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藍藻之禍”追蹤 “就水論水”治不好太湖

時間:2007-06-05 來源: 作者:

三大類污染圍攻太湖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太湖水質不斷惡化的趨勢雖然和近年來異常的高溫、少雨天氣,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關,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遠遠大于太湖的環境容量。與十五計劃水質目標相比,21條主要環太湖河流出入湖斷面水質達標率為61.9%,45條主要河流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僅為53.3%。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按照污染物來源,目前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有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類。其中,工業污染主要集中在紡織印染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等領域。雖然近年來太湖流域實施達標排放,但由于經濟高速發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隨著產業轉移加快,一些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轉移到了監管相對薄弱的農村,大量工業污染沿著河網進入太湖,使太湖工業污染控制更加困難,F有農業生產方式也加重了農業面源污染。據統計,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純量)從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發達國家規定每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過22.5公斤。

  據秦伯強介紹,太湖地區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區之一。城市化進程加快、外來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多農村地區改旱廁為水廁,這些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染源,成為太湖河網地區氮指標的重要來源。雖然近年來有關部門加大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步伐,但由于投資大、運行費用高,總體建設相對滯后。同時,過度圍網養殖使太湖走向沼澤化。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專家通過衛星遙測圖測算,東太湖面積131平方公里,圍網養殖面積達54平方公里,約占東太湖總面積的41%。據測算,目前東太湖湖底平均沉積速率為每年1.24厘米左右,照此發展,50年后湖底沉積將達3,東太湖將因嚴重沼澤化而逐漸消亡。河海大學水資源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崔廣柏教授指出,除了直接污染太湖,過度圍網養殖還嚴重阻隔、減緩了湖區水流,致使水流不暢,湖泊淤積加劇,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調蓄功能。

  秦伯強認為,太湖的富營養化已呈積重難返之勢,單個的、短期的、片面的措施根本無力回天。如果按照太湖流域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來1020年內,太湖生態系統結構很難有根本好轉。他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和江蘇、浙江、安徽、上海沿太湖地區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太湖生態系統結構迅速惡化的勢頭。

太湖污染治理需要先診斷

  秦伯強認為,目前太湖治理仍然有兩個基本問題不清:太湖污染源情況不清,太湖目前狀況的成因不清。

  秦伯強說,現在太湖控源截污主要以防控工業污染為主,主要依據的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調查所得出的數據。但是近年來,在太湖總氮和總磷的來源中,工業污染比例顯著下降,而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比例顯著增加。因此,就目前而言,以工業污染控制排放為主要對象的治理措施,對于太湖目前最突出的富營養化問題,已很難起到預期效果。秦伯強憂心地說,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有關太湖污染來源和組成比例的權威估算,這與太湖地區復雜的河網及其水力聯系有關。目前對太湖污染源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連接太湖的172條河流進行監測,這種方法只能對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估算,對各類污染源的具體組成沒有辦法厘清。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除了污染源的控制,四周河道建閘和湖岸漿砌使得太湖水文發生了很大改變,極大降低了湖泊換水周期和湖泊自凈能力。位于東太湖的漁業養殖規模的擴大以及漁業用草收割等問題,既影響湖泊的水質,又影響湖泊的生態系統結構,但由于目前缺乏這些方面的資料,還不能對太湖目前狀況的成因作出細致分析。近年來,國家投入巨資加大太湖治理科研力度,希望通過生物、物理、水利、化學、生態等方法徹底遏制太湖生態系統惡化趨勢。但一些太湖治理方面的專家認為,目前采取的措施,孤立來看,似乎都具備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放到太湖環境治理的大背景下,有些措施則值得商榷。秦伯強認為,恢復水生植物是目前生物治理太湖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措施,但在當前的治理過程中,存在把水生植物恢復等同于生態修復的認識誤區;在實際措施中,把工作重點放在水生植物種植本身上,忽視其外部生長條件(營養鹽濃度、風浪、光照、沉積物類型等)的改善,有一定盲目性。秦伯強認為,生態修復和生物凈化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過分夸大。近年來,引江濟太(將長江水引進太湖)工程成為太湖治理的重要措施。崔廣柏教授認為,引江濟太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增加太湖的水資源量,擴大太湖的環境容量。但隨著長江水質逐漸惡化,部分水質指標已經與太湖非常接近,少數指標(如磷)已超過太湖,長江作為引江濟太清潔水的來源將難以為繼。因此從根本上說,引江濟太治標不治本。只能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不能作為一種常態方法使用。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太湖“藍藻之禍”追蹤 “就水論水”治不好太湖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