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07年剛剛過半,但“氣候”毫無疑問將成為今年點擊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6月7日,是全國高考首日。根據北京市氣象臺最新發布的消息,當天午后最高氣溫為36攝氏度。由于持續受暖高壓控制,北京提前一個月迎來“火季”。
就在同一天,在遙遠的德國小城海利根達姆,八國集團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妥協,承諾共同為“大幅度”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而努力,同意“認真考慮”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一半,并在聯合國框架內進行有關減排的談判。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人類必須共同面對氣候變暖的挑戰。而電力與氣候的關系則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一方面,高溫、洪澇、冰災、暴風雪等天氣因素嚴重影響著電力的生產建設與安全供應;另一方面,電力行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戶。如何趨利避害,讓兩者和諧共處,不僅是電力行業需要認真思考和應對的問題,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節能減排刻不容緩
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而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則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
電力行業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項目主任詹妮弗指出,“如果全球電力行業繼續使用燃煤污染大氣環境,將錯失緩解氣候變化危機的良好時機。”
我國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日前,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將這一約束性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地政府、各相關行業中。
6月4日,我國首次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我國將采取一系列法律、經濟、行政及技術手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到2010年,僅通過傳統能源轉化為新能源一項措施,我國至少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0億噸。
根據這部方案,我國將強化能源供應行業的相關政策措施,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把發展水電作為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措施。預計到2010年,我國將因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億噸。
此外,我國將積極推進核電建設,把核能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電在我國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在經濟發達、電力負荷集中的沿海地區加快核電建設,提高核電產業的整體實力,預計2010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0.5億噸。
我國還將加快火力發電技術進步,優化火電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電機組,適當發展以天然氣、煤層氣為燃料的小型分散電源,預計2010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億噸。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認為,我國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納入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總體規劃中,將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產生積極的作用,也將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新的貢獻。
發展可再生能源前景廣闊
眾所周知,能源效率提高與能源替代,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有關專家認為,在眾多的能源替代技術中,可再生能源技術有較大發展空間,有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新的商機。因為,發達國家目前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還沒有形成絕對的技術優勢。
依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除了水電,我國還將大力推進生物質能源發展,并積極扶持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的開發利用。
這與今年4月份綠色和平組織和歐洲可再生能源委員會發布的《能源革命》報告的觀點基本一致。《能源革命》報告認為,我國應該更大力度地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目前,我國規劃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到16%。配合此目標,我國規劃發展3億千瓦的水電、3000萬千瓦的風電和180萬千瓦的太陽能發電。而根據《能源革命》提出的藍圖,我國具備條件和能力提高風電和太陽能發展規劃,到2020年,實現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1.18億千瓦和2500萬千瓦。
分析人士認為,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而為了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至少需要1790億美元的投資。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大批水電項目將在西南部地區展開。此外,三峽總公司在江蘇、中廣核在內蒙古等地已上馬多個風電項目。
可再生能源發展離不開法律保障,我國政府已表示將大力加強能源立法工作。從可再生能源發展獲得成功的國家來看,通過立法手段明確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全民的義務,是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根本途徑。目前,世界上已經有50多個國家,以不同方式,通過立法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CDM潛力凸顯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2月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半個世紀氣溫變化超過90%的可能性是由人類行為特別是化石燃料引起的。這使得全球對CDM的興趣日以濃厚。
所謂CDM,即碳排放權的交易,指《京都議定書》2005年開始啟動的清潔發展機制。這一機制旨在鼓勵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溫室氣體,減排的數量可以用于抵扣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視為本國減排指標的一部分。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的統計,近年來,全球碳交易市場成長迅速,2006年的交易額在250億~300億美元之間,預計兩年后將增加到每年400億美元。根據報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總額達到280億美元,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達到13億噸。
隨著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溫室氣體第二大排放國,同時成為減排潛力最大的發展中國家。1998年,我國正式簽署了《京都議定書》。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我國企業在碳排放權的交易上可以直接獲利。由于《京都議定書》規定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減排義務,所以發達國家會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排放權。
近年來,我國的化工、電力、水泥、鋼鐵等企業紛紛加入CDM行列。根據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10日,共有452個CDM項目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
據了解,我國目前獲得聯合國批準的經核證的減排量最多,約占全球總量的40%。其中,江蘇常熟三愛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HFC-23分解項目,是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的減排量最大的項目,也是目前在聯合國成功注冊的規模最大的CDM項目。根據中昊化工與世界銀行簽訂的減排購買協議,世界銀行將購買中昊化工的HFC-23減排量,減排總量相當于每年1087萬噸二氧化碳。
電力行業也是CDM項目的一個重點領域。除了風電以外,小水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領域也是國外CDM項目的重點領域。目前,在國內電力企業中,大唐電力、華能國際、天富熱電等公司下屬的眾多企業已經涉及上述清潔能源領域,都有不少項目獲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批準,有的甚至已經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