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 | 水務大會 | 中國水協 | 新聞 | 專題 | 企業之窗 | 求職招聘 | 會展 | 招標信息 | 行業分析
·學術 | 學術論壇 | 行業手冊 | 專家 | 書籍 | 行業圖紙 | 論文下載 | 軟件 | 通知公告 | 工程范例
·交流 | 資料搜索 | 業內辯論 | 點評 | 留言 | 在線投稿 | 網站服務 | 會員 | 友情鏈接 | English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都市世界 能源世界
 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透視全球氣候變暖 >> 相關資訊 >> 
 
全球變暖,人類知易行難?
時間:2007-08-13  來源:  作者:
 
 

       20074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份評估報告第二工作小組在歐洲布魯塞爾發布了全球變暖對地球及人類影響的權威報告。與2月份公布的200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全球變暖科學論證報告不同,這份由來自全球400多名頂尖氣候學家集體研究出來的報告側重于全球變暖的后果預測上,措辭相對謹慎,且對于世界各地未來受災情況的描述具體而微,顯示性惡主義下的人類給地球的棉被大氣層制造了相當多的麻煩,讓地球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因而人類必須立即行動起來緩解全球變暖。

  表面上看,人類對全球變暖問題的認知前進到這一步是自然而然的,所欠缺的只是果敢的行動和壯士斷腕的勇氣,但歷史和現實遠比當代科學家們所能掌握和推理的情形要復雜。關于全球氣候改變研究的前后矛盾,對全球變暖后果的最權威評估的姍姍來遲,對于人類活動在其中影響的看法不一,以及人類達成新行動協議前所必然經歷的分攤損失和置換利益的長期過程,都給各國利益集團以坐觀天變的借口或上下其手的空間。這意味著對抗全球變暖的事業有可能被當作如同能源危機一樣的狼來了游戲而繼續遭到人類的熱諷和漠視,而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古訓有可能妨礙人類認知的繼續深入。

  氣候變化認知遲緩100

  溫室效應現象早在1827年就被法國科學家所認識,但全球氣候改變這個議題是在上世紀初才密集出現。令人遺憾的是,科學家們對全球氣候改變指的是全球變暖還是變冷抑或暴冷暴熱,卻莫衷一是。的確,系統的、連續性的大氣層尤其是大氣對流層溫度的數據記載,是在上世紀60年代氣象氣球探測及微波遙感技術后才出現,距今也不過50年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跨度內讓科學家們準確一致地計算出地球是在發冷或是發熱,是件讓科學家們為難的事,更何況科學的精神歷來就崇尚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催生各種學派。上世紀70年代,全球變冷說成為主流,并統治了氣象科學話語權20年?茖W家對北極的格陵蘭冰核氧同位素譜分析后發現,地球氣候有10萬年周期變化,其中9萬年冷期,1萬年為暖期,而目前正處于暖期末期。日本氣候學家朝倉正預言地球正要進入第四小冰期,美國環境科學家布萊森更是大膽放言地球正緩慢地進入另一個大冰河期。

  令人吃驚的是,主張變冷說的科學家居然找到一堆氣象數據證明了在過去的100年中地球表面溫度下降了0.7度,真有點類似于中國式的迫害法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與變冷說相呼應的是地球變暗說,兩種說法的結論都一致,所不同的是,變冷說不承認人類的活動是氣候變化的原因,而地球變暗說則認為地球變冷是因為人類制造了太多的空氣污染致使地表缺乏足夠日照而變冷。

  到了上世紀末,由于有些地區頻繁遭受極端異常氣候的襲擊,陰謀說不脛而走。陰謀說認為,某些強權國家利用其先進技術,通過設在地球極地和太空上的基地,向某些敵對國發動氣象戰爭。當懷疑主義背離科學精神而與迷信或政治相牽手之時,所得出的結論往往匪夷所思,這與中國遭受非典之時有人鼓噪是某個超級大國為阻遏中國的崛起而發動的秘密生化戰爭一樣,都是出自同一思維邏輯。

  甚至懷疑主義不但沒有立足于實證主義,更沒有立足于正常人的直覺判斷,而是沉溺于所謂的理性主義純學術推理之時,結論往往讓人笑掉大牙。有的科學家居然得出重大學術成果,認為解決全球變冷的辦法就是在極地圈的冰層上傾倒數萬噸融雪劑,而解決地球變暗則是派出戰斗機在大氣對流層之上的平層處噴灑清潔劑。有時候,某些科學家所表現出來的智商,與當年中國首富牟其中要鑿開喜馬拉雅山讓南亞次大陸的季風輸入中原的建議所表現出來的智慧不分伯仲,他們的不成熟結論或草率建議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和笑柄,阻礙了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順便提一下,針對目前的全球變暖說,真的有些科學家建議用核彈炸掉火山。

  全球變暖說只是在最近10年才逐漸成為主流學說。不過,全球變暖說一開始就分裂為兩派,一派主張全球變暖乃人類活動所致,另一派則認為全球變暖與人類活動沒有關聯。兩派的觀點尖銳地矛盾著,互不相讓,從目前來看,兩派的爭執已經超越了學術爭論的范疇,而滲透到政治領域。不過,從總體上來看,主張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這一派顯然已經占盡上風。

  早在1908年,瑞典科學家斯凡特·阿蘭紐斯就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之間存在正比關系,緯度越高,比例系數也越大。30年之后,英國科學家卡蘭達提出嚴厲警告,人類排放的微量氣體足以改變全球氣候?上麄兊闹鲝埗紱]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嚴格意義上說,他們應算是全球變暖說人類活動致氣候改變這一派的奠基人。

  而最頑固地反對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這一學說的科學家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教授理查德·利德茲。另外,一個60名氣候科學家組成的群體最近也集體表達了全球變暖的主因不是人類活動的觀點,并向加拿大政府寫信,要求加拿大重新考慮對《京都議定書》的立場!毒┒甲h定書》是聯合國主導的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性協議。

  不過,由2500名全球頂級氣象學家參與的IPCC第四份評估報告中的第一工作組報告,詳細列舉了各種數據,科學地論證了全球變暖實為人類活動引起的觀點,并把這一相關性的級別抬高到90%的水平,與前三份中60%可能性的水平相比,幾乎是最為明確的結論。IPCC委員會指出,在過去的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升高0.74℃;過去5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在過去的500年和1300年以來可能是最高的,20世紀的北半球可能是過去1000年中最熱的世紀,而90年代又是最溫暖的10年,其中1998年和2005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另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報告,剛剛過去的2006年全球平均氣溫較1961~1990年均值高0.42℃,為有記錄以來的第六暖年。IPCC委員會認為,全球氣溫在這一時期的異常和快速升高與人類進入溫室氣體排放密集期正好相吻合,人類活動就是全球變暖的主因。

  后果認知遲緩20

  人類無節制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它對人類生活各方面的懲罰其實早已開始,只是人類沒有意識到而已。

  上世紀80年代,罕有的干旱襲擊了北非,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也在同一時期,厄爾尼諾異常氣候現象頻頻出現,火山噴發也進入高潮。颶風、熱浪、暖冬等極端氣候現象持續出現。

  事實上,科學家已發現自1860年代以來,北半球的積雪范圍減少了10%,北半球的湖/河冰覆蓋期也相應減少,北極海冰覆蓋自1850年代以來減少了10%~15%,海冰的厚度也明顯下降;20世紀期間全球海平面上升10~20厘米,全球海洋熱容量從1850年代有精確測量以來有所上升;同時,自1850年代以來極端低溫事件的頻率也有所下降。曾經冰封水面的泰晤士河已經見不到結冰。這些都是全球變暖的產物。

  然而,在預測和評估全球變暖有可能對人類生活造成危害程度上,一些報告書由于自身存在的邏輯缺陷而飽受批評,客觀上對促進人類危機意識的目標起了反作用。

  由英國工黨政府2005年啟動并于200611月公布的一份歐洲與全球變暖的后果評估中,評估委員會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顯然沒有注意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工業革命期間的生存環境比現在的英國更糟的事實,也沒有解釋歐洲中世紀時的氣溫比現在的歐洲高的原因。這些疏漏成了全球變暖人禍說反對者們抨擊的理由。麻省理工學院的利德茲教授在英國第四頻道中以偉大的全球變暖騙局為題發表演說,貶損了斯特恩爵士報告的可靠性。

  同樣,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奧斯卡獲獎記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也因夸大了全球變暖有可能導致的后果而備受奚落。記錄片預測未來數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到20英尺,淹沒了邁阿密、舊金山、紐約、加爾各答、北京等城市及低地國家。然而,科學家目前為止最權威的估計是直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升高722英寸(而非英尺),更何況已經過去的100年海平面也才上升了1020厘米。

  戈爾的疏忽不只這些。據媒體披露,戈爾2006年為其有20間辦公室的大樓花掉了價值3萬美元的22萬度電,是全國平均用電量的20多倍。這一點與環保主義形象的戈爾極度不符,降低了他所宣傳的全球變暖后果的公眾可信度。

  現在,最權威的IPCC后果評估報告已經來了,雖然有點姍姍來遲。由于會影響到各國氣候政策的制定,出于謹慎和周全,在這份報告出臺前的一周,IPCC委員會召集了包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在內的各國相關官員會聚布魯塞爾,對這份科學家的后果預測報告作了嚴格審核。

  面對面的審核和協商必然會遇到意見分歧。報告差一點沒有如期達成共識。

  據報道,沙特和中國對報告書中區域影響確定指數上的存疑,一度招致兩名美國學者和一名智利冰川專家的正式抗議。中國和沙特為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和產油國。報告初稿中稱,人類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地球區域氣候變化的確信度為80%。

  談判結束前最后一分鐘終于達成妥協,IPCC委員會最后同意刪除有關百分比的具體表述,也同意撤掉報告中所配備的警示全球每升高1.8攝氏度將會引起何種后果的一些毛骨悚然的圖片。

  最終公布的報告,除了確信度的百分比之外與早前媒體廣為報道的預測結果大體相同。報告預測,全球變暖將使地球大部分地區遭受干旱,這將威脅到全球高達30%的動植物的生存;由于地球陸地近1/6地區冰雪覆蓋的減少,近10億人將受到缺水的影響。全球變暖給全球所有區域都帶來負面氣候變化,而非洲是地球家族中最容易受到危害的大陸;北美將遭到更頻繁更持久的熱浪、蟲災和森森火災,而南美60%的亞馬遜森林將退化為草原。

  報告具體地談到某些特定區域的全球變暖的后果。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亞洲的喜馬拉雅山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的積雪和冰川將遭到嚴重破壞,而孟加拉國和某些島國將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嚴峻考驗。全球變暖也將使澳大利亞大堡礁在內的許多珊瑚礁蒙受災難,由此將引發海洋生態一連串惡性反應。

  報告書也不盡是令人沮喪的預測。全球變暖將使一些遠離赤道的低溫國家因氣溫的上升和可耕地的提高而增加糧食產量,如加拿大、俄羅斯、新西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不過,報告嚴厲警告,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增長,這種暫時的利益將不復存在。

  象征主義不足以全面抗暖

  面對席卷全球的全球變暖政治話語環境,世界各地都泛起了一股象征主義式的抗暖運動:悉尼全城熄燈一小時警示全球變暖問題,并把這一小時命名為地球時間。法國首都巴黎等多個城市也拉閘關燈數分鐘,埃菲爾鐵塔的2萬盞燈全部熄滅。歐洲其他各國呼應巴黎的善舉,也關燈了5分鐘。

  環;顒蛹覀兒粲趺總家庭都更換白熾燈,呼吁每次飛機旅行后都種一株樹來補償因自己的行動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事實上,這些立足于選舉政治或宗教信條的象征主義不足以全面抗暖。全面抗暖需要全球協同行動和各國的切實和長效政策。

  從目前來看,全球抗暖已經有了兩條思路,分屬于世界兩大相互不妥協的陣營。持第一思路的國家相信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的主因并主張通過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排)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限排)來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這一派由《京都議定書》批準國,尤其是歐洲國家代表!毒┒甲h定書》為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提供了三種靈活機制:1、聯合實施;2、清潔發展機制;3、國際排污權交易。其中清潔發展機制(CDM)使發展中國家受益不少,發展中國家通過與發達國家合作,不僅保證了可持續發展,也可以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

  持另一種思路的國家則不相信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的主因(雖然他們也贊成全球變暖說),他們主張通過本國科技創新來減少能耗和發展替代能源,并主張用高科技來應對地球自身不可避免的全球變暖問題。持這一種思路的國家以美國為代表。

  最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式的判決,裁定二氧化碳為美國清潔法意義內的污染物。這一判決雖然不能立刻讓布什政府改變思路,但為美國即將到來的選舉政治營造了良好氛圍,有利于讓美國回到他們最初倡導最后又被布什政府拋棄的《京都議定書》立場,也將對美國政黨輪替起到促進作用。民主黨競選策略一直打環保牌。民主黨前副總統戈爾的《難以忽視的真相》將收獲更多的選民認同。

  46IPCC委員會在布魯塞爾發布第二工作小組報告之后,布什依然主張通過科技進步來應對全球變暖問題。20013月,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制溫室氣體的義務為由,宣布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布什政府為其所奉行的政策尋找的托詞明顯沖著中國、印度等新能源消耗大國而來。

  要讓工業革命明顯遲于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承擔與發達國家同步或同等份額的減排和限排義務,這是不公平的,但是,任何國家均沒有權利永久逃避此類義務。全球變暖是對全球迫在眉睫的威脅,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高能耗國,并且有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趨勢。中國應該繼續堅守《京都議定書》的原則和制度框架,并且應該為后京都議定書時代的到來作好準備!毒┒甲h定書》的所有制度安排將很快于2012年結束,新一輪全球政治博弈已經展開。

我們死后,將會洪水滔天?

  莊禮偉

  初春的廣州是一座潮濕的城市,廣州人無可奈何地住在水立方當中,屋內四壁,都是濕漉漉的水汽。緊閉門窗也沒有用,這水總是有辦法彌漫進來。

  生命源自于水,而億萬年來,切割地球表面的也是至弱的水,人類早期的歷史記憶也充滿了關于水的傳說,《圣經》里有挪亞洪水,中國有大禹治水。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全球變暖,主角還是水,海拔很低的島國知道后果很嚴重,心里很著急;而海拔同樣很低的廣州則忙著向海洋進軍,要打造一個沿海廣州。

  在關于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論述中,與水有關的一句怵目驚心的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還有一句與水有關的具震撼力的話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據說這兩句話之間還有一點聯系。

  后面這句話中的洪水,當然指的不是生態洪水,而是社會洪水。更具震撼力的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這句話是一個有名的歷史人物公開說出來的。像這種惡名昭著、引火燒身的話,在今天講和諧、講榮辱、重視個人聲譽、害怕網絡拍磚的時代環境中,即使有誰心里這么認為,也是萬萬不敢公開講出來的。于是,我對居然敢講出這句話的那個歷史人物發生了探究的興趣。

  三個版本

  這句話的原創者是誰呢?說法不一,有人說路易十四,有人說路易十五,有人說路易十六。在《中國還是能說不》這本書里,以憤怒而聞名的作者還繪聲繪色地說:(這)令人想起路易十四的名言:我死后,管他媽的洪水滔天。好像這句話是上個月他親耳從那個路易那里聽來的。不過,多數意見還是斷定是路易十五說的。

  再查具體出處,發現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這句話的法文原文是“Après moi, le déluge”(英文:After me, the flood),但它的意思是我死之后,將會洪水滔天,與眾所周知的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有很大的不同,這是蹊蹺之一。

  同時我還查到另一個法文原文版本——“Après nous, le déluge”(英文:After us, the flood),它的意思是我們死后,將會洪水滔天。這個版本也很流行,甚至也很權威,但其中也有蹊蹺,我們是誰?

  我們是誰?再查,發現這句話其實也不是路易十五所說,而是他的情婦蓬巴杜夫人對他說的。我閱讀了關于他們兩個人的種種史傳,覺得這句話更像是一個長篇故事的開頭,是兩個關系親密的人之間的私語,整個故事的氛圍,惶恐而哀惋。

  上述兩個法文版本哪一個更接近歷史真相?1997年版的《蘭登書屋大辭典》認為路易十五的“Après moi, le déluge”,其實是改編自蓬巴杜夫人對路易十五所說的“Après nous, le déluge”,蓬巴杜夫人是真正的原創者。我做了一點查證,以為這個推斷比較符合邏輯。

  還有第三種意見,認為國王版本(或情婦版本)是法國關于揮霍無度者的一句古老諺語,來源已經無考。但我(們)死后,將會洪水滔天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句諺語,這只是一個陳述或推測,結合法國的歷史,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預言。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去世后,在路易十六手足無措、臨急抱佛腳的改革中,法國大革命的洪水如期到來。

  蓬巴杜夫人

  在路易十五(1710~1774)時期,法國的財政狀況一直起伏動蕩,路易十五為政優柔寡斷,凡爾賽宮被一種浮華而空虛的氣息所主導。而在凡爾賽宮之外,資產階級市民的力量不斷崛起,私人經濟的增長與思想啟蒙運動為1789年的政治革命鋪平了道路。

  我們死后,將會洪水滔天。作為路易十五的情婦兼政治顧問,蓬巴杜夫人為什么有如此不祥、如此準確的預感?

  蓬巴杜夫人是那個時代的一個著名的矛盾體。一方面,她揮霍無度引起人民憤慨,另一方面她熱衷于與啟蒙運動思想家交往,為后者提供庇佑和資助,被后者視為我們的人。正是由于在啟蒙運動中浸淫頗深,蓬巴杜夫人一方面享受到作為思想先鋒一分子的時髦、冒險的樂趣,同時也深深感受了恐懼和威脅(這是她那個懵懂的情夫國王所不能領悟的),畢竟她身屬的正是啟蒙運動要打倒的權貴階層。

  路易十五時期是啟蒙運動空前活躍的時期,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這四大天王引領著思想風潮,絕對王權受到質疑,自由、平等、博愛理念廣泛傳播。在日后政體上的共和國出現之前,一個思想上的共和國的輪廓,已然浮現,并且這個思想共和國毫不諱言要剝奪國王的專制權力。被啟蒙思想家視為是我們的人的蓬巴杜夫人,可能是法國當時知識修養程度最高、掌握社會信息量最大的女人,她了解得太多,也明白得太多,對呼喇喇似大廈傾的惶恐,在她那顆聰明的大腦中揮之不去。

  此外關于我們死后這樣的話題,也與蓬巴杜夫人長期身體病弱、因竭力侍奉君王而身心俱疲有關。175711月,法奧聯軍在與普魯士軍隊作戰中慘敗,蓬巴杜夫人目睹內憂外患,加上對法國戰敗她也負有一定的決策責任,因而灰心、無奈地對路易十五講出了以下這句著名的預言:

  我們死后,將會洪水滔天。

  未來的審判

  問題是,為什么這句話會訛變成語義完全不同的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并且附會到路易十五頭上?更重要的是,為什么這句被編造出來的歷史典故會在后世一代代被壓迫人民和弱勢群體中如假包換地流傳?

  第一個把我們死后,將會洪水滔天偷換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人,一定是一個社會運動的策劃天才和鼓動天才。

  已在地下的路易十五百口莫辯,而這種栽贓其實很符合民心,作為沉湎于酒色的腐敗王權的形象代言人,路易十五用他的行動展現了哪管洪水滔天這種無恥者無畏的心態。在他去世15年后,1789年,法國果然就洪水滔天了,并且還帶著幾分扭曲和暴烈:恐怖主宰了革命,拿破侖的民族壓迫主宰了歐洲。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這種狂妄無忌、無藥可救的宣言,只有徹底的昏君和政治上的低能兒才會脫口而出,史上的梟雄們才不會這么傻。更可能的是,他們才不會這么想,他們關注的往往是一世而二世直到千秋萬代,在公開場合,他們還常常許給群眾美好的明天

  我們死后,將會洪水滔天這句話,則袒露著對身后審判受罰的擔心(在《圣經》中,洪水是神對人類的懲罰),惶恐中夾雜著懊惱、后悔。應當說,說我們死后,將會洪水滔天的人,還是有救的,因為他們在乎身后的歷史審判。而為了堵住洪水,一些末代掌權者也曾良心忽至,加入改革者行列。不過歷史也常常對這樣的改革露出詭異的表情:路易十六的激進改革(他曾有激進改革家忽然改革家的名聲)和晚清政府臨急抱佛腳式的新政,只能是讓自己滅亡。因此當一個政權尚有威信時,應及時推進改革。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說出來有點令人尷尬:可能正是無比鄙視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我們,正在按照這句話瘋狂地破壞自然,瘋狂地搜刮地球資源,不顧明天,無視子孫后代的權益,無視日后世界生態總體崩盤的危險。捫心自問,如果我們就這么縱容自己,和那個我們所鄙視的無恥的路易有何區別?

  生態的未來和社會的未來,都與現在有關。

  未來人們的眼睛像星星,在上面盯著我們。但似乎漸漸地,他們的眼睛就像現在廢氣夜空中的疏星一樣,預言般地黯淡、退隱了。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業內交流
更多關于 全球變暖,人類知易行難? 的資料
 

熱點專題

2018水世界企業高級會員

第十二屆中國城鎮水務大
最新更新論文
最新圖紙更新

絮凝沉淀池圖紙

臭氧消毒制備間及接觸氧
·絮凝沉淀池圖紙
·臭氧消毒制備間及接觸
·氣浮機圖紙
·造紙廢水全套圖紙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承辦: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09 版權所有 京ICP備06062082號-1 京公海網安備110108001947號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北附樓312室(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814
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導航 - 投稿 -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