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江河治理經過56年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社會,江河治理從理論到實踐都要更新觀念,創新發展。中國的淡水資源有限,水環境容量有限,現代水利建設一定要有序、有度和有效,水利水電建設者要樹立起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理念,通過建一個工程,致富一批移民,繁榮一方經濟,美化一片河山。
中國江河的特性
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多功能必須注重相互協調,揚長避短,合理開發,既要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又要使可能出現的負效應降為最小。
中國的河流有5萬多條(流域大于100平方公里),最重要的河流有7條,即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珠江。長江干流長6300公里,按長度排世界第三,按年水量長江亦排世界第三位,每年入海9755億m3.另外,我國還有黑龍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紅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等出境河流和邊界河流,一般水量較豐。全國的年水資源總量,扣除地下水重復水量,總計有28124億m3(其中河川徑流27115億m3),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居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資源僅有2163m3/人,居世界第124位,以海河流域最低,人均水量只有260m3/人,畝均水量僅有170m3/畝,分別是全球水平的2.9%和7.2%。由于我國江河多發源于青藏高原,下切而行流入海洋,落差較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而其中下游又有肥沃的沖積平原,農業資源和人口資源多集中在中東部及沿海發達地區。
中國的江河湖泊乃至大部分地下水,98%直接或間接來自降雨,冰川和積雪融化只占2%。而降雨中70%左右來自季風和臺風降雨,所以中國的河流徑流在時空、地域、年際分布極不均勻,不同的流域水文特性不同,治理模式差異很大。
河流和湖泊是地球系統中最重要、最活躍的組成部分,無論是自然科學系統還是人地生態系統,河流(湖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地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雖然都各具自身的生態系統,但是它們的層面之間存在著極為復雜、敏感和廣泛的物質轉移、能量傳輸和信息傳遞過程,而河流是最活躍的因子。人們之所以常說河流是有靈性、有生命的,只因為水是流動的。水體與生物多樣性共生共存,水多了,水少了,水渾了,水臟了……河流不斷地向人們傳達著各種信息。水資源利用來自水體,即從河道、湖泊、水庫、冰川和地下含水層取出,往往影響左右岸、下游水量,甚至完全改變江河水文情勢,特別是像中國北方這樣缺水的地區。因此,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多功能必須注重相互協調,揚長避短,合理開發,既要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又要使可能出現的負效應降為最小。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