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曾是全國著名的“五大煤都”之一。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淮南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煤電能源基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淮南迅速從工礦型城市向著區域中心城市轉變,城市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居環境大為改善;茨鲜形、市政府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為實現城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率領全市人民奏響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進行曲。在淮南這塊2600平方公里的烏金熱土上,努力打造綠色城市,構建生態家園。
發揮優勢
彰顯特色
提升園林品位
淮南山水相依,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礎。市委、市政府立足實際,面向未來,作出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重要決策;各級各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堅持真抓實干,奮力實現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目標。
淮南文化底蘊深厚,先后積淀了淮夷文化、蔡楚文化和兩漢時期的淮南國文化;區域優勢明顯,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生態環境優良,市域內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與良好的自然環境,山水格局天成,園林風貌初具,淮河橫貫市境,境內三山鼎立、五水分流、五湖鑲嵌,各類公園、游園、街頭綠地及風景區構成了城市綠地系統網絡。經濟快速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城區地域廣闊,發展空間充足。新建城區土地資源豐富,可綠化用地潛力較大。
淮南市充分發掘和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把城市的風格和特色當作創建園林城市的生命源泉。根據淮南自身的地域、歷史、文化、自然、經濟等因素,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觀,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繼承傳統又力求新意,探索出一條具有淮南地方特色,傳統風格與時代氣息并重,高標準、高質量、高品位的創建之路。目前,淮南人均公共綠地、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為11.86平方米、36.8%、40.5%。淮南市圍繞實現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目標,從市情實際出發,精心抓好五大戰略:
一是構建“一環兩帶四脈”的綠帶體系。著眼于大環境園林綠化建設,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點,建設縱橫交錯、合理布局的綠帶體系。“一環”,即沿城市外環線兩側,栽植生態防護林。“兩帶”,即在窯河、淮河兩側建設濱水景觀區,栽植生態防護景觀林,保護、完善水域、濕地生態系統,建設農田林網和觀光農業。“四脈”,即沿四條貫穿城市的公路、鐵路建設綠色長廊,北部沿蔡新路、十澗湖路、國慶路兩側,建設防護隔離林帶;南路沿洞山西路、洞山中路、洞山東路到合徐連接線兩側,建設30—l00米寬度的生態防護林帶,改造建設洞山中路、朝陽中路兩條城市園林景觀路,形成綠化帶;中路沿大橋北路、大橋南路、金家嶺路兩側建設防護隔離林帶,并向北與淮潘路生態隔離林帶相接;沿水張、阜淮鐵路兩側,建設防護隔離林帶。
二是構建“一片多園、珠落玉盤”的園林景觀。積極引入人文理念,運用現代園藝手法,建設充分展示城市歷史文化風貌的園林和廣場。實施十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以天然水面及塌陷湖為依托,以營造自然濕地景觀為主,沿湖植樹造林,種植水生及濕生植物,建設1002公頃的大型濕地公園,形成城市的“綠心”。實施淮西湖公園、洛澗公園、萬人坑紀念公園、五一大塘公園、萬向生態園、九龍生態園、龍泉公園等市區級公園建設及八公山風景區、上窯森林公園、臥龍山森林公園、濱河風景區等綠化和景點建設,完成了舜耕山風景林一期改造工程。
三是構建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風貌。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和特色資源潛力,把自然資源與人工創造的第二資源結合起來,從三個方面推進城市特色建設:保護和建設西部的八公山風景區、東北部的上窯山風景區、南部的舜耕山風景區,使其成為改善環境的重要生態基地和旅游度假的風景名勝,達到“顯山”目的;開發建設上窯山水生態公園,加快其他河流、湖泊的自然景觀開發建設,凸顯城市水資源的景觀效應,形成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山、水、城融為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達到“露水”效果;把淮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起來,弘揚和發展豆腐文化、《淮南子》文化,保護歷史文化景觀,建成了一批融歷史、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建筑、雕塑、園林小品等精品園林綠化工程,達到“彰文”效果。
在園林綠化建設上,淮南市嚴格依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實施以公園、風景區綠化為重點的植物造園工程,以實用為主,創造舒展明快、輕松活潑、富有生機活力的通透性園林空間。公園突出植物造景,植物配置遵循喬灌草結合,綠化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88.58%;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突出表現地域文化特色,展示淮南歷史文化風貌;在廣場游園的建設中,綠地率達62%以上,注重景觀的相互滲透。
四是構建藍天碧水、生態優美的城市環境。實施煤礦塌陷區綜合治理,完成了部分塌陷區治理和修復,逐步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加大水污染、大氣污染、垃圾廢渣污染和噪音污染治理力度。抓好煤矸石、粉煤灰綜合利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五是構建城鄉一體的綠化格局。在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同時,大力開展農村綠化,植樹造林、綠化大地,提高林木覆蓋率,并結合村莊環境整治工作,開展園林綠化。
生態優美
增加綠量
打造山水綠城
淮南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目標,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周邊良好的山水資源,進行大環境綠化,將山、水、農田、森林景觀引進城市,建設城鄉一體綠色網絡。在歷史建筑保護區域或其他文化建筑周邊設置一定開敞空間的城市綠地,提供必要的觀賞距離與人流集散場地。結合城市廣場、游園,顯山露水,還綠于民,使得“人、城市、山水自然”三者和諧共存。
近年來,公共綠地迅速增長。有大、中型市級公園,有小型的區級公園,各類街頭游園、廣場綠地和街頭綠地更是星羅棋布,構建了布局合理、分布均勻的城市公共綠地網絡,在全市形成“一片多園、珠落玉盤”的斑斕景觀,滿足了500米服務半徑要求,F有國家城市濕地公園1個,市、區級公園14個,總面積2837.86公頃;廣場、游園及街頭綠地65個,總面積101.86公頃。
積極實施六大工程建設。實施廣場公園綠化工程,建設改造龍湖公園、文化廣場、濱河風景區等10余處城市大型廣場、公園;實施街頭游園綠地工程,建成山南新區水上游園等;實施道路景觀綠化工程,建成會戰路、十澗湖路、洞山西路景觀大道,“綠隨路建、有路皆綠”,“一路一樹、一路一景”;實施單位和小區綠化工程,社會創建蓬勃發展;實施綠色通道工程,高標準完成合徐高速公路連接線等綠化建設;實施景區綠化工程,繼續加快八公山、舜耕山、上窯山、臥龍山綠化和景點建設。
結合淮南煤礦基地的特點,實施市礦統籌,對主要塌陷區進行治理改造,變廢為寶,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綠地景觀。通過修復與適度開發,使“城市荒地”恢復自然,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并成為城市發展的亮點;次骱珗@是淮南市采煤塌陷區成功治理的典范;舜耕山南坡植被恢復已完成一期建設;實施了淮南市的天然氧吧和城市綠心——十澗湖濕地公園和泉大資源枯竭礦區環境修復與開發工程。
突出以“三山、三水”為核心,以綠色廊道為骨架,以道路、濱水綠化為網絡,以城市公園、游園廣場為節點,以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富城市的內涵,形成了彩帶串明珠的城市綠地系統。建成了一批高檔次的公園、廣場、游園,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景觀風貌;組團型綠化建設,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態;彰顯城市特色,逐步形成“三山(上窯山、舜耕山、八公山)鼎立,三水(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環抱,三城(東城、西城、山南新城)互動”的園林城市格局。
堅定目標
精心組織
保障措施有力
淮南市一直將園林綠化作為實施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創建國家園林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努力打造綠色城市,構建生態家園,實現了城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淮南經濟發展開始加速。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作為緣煤設市、隨礦建鎮的資源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尤其重要。為此,他們以洞山中路大會戰為契機,拉開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序幕,逐步形成了道路綠化網絡。通過多渠道投入,舜耕山、上窯山、八公山等城區外圍的山體也消滅了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特別是進入2002年,淮南將創建國家園林城市作為提升城市形象及增強競爭力的有效載體,不斷強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提高城市綠化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風格獨特的山水園林彰顯,如今烏金的煤炭、白嫩的豆腐、綠色的園林,一黑一白一綠,已成為淮南三大特色景象。綠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同步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
高度重視,全民參與。成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指揮部,市長親自擔任指揮長,由市長與各縣區、市有關部門、單位簽訂綠化責任狀;創建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的年度考核目標和績效考核,與全市績效考核掛鉤;建立檢查監管制度,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各方齊抓共管、部門協調聯動、全民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以共建、捐建、認養、認管、冠名等多種形式鼓勵全社會參與城市綠化建設,積極利用貸建、招商引資項目帶動綠化建設,推動城市園林綠化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堅持植樹育人、造林交友,建成了新四軍紀念林、中日友好林、政協林等30余處義務植樹基地,面積達2.5萬余畝,新四軍紀念林已成為全省具有一定影響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突出特色,彰顯自然。加強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以豐富的地形地貌、別具特色的南山北水夾一城的城市格局及“山、城、河、田、煤”并存的自然基礎,把整個城市當作一個大的山水園林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構建“山水園林城市”大環境生態系統,在園中建城、城中建園,倚山造園、傍水引綠,相得益彰。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通過實施“五大戰略”(“一環兩帶四脈”的綠帶體系戰略,“一片多園、珠落玉盤”的園林景觀戰略,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風貌戰略,藍天碧水、生態優美的城市環境戰略,城鄉一體的綠化格局戰略)和“六大基礎工程”(以街路綠化為重點的城市形象工程,以廣場、游園綠化為重點的精品點綴工程,以公園、風景區綠化為重點的植物造園工程,以單位、小區和綠色通道建設為重點的綠色普及工程,以市政設施和生態建設為重點的環境治理工程,以宣傳執法為重點的綠化管護工程),形成森林包圍城市,城市依托森林,城鄉綠化點、線、面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和諧、優美的生存空間和“三山鼎立、三水環抱、三城互動”的城市建設框架,初步實現了“城為綠染、綠為水潤、水為人利、人為自然”的城市園林建設發展目標。
立足長遠,創新發展。因勢利導,化不利為有利,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堅持“保護、恢復、發展、科學”的原則,立足市礦統籌,實施大環境生態修復工程,加大國家園林城市的創建力度。新開工建設了總面積22.2平方公里、總投入100億元的泉大地區生態環境修復工程,使沉睡幾十年的資源枯竭礦區生態環境重新煥發生機,為國內煤炭城市資源枯竭礦區沉陷治理探索出一條新路。同時,建設節能省地住宅,加快環境綜合治理,使“城中村”、棚戶區變成節能省地型的景觀小區。向空中要地,新建房為多層或高層建筑;新建小區不但不征新地,有些地方還利用廢棄土地,建設住宅小區、休閑廣場、城市綠地。大力發展環保經濟、循環經濟,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走出了一條工礦型城市園林建設的新路。
完善功能
嚴格管理
優化城市環境
自2002年以來,淮南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提出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基礎的“五城聯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及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的戰略目標。2002年1月1日,頒布實施《淮南市城市綠化條例》;2004年,出臺《淮南市市委、淮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決定》;2002年年底編制實施《淮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并于2006年3月進行了修編;2007年4月,批準實施《淮南市城市綠線規劃》,下發《關于建設項目實行“綠色圖章”制度的通知》,建立健全各項建設管理制度,扎實有效地推進了創建工作的開展。
按照“依山傍水,一環二帶三楔四脈一心,彩帶串珠”的綠化格局,通過園林綠化、生態環境、市政設施以及綠色長廊、環境治理等工程項目的建設,城市道路綠化步伐加快,新建居住區綠化品位不斷提升,單位庭院綠化成效明顯,深入持久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成效顯著,風景林地和防護綠地建設在保證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于2004獲安徽省園林城市稱號。
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堅持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方針,不斷創新觀念、創新思路、創新載體、創新機制,積極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服務功能。適應市場化要求,積極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淮南市的燃氣、公交、供水事業走向了運營市場化、技術專業化和服務規范化發展軌道,煥發出勃勃生機。目前共有公交運營線路37條,公共汽車1100輛。建成水廠6座、污水處理廠1座,日供水48萬立方米,供水管網1776公里,主城區供水覆蓋率達100%,管網綜合覆蓋率達100%,在全省同行業中首次實現了供排水一體化。
隨著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的深入開展,淮南市城市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人居環境大為改善。目前,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5%、綠地率達36.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1.86平方米,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8.77%。全市污水處理率達91.23%,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2%,燃氣普及率達89.35%,萬人擁有公交達10.4標臺,公交出行比率達20.6%,道路照明裝置率達98.34%,道路亮燈率年平均達98%以上,人均擁有道路面積9.66平方米,用水普及率達99%,水質綜合合格率達100%,道路機械清掃率達26%,萬人擁有公廁4.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