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原市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這一目標,加大了環境治理的力度,實施了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城西水系綜合治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集中供熱等工程,大大地改善了城市環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2001年、2002年先后榮獲了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稱號獎”;城西水系綜合治理工程2004年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F就太原市城市水景觀建設和水環境治理情況介紹如下。
1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情況
汾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是山西人民的母親河,全長716公里,流域面積39417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5.3%。汾河自北向南貫穿省城太原市區,天然地將城市分為東西兩岸。
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是集防洪排污、中水回用、園林綠化、景觀燈飾、旅游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汾河太原城區段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期工程已于2000年10月完工,治理長度為6公里,總投資4.3億元,治理面積3平方公里;二期工程將于近期開工,治理長度為6.2公里,總投資4.7億元,治理面積3.2平方公里。
1.1工程建設情況
一期工程始建于1998年年10月3日,歷時2年,于2000年9月完工并正式對外開放。
1.1.1概況
工程橫斷面采用人工復式河槽,分主河槽、一階臺地、二級臺地共三級。在主河槽內由中隔墻分成東、西兩渠,東側為清水渠,寬220米,由間隔2公里的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水面總面積可達130萬平方米,總蓄水量260萬立方米;西側為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汾河水庫灌溉輸水。
在東、西兩岸主河槽與一級臺地的分界線,布置有內徑3米×3米的箱形排污暗涵,可容納15立方米/秒的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的雨污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處理后的污水再回供清水渠。
在一級臺地與二階臺地上,種植喬木、灌木、草坪,形成130萬平方米的綠地。
湖面上點綴有大型音樂噴泉、水上舞臺、浮動碼頭、鳥島、綠州等,展現出一幅波光瀲滟、水天一色的畫面。夜幕降臨,遍布各景區的80多種共7000余盞燈飾交相輝映,展現了色彩斑斕的都市立體美景。
1.1.2定位與設計理念
規劃定位。汾河治理美化工程是著眼于大幅度改善太原城市呼吸系統,提高水體和環境生態質量,提供水利、防洪、生態、休閑、旅游、景觀等多功能、多元化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濱水空間,體現地域文化和城市文脈,使之成為省城一道嶄新、亮麗、具有標志性的城市生態軸。創造“人、城市、生態、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間是整個規劃設計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
設計原則。一是保證和滿足城市水利工程、防洪、泄洪要求;二是樹立生態觀,保護和合理利用現有各種生態資源,提高環境質量;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念,精心設計,因地制宜,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分步實施,留有余地,滾動發展;四是市民的可達性、親和性,特別是關注老幼殘病人的特殊人群的要求;五是結合產業經營,兼顧未來運營、管理。
設計理念。一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從普通市民角度切入,關注市民的可達性、親和性、特別是關注老幼殘疾人的特殊人群要求,讓市民參與規劃。因為人民把城市交給政府,政府應把過去屬于市民的綠地建設好,并還給市民,體現以人為本,創造滿足市民多樣需求的濱水空間。二是創造宜人的都市意向感知空間理念。從城市設計入手,彌合支離的城市片斷,結合遠處高山,近處的建筑及公共設施,使汾河公園與背景融為一體,煥發城市活力。三是重現“回歸自然”的生態理念。從完整的生態系統把握設計,保護水生生物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實現濱水區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形成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載體,延續城市的歷史與文脈,創造與生態融合的多元地域文化。
1.1.3產生的社會與環境效益
一是增加了汾河城區段的防洪能力。舊的汾河城區段河道曲折不暢,加上多年的淤積和雜草叢生,使河道泄洪能力大大降低,甚至遇大洪水時有向邊山支溝倒灌的可能。經治理后的汾河河道,順直通暢,糙率降低?烧嬲踩嘏判拱倌暌挥3450秒/立方米的洪水。
二是凈化了空氣。據測算,公園內種植約6780株喬木,3243株灌木,82萬平方米草坪,3.8萬平米色塊,每日產生氧氣1678.5噸,可供14萬人吸納,每日吸收二氧化碳3480噸,相當于18人排出的二氧化碳,促進了城市的呼吸暢道。汾河的綠化使城市局部區域的空氣得到凈化。
三是防風固沙,防止了二次揚塵。沒有整治前的汾河,河床內沙土裸露,冬春兩季,盛行的西北風襲卷沙土,黃塵驟起,在城區上空肆虐,遮天蔽日,大風過后,河道兩側美麗的建筑物上罩了一層厚厚的沙土。汾河整治后,城區段被水面、綠地所覆蓋,人行道、游園、廣場被大理石、水泥等硬化,從根本上消除了二次污染的隱患。
四是為生態平衡創造了條件。經調查,汾河現有水喜鵲、葦雀、黑八哥、河鳥、野鴿等。在汾河及其兩岸大量植樹、種草,保留沙洲、蘆葦等,給各種水生生物、動物、鳥類提供一個適宜生存的環境,人與動植物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物鏈。為市民提供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生生不息、健康發展的空間。
五是調節了城區局部小氣候。汾河景區130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30萬平米的綠化面積,通過每年79萬立方米水量的水面蒸發和62萬立方米水量的植物騰發,不僅增加了汾河城區段局部區域的濕度,而且對城區氣溫起到了調節作用,夏季最高氣溫比其它區域可降低3℃左右,而相對濕度可提高10—20%。綠地和樹木還促進了空氣對流,白天熱空氣上升,夜間冷空氣下降,使污染空氣及時更換,減輕了城市大氣污染。
六是直接拉動了兩岸房地產業。汾河公園的建成使昔日污水橫流的汾河變成了今日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城市綠色走廊,極大地改善了太原市市民的生存環境,特別是汾河沿岸,近水樓臺先得月,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周圍的地產、房產交易。
七是帶動旅游業發展,為經濟增長創造條件。建成后的汾河城區段綠化美化工程,不僅改變了城市形象,推動了我市經濟的發展,而且,使我市以能源重化工為主的比較單一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直接表現為旅游業這項朝陽產業的擴大,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來太原觀光、旅游,增加我市的旅游收入,促進全市經濟發展。
1.2工程概要
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向北延伸2.4公里進行濕地建設,向南延伸3.8公里進行蓄水建設,二期工程總長6.2公里,治理總面積300萬m2中濕地景觀1152,面積115萬m2,綠化70萬m2。建成后,將會進一步改善太原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
2城西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情況
城西水系是集園林與水系為一體的生態環境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為改善市區環境、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民心工程”。城西水系位于太原市中心,貫穿尖草坪區、杏花嶺區、迎澤區,北起太鋼涼水池,途經黑龍潭、飲馬河、西海子、南海子,入迎澤公園,全長12.6公里。
2.1建設情況
城西水系位于太原市古城以西,雛型是舊護城河。隨著太原的解放與發展,舊護城河已失去了昔日的防御功能,亟待改造。20世紀50年代,本著因地制宜、美化古城、造福子孫的原則,提出了改造舊護城河為水系的設想,但由于歷史原因一直未能開工建設。1982年,城西水系的建設再次被提到議事日程上,提出了《太原市城西水系引水工程規劃方案》。1992年,又做出《太原市城西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城西水系渠段的建設和綜合治理加快了速度,飲馬河公園、南海子公園漸具規模,輸水工程和用地得到了較好保護。2001年3月,方案又修改完善,增加了迎澤湖退水管道延伸部分,將即將建設的王村公園、塢城公園和北張公園納入其中。至此,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城西水系初具雛形。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努力下,2002年10月25日,城西水系一期工程全線開工,該工程由輸水貫通工程和景觀工程兩部分組成。經過近一年緊張施工,城西水系一期工程建設于2003年8月26日竣工,向市民開放。
按照規劃,城西水系將不斷向東南擴展,向南北延伸。目前,二期工程正積極籌備,基礎工作已準備就緒。此期工程完成后,城西水系現有水面及綠地將大大增加,并將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市內干渠納入水系予以改造,并與汾河景區相通,從而在市內形成河渠交錯、覆蓋全市的城市水系。
2.2產生的生態效益
(1)貫通工程:鋪設太鋼涼水池至程家村取水口、南海子公園至迎澤湖兩段管道共3330米,改造府西街至西海子公園明渠175米,修建西羊市街到南海子明渠560米,改建飲馬河、西海子、南海子3座公園,總面積6.5公頃。
(2)工程:為反映古城并州及城西水系區域文化特征,由南向北規劃和形成了四個景區,分別為:“飲馬并州”景區,重點建設了馬群雕塑、排式木橋及荷花水池等景觀;“西海龍吟”景區,重點建設了蛟龍出海、游園廣場及健身休閑等景致;“都市水巷”景區,重點建設了小橋流水、民俗展示、親水平臺、落日飛霞等景觀。“南海抱月”景區,重點建設了船塢暢想、亭臺樓閣、長天落日、名人佳作等景致。整個景區展現的是一幅長河落日、船舶景觀,景區同北側的龍潭廣場、南側的迎澤公園共同組成了龍城太原最具吸引力的自然景區,形成了水系特有的文化品位效應,為市民及旅游者提供了一個親近的自然、休閑娛樂、景色優美的好去處。
(3)工程:一期工程完成后,新增60000平方米的水面和85000平方米的綠地。城西水系總面積達1502136.5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447890平方米,建筑面積41706平方米,道路面積38066.5平方米,綠地面積974474平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區,形成如此規模的綠色和水體相結合的生態走廊,對凈化空氣、消除水體污染、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產生了重要作用。據觀測,該區域比其他區域相對濕度提高5—10%,每日可產生新鮮氧氣77.71噸,吸收、降減廢氣161噸。
(4)生態工程:城西水系的建成使迎澤湖徹底告別長達50年的“死水湖”的漫長歷史,昔日迎澤湖里的劣質存水及由此而產生的陣陣腥臭將永遠成為過去。每日10000噸的清水從太鋼涼水池源源不斷地流進水系,貫穿于并州腹心地帶,構成了水天一色、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互融洽的新美景。
2.3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太原是一個嚴重缺水城市,面對綠地少、水資源匱乏、環境質量不佳的現狀,充分利用城市原有護城河道,在人口集中區,進行大面積的生態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該項目的建設,既增加了公共水面、公共綠地,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又給市民提供了優美舒適的休閑娛樂場所。它的建成不僅樹立了古城太原的新形象、提高了太原城的城市品位、完善了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而且帶動了太原市旅游業的發展,刺激了其周圍房地產業的蓬勃增長,做到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對可持續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城西水系建設為北方城市鬧市區之中再造景觀河流作出了有意義的探索和實踐。
城市水環境治理與水景觀建設工程是一項多因素、多目標的復雜系統工程,它不僅投資巨大、影響面廣,而且與廣大市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汾河太原城區段水環境綜合整治與城西水系工程建設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人水和諧”的理念,真正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經過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各個學科專家的精心指導與各級領導的科學決策,就能做到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效益的統一,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