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節水中國行”采訪團來到江蘇高郵市。在南關干渠渠首段,記者看到河道里溢滿了清清河水,迎水坡栽上了草坪。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76歲的新城村村民孫慶于指著門前的河道告訴記者:“以前河道兩岸全部都是豬圈、廁所和草堆,河泥沒人清,垃圾沿河倒,河變得只有壕溝大,水又黑又臭。”高郵市水務局王
之義副局長說:“老孫說的沒錯,在沒有開展疏浚清障河道的碧水工程前,高郵的許多河道已經成了臭水溝!
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江蘇全省縣鄉河道淤積總量已達14億立方米,村莊河塘淤積總量為10億立方米。河面水花生覆蓋,岸邊垃圾成堆,農民群眾這樣形象地比喻農村河道:“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引水灌溉,80年代魚蝦受害,90年代垃圾成災!苯K省水利廳呂振霖廳長介紹說,江蘇省農村河道是由于大量化肥和農藥流入溝河,農村垃圾隨意傾倒到河里,農村河道引排功能衰退,這種狀況使得農業節水失去了工程載體和水質條件,影響到了農業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
從2005年開始,江蘇省實施了縣鄉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即“藍天碧水工程”。目前,全省已完成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土方6.2億立方米,完成村莊河塘疏浚整治土方2.1億立方米。整治后的農村河道,不僅溝通了水系,提升引排功能,增強了水資源的調蓄能力,而且改變了水質,改善了村莊環境,為推進農業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重新提供了工程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