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三)
時間:2006-12-12 來源: 作者:
②黃河流域
絕大部分屬于土壤易受侵蝕的黃土高原,處在我國從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向干旱區的過渡帶,也是農牧交錯區。黃河流域年均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其中青海、甘肅、寧夏、陜西產流約350億立方米。但由于本地區山高水深、地形復雜,除一部分河谷臺地和較平坦的高原外,其他大部分地區都難以引黃灌溉。有些已建的大型灌溉工程,如引大濟秦、鹽環定揚黃工程等,因配套工程量巨大,至今沒有充分發揮效益,甚至基本沒有發揮效益。一些歷史悠久的老灌區,如寧蒙的河套灌區和陜西的關中灌區等,也因長期投入不足,灌溉效率很低。大量的丘陵溝壑區依靠陡坡開荒,廣種薄收,水土流失嚴重,生產條件極差,人民生活極為貧困,形成“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建議:
——因地因水制宜,大力調整農、林、牧業的生產結構,注意發揮本區發展牧業的優勢,著重發展舍飼畜牧業及相應的畜牧產業。
——進行水土保持的綜合治理,在陡坡退耕還林還草的同時,仍要繼續加強溝壑治理和基本農田建設等工程措施,并發展蓄集雨水的抗旱補灌,解決農村飲水困難。
——在國家支持下,對已建灌區進行以節水高效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技術改造工程。
——在有條件的地方,引用黃河干流和大通河、湟水河、洮河、涇河、渭河、洛河等支流的水源,建設節水高效的新灌區。目前分配給本地區的黃河用水指標為122億立方米,近年來實際用水約108億立方米。在今后發展中,可隨著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的發揮作用和本區用水的需要,首先從下游的分水指標中,調劑一部分給上中游,然后開展西線南水北調,進一步增加黃河的水量。
——對一些缺乏發展條件、生態環境十分嚴峻的特殊貧困地區,應下決心成建制地遷移人口到新建灌區,擺脫扶貧—脫貧—返貧的怪圈。
——嚴格保護黃河干流和支流的水質,防治污染。
上一頁
頁碼:[<< 1 ...4 5 6 7 8 9 10 11 >>]
下一頁
共11頁
更多關于 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三)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