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一)

時間:2006-12-12 來源: 作者:


一、我國水資源狀況和面臨的問題
1. 水資源的自然狀況
    水資源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賦存形式為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通過水循環逐年得到更新。
   (1)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量
    根據80年代初水利部對全國水資源進行的評價,我國的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除通過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外,可通過水循環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增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量將降到1760立方米。按國際上一般承認的標準,人均水資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為用水緊張的國家,因此,我國未來水資源的形勢是嚴峻的。
   (2)水資源的時間分布極不均衡
   除了人均水資源量緊張外,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分布很不均衡。由于季風氣候影響,各地降水主要發生在夏季。雨熱同期,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有利條件,使我國在發展灌溉農業的同時,還有條件發展旱地農業。但由于降水季節過分集中,大部分地區每年汛期連續4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不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澇,而且水資源量中大約有2/3左右是洪水徑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而降水量的年際劇烈變化,更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嚴重枯水,甚至發生連續大水年和連續枯水年。
   (3)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也極不均衡
    我國的年降水量在東南沿海地區最高,逐漸向西北內陸地區遞減。從黑龍江省的呼瑪到西藏東南部邊界,這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斜線,大體與年均降水400mm和年均最大24h降水50mm的暴雨等值線③一致,這是東南部濕潤、半濕潤地區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東南部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也是暴雨洪水的多發區。
    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不相匹配。黃河、淮河、海河三流域,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3.4%,耕地占39%,人口占35%,GDP占32%,而水資源量僅占7.7%,人均約500立方米,耕地畝均少于400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緊張的地區。西北內陸河流域,土地面積占全國的35%,耕地占5.6%,人口占2.1%,GDP占1.8%,水資源量占4.8%。該地區雖屬干旱區,但因人口稀少,水資源量人均約5200立方米,耕地畝均約1600立方米,如果在科學指導下,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并安排相適應的經濟結構和控制人口的增長,可以支持發展的需要,但必須十分注意保護包括天然綠洲在內的荒漠生態環境。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6 >>] 下一頁 共6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