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指出,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水價成本不合理,是要解決,但“市場化”的必然結果,是否意味著就要漲價?假若漲價不可避免,又該如何考慮消解“漲價之重”?在當前貧富差距拉大,階層分化明顯的背景下,底層的弱勢群體日益成為改革代價的承擔者,人們產生了嚴重的被剝奪感,對改革的態度明顯趨于保守。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在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一些弱勢民眾的絕對生活狀況反而在下降。可以說,任何輕微的物價上漲,都有可能讓他們艱于呼吸。
換言之,如果政府部門在競爭市場不成熟,和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超前推動市場化改革,如果僅靠漲價作為改革的推動力,而忽略了自身帶有的社會公益責任,那么,這樣的市場化改革,就很容易困囿于“一改就漲、越改越漲”的惡性宿命。醫改、教改等就是前車之鑒。
顯然,任何有關公共資源的市場化改革,都必須慎之又慎,動一發牽全身。在社會保障制度等尚未健全之前,如果不具備基本的約束條件,應警惕水價等改革絕對市場化的現象,以避免對國民經濟運行與公眾利益造成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