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二)

時間:2006-12-12 來源: 作者:


? (4)多渠道開源
    我國缺水城市可分為資源型、設施型和污染型三種,缺水的原因不同,解決缺水的途徑也不相同。因此,在加強節水治污的同時,開發水資源也不容忽視。除了合理開發地表水和地下水外,還應大力提倡開發利用處理后的污水以及雨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傳統的水資源。經凈化處理后的城市污水是城市的再生水資源,數量巨大,可以用作城市綠化用水、工業冷卻水、環境用水、地面沖洗水和農田灌溉水等。通過工程設施收集和利用雨洪水,既可減輕雨洪災害,又可緩解城市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沿海城市應大力利用海水作工業冷卻水或生活沖廁水;華北和西北地區應重視微咸水的利用。
   4.以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防污減災戰略
   在防污減災方面,應從以末端治理為主轉變為以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治理戰略。
? (1)水污染已成為不亞于洪災、旱災甚至更為嚴重的災害
    我國江河、湖泊和海域普遍受到污染,至今仍在迅速發展。水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直接威脅著飲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響到工農業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國民生產總值的1.5%~3%。水污染已成為不亞于洪災、旱災甚至更為嚴重的災害。與洪災、旱災不同的是,受污染的水通過多種方式作用于人體和環境,其影響的范圍大、歷時長,但其表現卻相對較緩,使人失去警覺。水污染的危害,早在70年代已經顯現出來,但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采取的措施不夠恰當有力,因此出現了今天的嚴重局面。如再不及時采取有效對策,將產生不可彌補的后果。
? (2)從末端治理為主向源頭控制為主的戰略轉移
    在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由于工業結構的不合理和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工業廢水造成的水污染占據了我國水污染負荷的50%以上,絕大多數有毒有害物質都是由工業廢水的排放帶入水體。目前我國排放的污水量,與美國、日本相近(美、日還進行污水處理),而經濟發展水平卻不能相比,可見我國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所付出的巨大環境代價。長期以來采用的以末端治理、達標排放為主的工業污染控制戰略,已被國內外經驗證明是耗資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應大力推行以清潔生產為代表的污染預防戰略,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術落后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削減污染排放量。清潔生產可以同時獲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上一頁 頁碼:[<<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下一頁 共15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