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水污染防治 >> 

對我國水污染防治策略的思考和建議

時間:2006-11-24 來源: 作者:

                                                                                               
     
我國從70年代初期開始著手進行水污染防治,到現在已經30年了。在即將進入新的一年、新的世紀、新的千年,迎接我國經濟又一次新騰飛的關鍵時刻,國內江河湖海的污染情況卻依然十分嚴重,令人擔憂不已。因此,回顧一下走過的歷程,總結一下取得的成績和教訓,思考一下應該采取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一、歷史的回顧:
  1、70年代:
  從70年代初,我國開始進行水污染防治,當時將重點放在工業廢水污染的控制上,提出的主要對策有:貫徹“三同時”的方針,執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以及加強環境管理,1974年國家環保局頒布的《工業“三廢”排放施行標準》(GBJ473),就是加強環境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
  在上述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城市內的大小工業紛紛興建分散的、獨立的廢水處理裝置,處理規模多為每天幾十立方米到幾百立方米,除了處理工業排放的有毒、有害廢水,如含重金屬的電鍍廢水、含油量很高的石油化工廢水以外,還有大量是處理主要含有有機污染物的工業廢水,如食品工業廢水、紡織印染廢水等。這些處理設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減少了工業排放的廢水所夾帶的污染物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水污染。但是,有兩條教訓必須汲。
  一是相當一部分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情況不能令人滿意。80年代后期國家環保局曾組織了調查,結果表明只有約13的設施的出水可以達到排放標準;13的設施雖然在運行卻不能滿足排放標準的要求,而且運行情況也不正常;而另外的13設施則根本沒有能投入運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設計不當、管理不善、缺乏技術人員……最關鍵的是企業領導對廢水處理的關注遠遠不如對其產品和生產的重視。
  二是分散的小型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的投資效益很差、規模小,單位廢水的投資必然較高,由于工業廢水性質特殊,又不易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上述的不良運行情況也使投資效益比大大降低;加上當時90%以上的城市廢水沒有經過處理,將經過二級生物處理的工業廢水排入城市下水道,相當程度上是白作功,作虛功。
  這個時期內,我國對城市廢水污染的治理是十分落后的。據城建部門統計,1975年我國的城市廢水處理率僅為2%,80年代初甚至降低為1.1%。
  2、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葉:
  我國鄉鎮企業蓬勃興起,一大批利用城市大中型企業淘汰的舊設備、舊技術在鄉鎮建設的小型企業,他們大多漠視國家對于工業廢水防治的一系列政策和規定,只顧經濟效益,不顧環境影響,任意排放工業廢水,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更值得提出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只看到了鄉鎮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忽視了鄉鎮企業破壞環境的反面作用,還在1989年頒布的有關規定中明確提出,紙漿造紙工業、電鍍工業、焦化工業、制革工業等均為國家重點支持的工業。于是,這些行業在90年代初期得到了更加快速的發展,終于釀成了嚴重的環境災害,在90年代中葉清楚地顯現出來。淮河流域在1994年爆發的4次污染事件,使數百公里河道完全喪失了使用功能,下游廣大城鎮居民沒有衛生的水可以飲用,大量水生生物死亡,人民健康受損,經濟損失巨大。其他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情況也十分嚴重。
  雖然在這個時期內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很快,但城市廢水收集和處理卻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19801990年的10年間,全國建制市數量從223個增長到467個,城市非農業人口從9057萬人增加到1.5億,而我國城市廢水處理率僅為3.7%,不及美國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日本50年代的水平。

上一頁 頁碼:[1 2 3 4 5 >>] 下一頁 共5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對我國水污染防治策略的思考和建議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