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龍治水”綜合管理
記者:在太湖水治理方面,環保、水利等多個部門都在參與,可以說是“多龍治水”。您如何評價這種管理方式?
姜文來“多龍治水”是建國以來一直采用的模式。到目前為止,這種模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究竟有多少條“龍”?水利、環保、發改委、財政部、氣象、國土、科技等等部門都涉及到。但是,“多龍治水”的弊端日漸顯現,這實際上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方式,是條塊分割。比如管水量的不管水質,管地表的不管地下,且導致部門利益之爭,如果對本部門有利的,可能多涉及一些,對部門利益不太好的,就管理得少一些。
在法律上,我們有《水污染防治法》,還有《水法》。國家對水資源應當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方針。因為水資源具有流域的特征。一個流域可能包括多個省市,也許要區域結合。
記者:改成“一龍治水”行得通嗎?
姜文來:水既是一種自然資源,又是一種環境資源,同時還是一種生活資源、一種物質生產資源。對水的管理,必然涉及多個部門,未必非得“一龍治水”。我覺得采用各方協調的方式來進行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是目前比較好的選擇。
生物治藻最有前途
記者:藍藻有沒有可能通過技術手段根除,目前治理藍藻常用的有哪些方法?
姜文來:藍藻治理在世界上也是一個難題。藍藻發生的條件,現在光照和溫度有些大自然因素,我們不能夠約束,但是我們可以從污染控制物的角度來考慮。一是物理方法,太湖治理中我們用了。藍藻暴發后,用船、人把它撈出來。還有通過聲波振動,把藍藻的細胞破壞了。還有就是化學方法。
記者:化學方法會不會有副作用?
姜文來:化學滅殺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作用,造成二次污染。還有生物除藻。比如放一些鰱魚,藻類在生長的時候,讓鰱魚把藻吃掉。生物治理是比較有前途的方式。在一些小面積的試驗當中有成功的,但在大面積暴發中還沒有成功采用過。對付藍藻要預防為主。大面積暴發后再清除,代價很大。
(責任編輯:劉則華)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