,轉化為涉及到整個生態的問題。鑒于這種情況,全國人大與國務院已經高度重視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十五”期間,先后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國發[2000]38號)和《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號),把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工業生產系統,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該法規鼓勵從事生產和服務活動的單位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根據清潔生產促進法,凡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均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進行審報,即對原料使用、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污染物產生與處置等進行分析論證,優先采用資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產生量少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不正常運轉治理設施、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將予以重點查處。另外亦研究建立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
國家的這些立法無疑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戰略方針提供了良好的社會與政策環境。
對于印刷行業來說,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形勢印刷產品殘留溶劑量等方面對于環境的污染問題(印刷的主要承印材料,紙張在生產中的污染問題更突出)也已經引起社會的相當關注,國內傳媒也多次報導印刷污染事件。
如︰2006年廣西南寧市興寧區環保局根據居民舉報,曾經對于發出嚴重異味污染的塑料薄膜印刷企業進行停產及遷移的查處。2006年海口市國土環境資源局將對全市近150家印刷企業污染源情況進行了普查。據報導,該市部分印刷企業環境保護手續和環保設施及措施不完善,該局將責令其限期補辦環保手續,污染嚴重的將由政府予以關閉。
過度包裝是印刷行業面臨的又一挑戰,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第二屆“綠色中國”論壇上發出警告︰「印包行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環保對于印刷業都將引發一次深刻的變革」。我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也規定︰「產品和包裝物的設計,應當考慮其生產周期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企業應當對產品進行合理包裝,減少包裝材料的過度使用和包裝性廢棄物的產生」。2004年底,全國人大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進行了修改。新修訂的《固廢法》已于2005年4月1日正式實施,新《固廢法》也明確提出,過度包裝的商品要進行回收,并首次引入生產者延伸責任制,要求生產者對使用過的包裝物承擔回收利用或者處置的責任。
可以預見,今后對各行各業的環境與生態保護法律將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健全。目前,上述法規多數還只是定性的要求,在實施中也一時難以掌握標準,大多數的企業對于生態環境問題雖然有所認識,但是在近期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往往會采取打“擦邊球”,甚至“對著干”的策略。但是隨著社會管理的進步,再吸收國外的有益經驗,環境保護的法制必將越來越完全,越來越有操作性,對于違法的處罰更嚴厲。我們印刷行業必須未雨綢繆,勇于面對這一挑戰。在這種狀況下印刷業要繼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先考慮生產活動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應該說,國內不少印刷企業在考慮企業發展戰略時,已經將企業對于社會的責任(如︰實施SA8000的認證),特別是對于環境的保護問題議事日程上進行通盤的考慮,也實施了許多有效的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我們考慮的對象也不能像一二十年前那樣,僅僅停留在現有生產工藝所引起的公害防治、節約能源等方面,還必須從生產流程設計及各種原輔材料的選擇開始直至減少廢棄物、廢棄物再利用和廢棄物處理、銷毀等各個方面,即要從源頭上加以全面考慮,同時,積極研究開發、并推廣應用無版印刷、無溶劑的水墨及UV印刷、數字印刷、合成紙、電子紙等等各種無公害型、資源節約型的印刷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這些措施應該是我們的行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筆者相信,印刷既然是文明的傳播工具,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及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印刷傳媒技術本身必定能夠找到更適合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新發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