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個少雨缺水的國家,然而當又一個多雨的季節過去,我們發現,曾被雨水漂浮起汽車的城市仍是缺水的城市,曾讓雨水淹沒了田舍的農村仍是缺水的農村,忙過了排雨抗洪的國家仍然是個缺水的國家。
我國年均降雨量不足
我國人均水資源不足
豈不知,我們匆忙“排”走的雨水是資源,是少數幾種稀缺的資源之一;我們著力“防”的雨水是財富,是充分、科學利用過后有益于社會的財富,是我們創造其他財富的基礎保障。
從財富效益角度看過去,我們發現,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城市快速擴張,常規水資源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水資源短缺不僅已制約著我們對其他財富的創造行為,水資源開發本身還耗掉我們太多的財富。
從資源利用角度看過去,我們發現,雨水財富之所以在有的時候有的地方變成了災害,緣出人們沒有與這一天賜財富和諧相處,沒有給雨水以足夠的認識與科學利用。
于是,一個理念開始形成:雨水利用將成為解決未來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這一共識正在開始變成行動:留住雨水,科學利用。
北京市把“防汛”改為“迎汛”,強調要科學地收集與利用雨水,奧運場館大部分都設計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統。而在并不嚴重缺水的深圳等南方城市,則因擔憂城市未來缺水而展開全面的雨水收集利用規劃與施工。
先于北京、深圳等城市,很多農村在雨水收集利用道路上,探索出很多可行辦法。嚴重缺水的西北和華北,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財政、水利等部門引導支持下,農村集雨得到長足發展。集雨讓甘肅省540萬人、寧夏46萬人的飲水基本得到解決,讓山西以農村集雨用雨保障了工業用水,讓四川部分山區抵住了百年大旱,讓廣西、安徽等地的山區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這些地區的實踐,為農民致富、為新農村建設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但是,從全國范圍看,我國的雨水收集與利用率還很低。起步最早、市領導也很重視的北京,可以說是走在全國城市集雨前列的,然而,城區內目前建成的100個集雨項目,能收集利用的雨水也不過200萬立方米,其與全市年均降雨量100億立方米、年用水總量34億立方米之比分別是萬分之二和萬分之六。集雨做得較好的西北地區,也主要限定在極度缺水的農村,城鎮幾乎沒有行動起來,而且這些農村集雨工程,雖在很大程度上解了人畜飲水之困,但在雨水利用的規劃、投資、管理尤其是科學化利用方面,離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較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很大的差距意味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各地經驗表明,雨水利用技術比較容易開發,投資也不大,且深受群眾理解和歡迎。經驗還證明,集雨用雨的關鍵在認識和重視程度。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丘陵山區和其他干旱缺水地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地方政府要切實承擔起搞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責任,各地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機制、新辦法。這已經明確指出了集雨用雨的任務、責任和推動主體。我們應該用科學發展的思維看待雨水,用科學手段對待雨水,讓雨水留下來,被我們科學地、循環地加以利用后,再科學地送它或入地或入河湖而去。
當然,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地區只能探索適合自己的集雨用雨之法。但不管用什么辦法,我們都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把一種理念變成行動,那就是:別讓雨水空流走。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