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水污染防治 >> 

中國水資源戰略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認識

時間:2006-11-24 來源: 作者:


  4關于防洪減災
  要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為此,要從以建設防洪工程體系為主的戰略轉變為在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建成全面的防洪減災工作體系,達到人與洪水協調共處。
  4.1洪水與洪災
  江河洪水是一種自然現象,其成因主要是氣候異常。江河洪災則是由于人類在開發江河沖積平原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4.2“與洪水斗爭”和“與洪水協調共處”
  人與洪水的關系,經歷三個階段:農業社會是局部斗爭,被動防守,“水來土擋”;工業社會是全面治理,主動控制,“人定勝天”;知識經濟時代是與洪水協調共處。
  與洪水協調共處的原因是:通過實踐,人們逐步認識到,要完全消除洪災是不可能的。人類既要適當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須主動適應洪水,協調人與洪水的關系,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繼續發展。要約束人類自身的各種不顧后果、破壞生態環境和過度開發利用土地的行為,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應當說,在世界上一些防洪較發達的國家,到90年代,都或先或后地得到過類似的結論。
  具體做法是:發生大洪水時,有計劃地讓出一定數量的土地,為洪水提供足夠的蓄泄空間,以免發生影響全局的毀滅性災害,并將災后救濟和重建作為防洪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
  因此,防洪不是僅僅或是完全依靠防洪工程體系,而是要在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建成全面的防洪減災工作體系。
  4.3防洪減災工作體系
  主要內容是:①防洪工程系統;②各類分蓄行洪區;③適應防洪風險的城鄉建設;④防洪保險、救災及災后重建的機制;⑤防洪減災的信息技術體系和防汛搶險的專業隊伍。
  5關于農業用水
  要從傳統的粗放型灌溉農業和旱地雨養農業轉變為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地農業。
  5.1我國的水資源能否養活未來的16億人口
  這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問題。經過農業課題組大量的工作,鄭重地提出結論:通過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農業,我國可以基本立足于現有規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滿足今后16億人口的農產品需要。
  主要指標:16億人口時(2030年),人均糧食需求量從現在的410kg 左右提高到450kg ,糧食總產量從現在的5000kg左右提高到7000kg左右;耕地面積保持18億~18.5億畝(1996年為19.51億畝),復種指數從現在的1.5左右提高到1.65,糧食播種面積單產從現在的300kg/畝提高到350kg/畝;農田灌溉面積從現在的7.76億畝提高到9億畝,灌溉水利用系數從現在的0.45提高到0.65,每立方米水的平均糧食產量從現在的1.1kg 提高到1.51.8kg.
  5.2實行水旱互補的方針,重視發展旱地農業
  報告指出,節水高效農業應包括灌溉農業和旱地農業兩部分。因為,我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不大可能超過50%.但我國約有90%的耕地其年降水量超過農業的年需水量,有條件發展旱地農業。
  旱地農業是指雨養旱作農業和集雨節灌的雨養旱作農業,除采取傳統的農業技術措施外,還應采取一些現代技術措施,如雨水集蓄節灌、選育優良品種、開展化學調控節水等。
  5.3要正確理解節水灌溉的內涵
  不要以為節水灌溉就是噴灌和滴灌,節水灌溉還應包括如何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和如何從各個環節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根據我國當前的具體條件,應當研究在灌區如何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回收回歸水和處理利用劣質水和處理后的污水。節水灌溉的重點應放在渠灌區,北方渠灌區一般應推行井渠結合的灌溉方式。節水灌溉技術應以改進地面灌溉為主,有條件地發展噴灌和滴灌。
  5.4水利工程和農業技術結合
  水利工程必須和農業技術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用水效率,只有通過節水農業措施,減少作物的蒸發蒸騰量,才是真實的節約水資源量。灌區的建設和管理與農業結合不夠,這是我國水利工作的一大弱點,需要認真加以改進。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6 7 >>] 下一頁 共7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中國水資源戰略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認識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