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水論水”治不好太湖。治理太湖必須把流域治理和區域治理結合起來,打破行政區劃,進行區域統籌
被太湖滋養了千百年的江蘇無錫,眼下正遭遇一場嚴重的用水危機。
藍藻又稱藍綠藻,是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藻類植物。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加劇了水質惡化,對魚類等水生動物,以及人、畜均有較大危害,嚴重時會造成魚類的死亡。截至本刊記者發稿時,一場應對水危機的戰役仍在進行中。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
住在太湖附近的居民告訴本刊記者,近年來,藍藻水華就像“牛皮癬”,越治越多,一到夏天就暴發,很多魚蝦、螺螄等水生物因缺氧死亡,湖水散發陣陣惡臭。
事實上,今年4月下旬以來,太湖梅梁灣100多平方公里水域暴發大規模藍藻水華,沉水植物大量消亡,再次敲響了太湖生態環境惡化的警鐘。本刊記者采訪時看到,太湖梅梁灣水域大部分水面被厚厚的藍藻覆蓋,水體渾濁。
江蘇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的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太湖夏季出現嚴重藍藻水華的面積大幅南擴和東擴,目前已基本覆蓋整個太湖。以前太湖藍藻暴發的時間是每年的5月至11月,但去年12月,部分水域仍漂浮著大量的藻體顆粒。今年藍藻暴發更是比往年提前了近3個月。藍藻暴發的嚴重性也在增加,據太湖沿岸的村民描述,去年太湖首次出現超厚藍藻水華,沿岸帶幾百米水面上的藍藻厚度達10厘米左右,湖面上如同蓋了個厚厚的綠色泡沫棉被。由于污染不斷加重,太湖沉水植物的分布面積大幅度萎縮。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報告顯示,近3年來,隨著藍藻大面積入侵,在貢湖灣、西山島南至七都的東英嘴一帶、西山與東山之間,清水型水草大量減少,水體透明度顯著下降。
監測結果還顯示,太湖的營養鹽濃度持續增高,富營養化加重趨勢明顯。每年5~10月份太湖湖心區8號監測點的數據顯示,1998年以來水體總磷的濃度和葉綠素含量的平均值均呈現不斷增加趨勢。
由于水體嚴重富營養化,太湖流域的飲用水日益受到威脅。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飲用水源地水質以二類、三類為主,有32%的水體水質不能達到飲用水要求。其中,浙江嘉興市的情況較為嚴重,其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劣于四類水體。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