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是傳統的江南水鄉,以獨特的水鄉風情和文化享譽海內外。水生城之態,水筑城之形,水是城之源,水為城之魂。紹興與水有著不解之緣:從大禹治水的勤奮和智慧,到歷代王侯理水的果敢和毅力,從飽受水患之災到享受水利之便、水景之美,可以說,水養育了紹興人,孕育了紹興城,見證了越地變遷,演繹著古越文明。
1名城紹興的歷史是一部“人水和諧”的發展史
紹興是越文化的發祥地,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縱觀歷史,從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到“簞醪勞師”,從2500年前的越城建都到南宋時期的“紹祚中興”,從“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到“辛亥三烈”,無不透視著水的秀氣、靈性和柔韌,無不證明著一個樸素的道理:人水和諧,名城之魂。
1.1因人與水和諧相處而活力倍增
古城紹興地處會稽山北麓、山會平原水網發達地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為城內河網水系的形成,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自然環境。從清光緒十八年(1892)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看,在8.3平方公里古城范圍內,有縱橫河道33條及繞城四周的護城河,總長60公里,另外還有大小湖池27個。城內三縱二橫自然徑流河道,構成了早期城內河網水系的骨架。此外,紹興城區河道大部分系人工挖掘而成,計有25條之多。這些縱橫交錯的河道,往往街隨河走,河隨街流,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兩街”和“有河無街”的街河布局。沿河又砌筑石坎,構架石橋,鋪設石板路。河道兩岸,遍設形態各異的下河踏道,既便于沿河居民下河洗滌,又可供往來船只?,成了紹興頗具特色的“水上公交站”。從這里下船不僅可以航甌泊閩,還能浮鄞達吳,水上交通便捷。
1.2因人與水和諧相處而擁有水鄉橋鄉酒鄉的美名
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秀麗的江南風光傾倒了無數文人墨客,唐朝400多位詩人留下了贊美稽山鑒水的絢麗詩篇。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則是江南民居的生動寫照,戶戶臨水居,家家盡枕河。紹興是橋鄉,“垂虹玉帶門前事,萬古名橋出越州。”據陳從周教授《紹興石橋》一書記載,從橋梁密度看,紹興是蘇州的兩倍,是威尼斯的四十五倍。紹興是酒鄉,“城因酒而風望倍增,酒以城而名聞遐爾”,得益于富含礦物質的鑒湖水,紹興成為黃酒之都,紹興老酒以獨特的醇香名揚四海。
1.3因歷代的治水偉業創造人水和諧環境而不斷興盛
紹興有壯麗的治水歷史,“善治越者,當以浚河為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成治水大業;越王勾踐圍堤筑塘,墾其田疇,臥薪嘗膽,成其霸業;東漢太守馬臻筑堤蓄水,形成“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之浩渺鑒湖;晉朝賀循疏鑿浙東運河,曾有“今之會稽,昔之關中”之說;宋朝汪綱重修府城,浚府河水利通舟,紹興成了“海內劇邑”;明湯紹恩修三江閘,“令山會之水蓄泄有度”。總之,千百年來,凡為紹興人民所傳頌的,大多是為紹興治水大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地方官員,而大禹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2新時期紹興水景觀建設和水環境治理的實踐理念
近年來,紹興人民在傳承歷史和開拓創新上下功夫,注重文化內涵,打造工程品牌,切實加強城市水環境和水文化建設,全面實施水城的景觀更新和環境治理,先后被評為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節水型城市。2004年10月,紹興市還榮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稱號。
2.1市水景觀建設方面
紹興投資12億元,用兩年多的時間,對繞城四周、全長12公里的環城河進行綜合整治,新辟綠地54萬平方米,建設稽山園、鑒水苑等8個主題公園,工程被建設部授予2003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規劃建設長達37公里的大環河,投資8億元,先后建成長3.5公里的大環河東段(平水東江)、全長8.88公里大環河南河工程;投資6300萬元,對全長4.5公里的浙東運河紹興市區段進行整治。
2.2市水環境治理方面
從1999年開始,紹興分兩年對15條內河實施了第一次集中整治,挖運淤泥、塊石鋪底、拆除違建、修砌河坎,水質有了一定的改善;2004年,又對15條內河實施了第二次集中整治,改造了3座翻水泵站,新建5座節制閘,改造6座節制閘,加固河岸1公里,達到水滿、水活的效果。
在具體的探索實踐中,我們強調貫穿這么三種理念:
。1)強調傳承歷史的理念
一個城市從誕生、發展到繁榮的整個歷史進程,就是一種生機勃勃的人類文明發展史。紹興作為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不僅有將近2500年的建城歷史,而且有杰出的城市規劃思想,獨特的水鄉城市風貌。街河并行的城市格局、小橋流水的臨河人家、粉墻黛瓦的建筑風格,還有鱗次櫛比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名人故居等。古城里面陳列著的,既有古代紹興人民創造的、眾多有形的物質文明財富,又有許多優秀的、獨特的、無形的精神文明財富,如戲曲藝術、書畫藝術、學術思想、文學作品、愛國精神等等。大量有形的、無形的歷史文化,通過名城載體,由遠古馳向現代,呈現的是悠久的歷史氛圍和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名城的精華所在。我們必須珍惜它、保護它、加強它、衍續它,這樣做,既是為了先人、更是為了后人,是歷史賦予的責任和時代提出的要求。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在城市水景觀的建設中,十分強調對紹興歷史文化的傳承。如環城河綜合整治過程中,在沿河恢復了西園等3處古典園林、迎恩門等2座水城門,新建了以展示紹興治水歷史為主題的治水廣場;在大環河東段建設中,專門建設了千石詩林景區,匯集了歷代名家贊美稽山鑒水的詩作共計131幅,以書法的形式在千石詩林中的“詩墻”、“吟石”上;在大環河南段工程中新建名人廣場,以浮雕長廊、名人雕像等形式重點介紹紹興城市的發展歷史及歷代名人志士;在古運河整治中,恢復建設了“運河紀事”、“石橋遺存”、“櫞木古渡”等景點;在古城內河整治中,結合八字橋水街、西小河、越子城、魯迅故里、書圣故里五大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修繕保護,對河道兩側的傳統建筑進行了“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整修,使內河景觀更顯古樸而典雅,彌久而鮮活。背河而纏的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在2003年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
由于在城市水景觀的建設中注入了濃濃的歷史文化信息,這些景觀更顯古樸和厚重,更富有內涵和品味。
。2)突出人水和諧的理念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千百年來,紹興人民切身體會到水患之災和水利之便。變水患為水利,致力于創造人水和諧相處的環境,已成為歷代紹興人孜孜以求的目標和共識。
古城紹興作為一座水城,它的規劃建設理念是強調“天人合一”,突出人與水的和諧,水與城結合,以環城河分割外水與內河,既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又便于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營造出“水清、岸綠、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景觀和舒適環境。在新的歷史時期,紹興開展水景觀建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延續和弘揚前人“人水和諧”的理念。
一是體現親水功能。為了便于人們欣賞水城景觀,在規劃中按照生態性和親水性的設計理念,重點做好“借山、借水、借景”的文章,體現“真山、真水、真風景”,創造人與水接近的條件。如在大環河東段、南段的建設中,都設計建造了親水平臺、親水廣場、嬉水噴泉等景點,把人們吸引到水邊來,與水“親密接觸”。
二是體現防洪功能。紹興的環城河作為城市的屏障從建城之初就伴隨著古城走過了近2500年的歷程。1999年,根據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年時間完成各地防洪工程建設的指示,紹興在開展環城河綜合整治工程中把“城市防洪”的功能放在重要位置,沿環城河新砌高標準河坎24公里,對大城灣進行了截彎取直,拓寬3座橋梁,疏浚環城河淤泥40萬立方米。環城河整治后防洪標準從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以上,進一步發揮了它的城市防洪功能。
三是體現旅游功能。紹興這些年實施的這些水景觀建設工程,其沿河兩側的數十個公園景點全部向人們免費開放。河、岸、綠、路、景的建設貫穿了文化、亮化、美化、凈化和綠化,實現了水清可游、岸綠可閑、路寬可行、街繁可貿、景美可賞的目標。這些工程建成后,其旅游功能得到了全面體現,紹興目前已成立了“紹興水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大手筆、全方位開發水城旅游,發揮出水城景觀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功能,營造了人水和諧的文化氛圍。
(3)凸顯科學發展的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城市水環境治理和水景觀建設中同樣十分重要。為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紹興針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水資源趨緊與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實際,轉變理念,進行積極探索。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先后累計投資50多億元,全面實施了從飲用水源開發、內河水體保護、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到污水集中治理在內的系列工程。用5年時間,投資20億元,完成了日供水達100萬立方米的小舜江供水工程建設。水庫在為城市發展提供潔凈水源的同時,還與寧波慈溪市達成了1.5億元的供水合同,較好地發揮了水庫的經濟效益,小舜江區域供水工程被建設部授予2004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在排水環節上,投資15億元,歷時3年完成了紹興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截污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建設,市區95%以上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進行了集中處理,為紹興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環境條件。
3構建人水和諧城市景觀的著力點
紹興在構建人水和諧的城市景觀、推進城市水環境治理的進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績,符合紹興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滿足了廣大市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人民群眾也切實地感受到了這些工程給他們帶來的便利和實惠。我們的體會是:
3.1人水和諧的共建凝聚力必須轉變觀念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水景觀建設和水環境治理中其城建、環保、旅游、文化、經濟等功能日益增強。如何發揮多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建的凝聚力,要求我們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在具體實踐中進行大膽探索。在工作思路上,轉到既重視農村水利又重視城市水業的觀念上來,把城市水業融入大城市建設之中;在經營環節上,轉到既強調防洪又強調“供防排”一體化經營上來,實行綜合治理;在功能配套上,轉到既注重發揮防洪功能又注重發揮城建、環保、文化、旅游等配套功能上來,切實推進城市水環境建設;在工作格局上,從原來只由單一部門搞水環境治理轉到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以城建、水利部門為主,由環保、文化、旅游等部門合力共建上來,實現向大水業的轉變。在投入機制上,實現了以財政投入為主向市場化多元籌資的轉變,運用市場機制,發揮社會優勢,多元籌集水環境治理資金。如環城河綜合整治工程通過社會捐資、銀行融資、開發籌資等多種方式籌資達9億多元,而財政投入僅5000萬元,較好地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且隨著工程竣工,兩岸地塊增值,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了較好統一。
3.2人水和諧的傳統水文化必須加強保護
紹興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新的歷史時期,既要發展,又要整合,但更要保護。在建設城市水景觀方面,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非常重要,既不可能原封不動地予以保留,也不允許脫胎換骨地加以改造,關鍵是重在歷史文脈的保護,即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以內容、特點到表現形式,予以系統保護,重點突出“形”與“神”的保護,在創造人水和諧的優美環境中傳承歷史文化。保護的重點是加強對水城整體風貌和格局的保護,包括水城格局、空間形態和建筑輪廓線等內容。古城紹興范蠡建城時,就有四座水城門,城內河網與平原水網相聯。此后2000多年中,老城區仍有33條河道、229座石橋。后因填河筑路,河道有所減少,但是水城主體格局仍較完整,尚有河道15條(總長17.6公里),橋梁110座,河湖水面仍占城市總面積的7.8%。這是紹興的城市特色,是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文脈,后人必須把它保護好。因此,在整個城市的水景觀建設中,要大力弘揚傳統水文化,推陳出新,做到古城保護與水景觀建設的協調平衡,從而使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高度融合,永葆歷史文化名城的生機和活力。
3.3人水和諧的城市新景觀必須拓展視野
水是紹興城市的興起之源,水興城市興。未來紹興要建設現代水都,必須拓展視野,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江南水鄉城市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的優勢,牢牢抓住水這一發展之本,切實加強城市水景觀建設和水環境治理,讓人水和諧的傳統水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熠熠生輝,F代水都在結構形態上要做到生態景觀與自然風貌有機統一,體現“水城共建,水綠共融”的親水風格,使城市景觀與水鄉特征有機滲透。下一步,紹興將重點建設“四環四網”城市生態景觀河湖體系--“四環”分別指規劃建設中越城、柯橋、袍江和綠心的環河工程,建成組團與組團之間、組團與綠心之間互相銜接的大環河綠帶網絡系統;“四網”指越城、柯橋、袍江和綠心內部縱橫密布的河網,形成一個完整的城市水生態系統。規劃建設三大治水工程——大環河工程:以環城河為骨架將城市空間向外擴展,建成一條長約35公里的大環河,這又將是紹興治水史上的一大壯舉。跨江大橋:建設錢塘江紹興跨江大橋,縮短歷史文化名城紹興與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時空距離,拓寬環杭州灣城市帶的經濟活動空間,直接改善曹娥江下游兩岸的交通區位環境。曹娥江大閘:該工程建成后,曹娥江兩岸、曹娥江地區以下防洪潮能力可以提高到200年一遇,并大大改善杭甬運河曹娥江段的通航條件,為大規模開發海涂創造條件,并為建設經濟強市開辟新的承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