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藍藻再次暴發?怎么辦?

時間:2007-06-20 來源: 作者:

太湖藍藻危機剛剛落定,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衛星監測又發現,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現大范圍藍藻,巢湖西北部也出現明顯的藍藻信息。經估算,前者范圍約800平方公里,后者范圍約280平方公里。(616日中新網)兩湖藍藻的再度大面積暴發,是否預示著我們為環境污染付出慘重代價的時候到了?

 

  統計顯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以來,中國共發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兩三天便發生一起。每年群眾因為環境污染而上訪的次數也呈30%速度增長。從生態角度來說,說中國的環保到了最緊要的關頭并非危言聳聽。

 

  六五期間,國家有一個重點科研項目是預測“2000年的中國,即運用數學模型對15年后的中國進行全方位的預測。斗轉星移,現在可以對當年預測的準確度進行驗證了。然而,結果頗耐人尋味:凡有關經濟發展建設方面的預測,幾乎全部落空;而有關生態環境前景方面的預測(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擴展、沙塵暴、森林砍伐和物種消失,等等),又幾乎全部落實。

 

  之所以生態環境方面的預測坐實,是因為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政策等十幾年來沒有多大改變。從體制來看,環境系統的整體性與行政系統的分割性存在矛盾,而地區利益、部門利益之爭,以及現行經濟政績的攀比機制,使這種矛盾加;從政策來看,在各項經濟發展戰略計劃和經濟政策之中,尚未考慮環境因素,甚至將環境因素排斥在經濟發展政策之外;從資源使用和定價來看,資源初級產品價格相對偏低,環境等社會公共產品可以免費索取。

 

  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任何大的調整或者變化總是在付出更多的慘重代價后才能發生。為了避免我們努力取得的社會發展成果因環境危機而毀于一旦,從現在開始,我們有必要將生態安全作為經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將環境因素有機地融入和體現到經濟決策中去。一句話,只有從價值體系到技術體系,從社會機制到人的行為的變革,我們才有可能超越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和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根本上建立生態安全也是生命安全的防線。(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太湖藍藻再次暴發?怎么辦?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