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應急舉措,至昨日,本次太湖水污染危機已稍有緩解。
然而,沿湖兩省一市和社會各界須清醒看到,“引江濟太”只治標。何況,長江水也不干凈,整個長江中下游水體早已呈現為重度污染。
太湖水乃蘇、錫、常、嘉、湖5座沿湖城市的主要生產、生活水源。太湖又系黃浦江的主要水源之一,迄今亦是上海重要的生活水源地。
本次太湖污染的主要受害城市為無錫,無水可飲的困境上海人并無直接感受。上海人甚至早已忘卻,1991年太湖暴發首次大規模水污染,當年主要以黃浦江作為取水水源的上海,曾經歷喝異味自來水281天的歷史記錄。
太湖首次暴發大面積藍藻始于2001年,此后,太湖藍藻污染年年暴發,并以本次污染程度為最烈。不到黃河心不死———只因這一次受污染危害的已不光是淡水養殖業,而是幾百萬人口的飲水安全,沿湖政府才倉促應對,輿論才如此聚焦太湖。
太湖水污染發端于1980年代初期鄉鎮工業之興起。1990年代中期后,
長三角經濟起飛,流域內城市(鎮)化進程加速,外加2000多萬外來人口進入太湖流域定居,以及作為太湖調蓄水源的長江的持續污染,構成了太湖水質在15年間快速惡化的主要原因。1998年太湖設170個污染監測斷面,四類、五類水質已占70%。如果嚴格執行國家飲用水標準,10年前的太湖水已不適合人畜飲用。
還引用1998年的調查數據:太湖湖面220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44億立方米。可就在那一年,每年排入太湖的生產生活廢水業已達45億立方米。也就是說,10年前,太湖已成長三角核心區域內最大的“天然污染盆”。
由此,緊隨淮河治污“零點行動”,太湖治污“零點行動”在1998年年底啟動。該行動的依據起源于同年初國務院發布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該規劃明確規定太湖治污由江浙滬兩省一市分三個階段共同完成:第一階段確保1998年底前太湖全流域工業企業、集約化畜禽場、沿湖賓館排放廢水達到國標標準;第二階段到2000年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出入湖的主要河流水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實現太湖水體變清;第三階段2010年基本解決太湖富營養化問題,湖區生態系統轉向良性循環。如今回頭看,太湖“零點行動”之后,“共治太湖”再無大的建樹。
細心的讀者當已發現,此文引用的數據十分“陳舊”,我們坦誠相告,由于太湖治理無果而終,不光恢復太湖之美幾成紙上畫餅,對太湖的監控也停留于上世紀末的認知水平。時至今日,人們對太湖存在“兩個不清”:不清楚各種污染物的構成比例;不清楚10年來新增污染物的數量和強度,甚至湖區新增的淤積庫容都是一筆糊涂賬。惟一新出現的估計數值是,10年間沿湖新增畜禽及淡水養殖業每年直排入湖的污水,相當于一座1800萬人口大城市一年的生活污水總量。
湖是有靈性的,太湖的靈性不堪遭受如此蹂躪,勢必以水危機的方式報復貪婪的人類。如今,我們仍熱衷于清議“就水論水”治不好太湖,仍抱怨太湖治理缺乏跨行政區域的水環境監管政策,甚至上升到法制缺席層面?墒,這并不是太湖保護與流域發展這對尖銳矛盾的根本所在。根本矛盾在于流域內包括外來人口在內超過4500萬人口的生計、稅收、GDP增幅以及粗放式發展方式,早已大大超過了太湖水環境能夠承受的最大極限。
上述道理,乃至如何才能真正治理好太湖,沿湖各級政府及大大小小的利益相關方,其實皆心知肚明,真正難以割舍的就是各自的眼前利益。并非聳人聽聞,真要挽救太湖,最根本的先決條件是,果斷減緩流域內的工業、養殖業和城鎮化的發展速度,騰出時間施行流域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反之,照此下去,太湖很有可能在下一代人手里退化為長三角核心區內的一大片沼澤。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