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認識,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淮河治污工作
淮河流域人口眾多,水資源短缺。每平方公里人口達到615人,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而人均水資源總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淮河流域,發展工業,發展經濟必須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弱的特點,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統籌流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正確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流域利益。
提高認識,就是要讓各級領導充分認識到淮河治污關系到全流域1.65億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政府的形象。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淮河治污工作,就是要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水資源實際條件出發,限制發展造紙、釀造、皮革等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要下決心對淮河流域目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實施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生態經濟。
建議國家制定淮河流域限制性的產業名錄,并從政策、資金上引導和扶持產業結構的調整。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二)加強管理,強化流域機構監督管理職能
1、嚴格排污權的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達到水功能區確定的水質目標。要按照水功能區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控制排污,設立入河排污許可制度,實施排污權管理。
排污權作為一種稀缺的資源,可按照政府宏觀調控、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逐步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實現公平交易、優化配置,淘汰沒有競爭力的高污染企業,推進水污染治理工作。排污權管理要建立起宏觀控制和微觀定額兩套指標,一方面要對排污實行總量控制,分解落實到各地區、行業和排污單位;另一方面要結合淮河流域實際情況,制定有關管理標準。目前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執行的是國家標準,由于淮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承載能力不強,按照目前的污水排放量,即使所有的工業企業全部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水質污染的情況還不能完全避免,尤其是枯水期,污染仍然比較嚴重。因此,建議國家組織制定更為嚴格的“淮河流域污水排放標準”。
2、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這是控制向水體排污的重要措施,《水法》對新建、改建和擴大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已有明確的規定,但目前由于沒有配套規章,尤其是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職責劃分不明確,影響了工作開展。建議水利部盡早發布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規章,同時,為了能夠向環保部門提出水體限制排污總量控制意見,建議水功能區劃盡快上報國務院批準實施。
3、加強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淮河流域工業企業超標排污嚴重的事實,說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在一些地區還存在,這與地方保護主義有很大關系。因此,在強化地方嚴格執法的同時,建議賦予流域機構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一定職責,以利在流域層面上履行監督管理。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