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三)
時間:2006-12-12 來源: 作者:
①內陸河流域
西北內陸河流域是我國的干旱地區,土地資源豐富,但年均降水量和單位面積產生的年均徑流量在全國都是最少的。由于人口稀少,人均水資源量并不少,1993年約為5200立方米,預計到2050年為3850立方米,都高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700立方米的水資源緊張的警戒線(世界上同類地區:埃及為923立方米/人,以色列為380立方米/人,均包括境外流入的水資源)。造成本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是:
——灌溉農業還停留在傳統的粗放型階段,農業增產主要依靠擴大耕地面積而不是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致農業用水量過大,產量不高,農田鹽堿化,而且擠占了下游生態環境的用水,造成塔里木河和黑河等流域下游荒漠植被的衰亡和沙漠化的發展。
——在農、林、牧業的產業配置上重視農業發展,對林牧業注意不夠,造成山區的林木過伐,草原牧區的過牧和濫墾。
——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停留在粗放型階段,主要表現在:灌區的配套建設落后;山區的控制性水庫不足,平原水庫過多,水源大量蒸發滲漏;上下游的統一規劃和管理都很不夠;這些都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和配置不當。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后的發展中應:
——充分注意保護森林、草原和荒漠植被。
——合理調整農、林、牧業的配置,發揮本地區發展牧業的相對優勢。
——著重建設現代化的節水高效的灌溉農業和高效牧業。主要通過改造中低產田來提高農業的產出,嚴格控制耕地面積的繼續擴大,西部地區大開發決不能理解為西北地區大開荒和大移民。在一些下游生態環境已受影響的河流如塔里木河及黑河,要堅決減少農業用水,恢復應有的生態環境。
——在統一規劃下,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包括興建山區水庫以取代平原水庫,以及在本區范圍內的跨流域調水。
——在城市和工業建設中貫徹節水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戰略。要充分考慮干旱區的特點,合理安排經濟結構和發展規劃,不應興建耗水量大的項目。
——控制人口的增長。
只要做到這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本區的水資源可以支持經濟發展的需要。
上一頁
頁碼:[<< 1 ...3 4 5 6 7 8 9 10 11 >>]
下一頁
共11頁
更多關于 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三)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