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又一樁的水危機事件已經為2007年的中國打上深深的“水污染”烙。禾┌l藍藻導致無錫出現水危機;安徽巢湖局部暴發藍藻使漁民生活艱難;云南滇池藍藻頑疾再現;江蘇沭陽因上游水污染導致20萬人斷水……國家環?偩指本珠L潘岳近日指出,我國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面臨著舊賬未清完又欠新賬的局面。
9月28日,記者在廣州舉行的“阿科蔓®高效水生態綜合應用體系”技術推廣會上了解到,有一項名為“阿科蔓®”的生態水處理技術,能為中國水資源多個領域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案。
傳統技術投資巨大 治理效果不盡人意
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在供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和排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總投資將超過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錢易9月16日在第三屆環境與發展中國論壇上表示,我國盡管花巨資治水20多年,但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仍是中度污染。錢易指出,大規模建設污水處理廠,卻沒有配套污水管網;處理了污水卻沒有處理污泥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中國水資源治理效果不盡人意。污水處理率官方的數據是52%,但由于污水管網沒有配套,實際處理率要低于這個數值;而且污水處理廠沒有被要求配套污泥處理裝置,最終污水處理廠也成了污染大戶。
業內人士指出,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難度大、投資高,社會財政承受能力有限,部分城市污水處理廠因管網建設跟不上而“無污可治”。在污染源極度分散的農村地區,污水無法集中處理,目前基本沒有任何處理手段,污水直排水系。
據介紹,阿科蔓®水生態技術由于建造簡單,成本低廉,適合中國國情。該項生態技術可以因地制宜、就地處理,利用土塘、荒地、河涌、景觀池等作為處理場所,減少占地、節省土建投資費用。此外還可以靈活規劃,通過分散處理節省管網建設投資,且治理系統污泥產量少,將水處理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高效微生物載體 構筑和諧水生態
據介紹,阿科蔓®技術以阿科蔓生態基®這一高科技材料為核心,通過構筑完整、高效、穩定的水生態系統,實現水生態良性循環,使水質長期保持穩定。
阿科蔓生態基®由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和材料學家RoderickJ.McNeil博士發明,并于1995年推廣應用于世界各地的水生態環境修復和水污染防治領域。阿科蔓生態基®的材料綜合了材料學、微生物學、生態技術等智慧,是藻菌共生的高效微生物載體,能加速自然水生態系統的建立,促進生物多樣性,有效去除水體各種污染物。經過十多年堅持不懈的技術探索及實踐檢驗,阿科蔓®目前已經推出第16代產品,獲得多項發明專利,是世界專利產品。至今阿科蔓®技術已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無數項案例中成功應用,阿科蔓®產品也被公認為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成熟的水生態技術產品。
2001年,阿科蔓®技術被引進中國,經過6年探索,已成功研發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水處理綜合應用模式,在中國水資源多個領域建立了數十項樣板工程案例,填補了國內湖泊、水庫等水體微污染治理領域的技術空白,為城市發展飲用水源儲備提供了可行方案。
近年來,水危機漸漸向我們走來,水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0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絕大多數江河湖泊都病了。2006年,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五類和劣五類水質已占26%,國家重點監控的9大湖泊中整體水質為五類和劣五類水質的就達7個。五類水意味著已不能和人體接觸,而劣五類水則喪失基本生態功能。
中國水生態環境的嚴峻現狀,給中國的水資源治理提出了新的課題。業界提出,中國水資源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污染源之廣,污染程度之重,傳統技術下治理成本之高,已經遠遠超出中國國力所能承受的范圍。
專家認為,中國社會對水資源治理有著巨大的決心,在政策法規的推動下,環保產業將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步朝市場化方向發展。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進步,生態系統的修復、重建及發展將成為社會基礎建設的重要環節,中國未來的水治理領域將與資源循環利用相結合,形成綜合效益高的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
據介紹,阿科蔓®高效水生態技術也可以運用于制漿造紙的廢水處理,它遵循自然規律,將污水治理、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人文建設與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鏈有機結合,并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實現提供可行的綜合應用模式。
技術推廣會結束后,與會人員在阿科蔓®技術講師的帶領下參觀了阿科蔓®高效水生態技術的其中一個案例——廣州大金鐘湖。據介紹,大金鐘湖原是廣州市飲用水源水庫,容積約60萬m3,治理前局部水質為劣Ⅴ類,并出現水華現象。采用阿科蔓®技術治理后,大金鐘湖水質得到快速改善,治理一個月后水質已接近III類,三個月后水質優于III類,達到飲用水標準,且水質穩定。隨著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日益嚴重,水資源危機頻頻發生,部分原本用于水資源儲備的水庫受到污染而喪失其功能。阿科蔓®技術實現了對飲用水源的快速修復,為防止和應對水資源危機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