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郭曉軍)前日,針對太湖藍藻大面積暴發,引發無錫市飲用水質惡化,無錫市政府認定“水質問題并不是生產或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說法,北京綠家園志愿者、地球村、自然之友等國內15家民間環保組織稱,藍藻暴發內在因素是太湖水體嚴重富營養化,之所以富營養化,是污染物質大量排入造成的。
“水污染不是自然災害”
無錫市政府將藍藻暴發歸結為自然災害,稱“水質問題并不是生產或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對此,北京綠家園志愿者、自然之友、地球村等15家民間環保組織前天撰文《無錫水污染不是自然災害》稱,這種表述非常不妥,不利于正確的識別問題的根源。
上述組織認為,太湖水體富營養化并非從來如此,上世紀80年代,太湖流域還是“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的魚米之鄉,但其后遍地開花的工業企業排放大量工業廢水,高速發展的城鎮向太湖傾瀉大量生活污水,以化肥農藥為基礎的農業模式也把大量營養物質輸入水體,這一切才造成當年適宜淘米洗菜的河流湖泊,惡化成讓魚蝦絕跡甚至讓居民身心受害的“水禍”!
“鼓勵起訴排污大戶”
文章指出,現在雖然通過引入大量的長江水,太湖的污染物有所稀釋,但水體污染指標總體上依然居高不下;在流域內考察可以看到,沿河的生產生活排污口依然在大肆排放,黑臭的水依然不斷流入太湖。
這些環保組織指出,僅靠自上而下的“零點行動”不能根治太湖污染。政府需要采取積極措施,鼓勵受到水污染影響的公民參加到污染防治中,鼓勵公民參與高風險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鼓勵公民舉報污染企業,鼓勵對排污大戶開展公益訴訟。
6月2日下午,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表報告說,當天上午八時至十時,對無錫市中橋、貢湖、充山等自來水廠的出廠水水質進行抽樣檢測。結果顯示,這些出廠水水質全部達到飲用水標準。這樣的消息,讓無錫市民奔走相告。
小小的藍藻攪得無錫這個近200萬人口的城市不得安寧。太湖以她特有的方式,讓緊鄰她的無錫遭遇了尷尬。由于積極應對,這場危機的化解“已經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無錫化解72小時的“水危機”,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給更多的城市應對公共危機提供了經驗借鑒。
72小時,無錫如何化解“水危機”
在第一時間讓公眾知情
藍藻這個太湖中的“?”,自5月29日以來,突然“襲擊”了無錫市的千家萬戶。因藍藻腐爛引發的腥臭味,通過自來水管道進入了無錫市民的家中。在氣溫高達30℃的夏日,一座缺水的城市令人難以想象。從5月29日下午到6月1日清晨,近72個小時中,無錫市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公共危機。
在這場危機中,無錫市民除了在自家的水龍頭上感知到危機的臨近,還有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從政府那里獲知水質的變化。這場危機沒有形成巨大的社會恐慌,與政府在第一時間披露信息有很大關系。
江南大學教師劉敏說,5月30日一早,她就從當地媒體上知道了城市飲用水出現了問題。她認為,政府這么及時地公布真實情況,一方面給老百姓的自身應對贏得了時間,同時也遏制了謠言的蔓延,使百姓能和政府同心協力去應對這場危機。
記者了解到,政府首先從居民那里獲得了水質變化的情況,隨即對這些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研究,判斷是太湖藍藻暴發破壞了水質。在5月29日當天,無錫市有關部門針對水質變化的情況連夜召開專題會議,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要盡快向公眾發布水質變化的情況。第二天,《無錫日報》在頭版刊發了《太湖自來水水源地受藍藻影響》的消息,同時公布了政府的應急措施。
專家認為,無錫這場“水危機”,未出現謠言漫天飛的現象,主要得益于政府沒有“截流”信息。其信息傳遞的流程是居民到政府,再由政府到居民,使整個社會上下認同了信息的真實性,減少了社會的猜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眾的恐慌。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