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藍藻危機剛剛落定,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衛星監測又發現,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現大范圍藍藻,巢湖西北部也出現明顯的藍藻信息。經估算,前者范圍約800平方公里,后者范圍約280平方公里。(6月16日中新網)兩湖藍藻的再度大面積暴發,是否預示著我們為環境污染付出慘重代價的時候到了?
統計顯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以來,中國共發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兩三天便發生一起。每年群眾因為環境污染而上訪的次數也呈30%速度增長。從生態角度來說,說中國的環保到了最緊要的關頭并非危言聳聽。
“六五”期間,國家有一個重點科研項目是預測“2000年的中國”,即運用數學模型對15年后的中國進行全方位的預測。斗轉星移,現在可以對當年預測的準確度進行驗證了。然而,結果頗耐人尋味:凡有關經濟發展建設方面的預測,幾乎全部落空;而有關生態環境前景方面的預測(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擴展、沙塵暴、森林砍伐和物種消失,等等),又幾乎全部落實。
之所以生態環境方面的預測坐實,是因為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政策等十幾年來沒有多大改變。從體制來看,環境系統的整體性與行政系統的分割性存在矛盾,而地區利益、部門利益之爭,以及現行經濟政績的攀比機制,使這種矛盾加;從政策來看,在各項經濟發展戰略計劃和經濟政策之中,尚未考慮環境因素,甚至將環境因素排斥在經濟發展政策之外;從資源使用和定價來看,資源初級產品價格相對偏低,環境等社會公共產品可以免費索取。
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任何大的調整或者變化總是在付出更多的慘重代價后才能發生。為了避免我們努力取得的社會發展成果因環境危機而毀于一旦,從現在開始,我們有必要將生態安全作為經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將環境因素有機地融入和體現到經濟決策中去。一句話,只有從價值體系到技術體系,從社會機制到人的行為的變革,我們才有可能超越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和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根本上建立生態安全也是生命安全的防線。(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