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配套措施 (一)推行農業供水產權制度改革等體制創新,降低農業供水的中間交易成本。長期看,農業節水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村經濟實現規模經營,水管單位直接供水管理到最終用戶,實行按水量計價。近期內要重點理順鄉鎮以下環節的供水體制,可考慮推行以下幾類體制,替代基層行政組織管水。1、國有水管部門管理范圍延伸,按水的流程直接管理收費到自然村、組或農戶;2、逐步建立用水者協會等形式的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讓農民自己參與管水,負責末級渠系的水量分配、水費收取和渠道維修等工作,實行民主管理3、試行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對鄉村輸水渠道進行公開租賃和承包,將農業灌溉管理經營權移交給農民,明確承包者對農戶的最終水費標準,通過管理權限、職責和利益的掛鉤,調動農民維修渠道、節約用水的積極性。理順管理體制,農業供水中間環節和費用將大大減少,可有效降低農戶實際水費。 (二)總結、示范和推廣有效的農業節水技術。認真總結現有的節水技術和經驗,加強節水技術研究,結合各地的自然和經濟條件,大力推廣實用、先進的節水技術和灌溉方式。一是推廣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技術,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損失;二是修整輸水渠道,平整耕地,改進田間節水配套措施,三是推行科學適時適量灌溉,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和品種特性安排灌溉,減少灌溉的盲目性;四是有條件的地區可因地制宜推廣噴灌、滴灌等田間節水措施。 (三)加大渠系改造和節水灌溉投入,提供節約用水的設施和技術保障。采取“提投并舉”的方針,在提高水價的同時加大對農田水利和節水灌溉工程的資金投入,并適當引入多元化投資機制,以加快農業灌渠和計量設施改造,逐步實現渠道襯砌和計量收費。水管單位也要將增加的水費收入主要用于供水設施的維修和養護。 (四)調整農業水旱種植結構,提高農業對水價的承載能力。實行水旱互補的方針,重視發展旱作農業,加強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因地制宜調整水旱種植面積并改變灌溉方式。貧水地區應少種高耗水作物,多種節水作物。通過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實現農業區域分工互補,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