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二)

時間:2006-12-12 來源: 作者:


? (1)生態環境建設的內容
    我國在近50年的發展中,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雖然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自然環境相對脆弱、人口增長過快,加上工作中的各種問題,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遏制,主要表現在:森林覆蓋率低,增長緩慢,部分地區覆蓋率減少;草地生態破壞加重;水土流失仍然嚴重;荒漠化面積擴大。
    為了遏制這種惡化的趨勢,國家已將生態環境建設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態環境建設主要包括兩類內容:一類是以封育保護和植樹種草為主要手段的植被建設;另一類是以農田水利和坡溝工程為主要手段的工程建設。兩者的密切結合構成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如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
? (2)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的關系
    生態環境建設和水資源保護利用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植被建設
   植被包括森林、灌叢、草地、荒漠植被、濕地植被等各種類型,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水資源的有利作用表現在:可以涵蓄水分,調節地表徑流,控制土壤侵蝕,保護水質,改善流域水環境。森林、灌叢、草地三種植被的水文功能大小取決于各種植被的具體種類、結構及生長情況。三種植被中,以山丘區森林植被的水文調節功能最大,但另一方面,森林植被蒸散需要消耗的水量也相對較大,特別在干旱地區(不包括干旱地區中的高山森林),隨著森林覆蓋率的增加,流域產水量的減少比較明顯。因此,在植被建設中,應當根據當地天然的生態環境條件,規劃喬灌草以至荒漠植被的合理布局。
   ②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一項綜合治理性質的生態環境工程,主要是組織群眾,通過綜合措施,充分攔蓄和利用降水資源,控制土壤侵蝕,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生產。其水文功能與植被建設相同,一般更為明顯。
    對保持土壤的作用:在土厚易蝕的黃土高原,一般小流域經綜合治理后,侵蝕模數可從10000~20000t/k平方米降到3000~5000t/k平方米的水平,如果治理措施得當而且治理年限足夠長,把侵蝕模數降到1000t/k平方米的安全水平是有可能的。對黃河干流,據統計分析,因水土保持而減少的入黃泥沙年均約3億t。在長江流域,中小流域的效果也很明顯,對干流的效果目前不明顯,還需經過長時間的試驗觀測。
    水土保持和植被建設對河川徑流都有通過攔蓄洪水從而增加枯水的作用,在中小流域,一般暴雨條件下效應明顯,對大流域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影響不明顯。

上一頁 頁碼:[<<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 下一頁 共15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