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嚴重緊缺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據有關資料分析,京津冀缺水量中若20%為工業用水、70%為農業灌溉用水、10%為城市生活用水,按萬元產值耗水量估算,則減少該地區工業產值約1600億元,占該水平年預計工業產值的15%左右;按綜合灌溉定額估算減少灌溉面積約87萬hm2,占該地區灌溉面積的18%左右;按城市生活需水綜合定額估算,將影響375萬人的正常生活用水,占該區域城市人口的29%左右。由此看出,在全國大范圍內存在的水資源供需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問題,將對國民經濟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水資源緊缺狀況及帶來的后果之嚴重程度不容樂觀。
一、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原因及性質分析
我國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極不均勻,汛期洪水集中,年內、年際變化都很大;水資源區域分布與土地資源、人口分布及經濟發展格局極不協調。
北方黃淮海、松遼及內陸河五個流域片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僅占全國水資源量的19%,而該地區人口則占全國46.5%,耕地面積約占全國65%,該區域GDP約占全國總量的45%以上,是水資源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極不適應的資源性缺水地區。
西南諸河流域片,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全國水資源量的20.8%,該地區人口僅占全國1.5%左右,耕地面積僅占全國1.8%,GDP不足全國總量的1%。該地區可供水量與水資源量的比值為1.15%,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極低,屬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地區。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約占全國水資源量3.4%,該地區人口約占全國人口16.2%,耕地面積約占全國15.2%,淮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已達60%左右。據全國江河水資源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分析,淮河流域污染河長占評價河長的72%左右,在全國屬污染嚴重流域。在水資源供需平衡中,規劃水平年(2000年)中等干旱水平的可供水量中,未嚴格按水質標準控制時的缺水率為6.6%;若按水質標準嚴格控制,缺水率將大幅度提高,該流域是資源性和水質性并存的缺水地區。
在我國存在嚴重的水資源緊缺供需矛盾突出的同時,一些地區雖然水量豐沛卻因缺乏調蓄工程而無水可用,一些地區有水量卻因水質達不到規定的標準有水卻不能用,一些水資源緊缺地區仍存在大水漫灌或用水設備落后、跑冒滴漏現象嚴重等問題。對此僅從水資源量或人均占有量、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分析很難得到合理的解釋,應從更深層次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即在水行業管理、水政策方面是否存在不利于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配置的因素。從宏觀上講,水行業管理、水政策體系應包括水工程的建設投資模式、水工程的運行管理體制、水價格的制定在內,我國現行的水利工程建設投資模式,基本上是由各級政府充當項目法人,從項目申請立項、工程規模論證的前期工作、資金籌措方案擬訂等,以及工程上馬開工建設均由政府辦理。有些工程雖然成立了工程建設管理單位,實際上仍是由相應的政府來組織實施,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多為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撥款,少量為國內銀行貸款或利用外資。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化是許多急需的工程不能及時上馬、不能按設計工期完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來,水利工程特別是供水工程的運行管理體制,一直延續著社會公益性、服務于社會、不求贏利的老一套管理體制模式,管理范圍僅限于水源工程本身,對引水、給水、配水、管網、污水排放等后續環節基本不過問,對用戶的用水需求沒有足夠的研究;管理者缺乏市場經濟觀念,工程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靠財政、工程運行靠撥款,缺乏市場機制的激勵。沒有直接利益驅動,工程效益必然無人問津。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工程,卻不能獲得應有的效益和回報,相反卻要承擔維持工程管理單位生存的責任,走進了惡性循環的死胡同。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