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瀕臨的陸地邊緣地帶。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隨著一條名河而興衰變化。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于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
營造濱水城市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使自然開放空間對于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越來越重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佛山市南海中心區中軸線景觀設計中,設計者創造性地將長達3公里、面積約19公頃的水空間,作為中心區環境空間重要的景觀要素,創造了一個整體連貫而有效的、自然開敞的公共綠地系統,使水面與綠地網絡相互滲透,具有良好的景觀連接度,為城市提供真正有效的“氧氣庫”和舒適、健康的外部休憩空間。這一長達3公里帶狀公園廊道,不僅成為南海中心區的精華所在,而且使高效、緊湊的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為生物多樣性及景觀多樣性的保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人類對景觀的感受并非是每個景觀片斷的簡單疊加,而是景觀在時空多維交叉狀態下的連續展現。濱水空間的線性特征和邊界特征,使其成為形成城市景觀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濱水邊界的連續性和可觀性十分關鍵,令人過目不忘。濱水區景觀設計的目標,一方面要通過內部組織,達到空間的通透性,保證與水域聯系的良好的視覺走廊;另一方面,濱水區為展示城市群體景觀提供了廣闊的水域視野,這也是一般城市標志性、門戶性景觀可能形成的最佳地段。
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依據山·城·海的總體格局,考慮到山與海的結合和背山面海的自然景觀條件,將山景引到海邊,將海景伸入山體,運用大尺度、大手筆的線形構圖和豐富自由的空間處理,形成與海岸平衡的系列觀景場地,充分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力求人工構筑物與起伏的山巒、寬闊的沙灘、一望無際的大海在氣勢上相呼應,形成由山向海漸次過渡的景觀層次,從而達到山、城、海的有機統一,并向人們展示了大梅沙片區向海濱旅游城區發展的美好前景。
現代設計的觀念要求把建筑、環境和社會結合在一起,當作一個有機整體去設計。綜合設計方法是建立在對當地歷史文化、社會和環境形態的分析后,提出模式來進行的。濱水空間環境是一系列有關的多種元素和人的關系的綜合,它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結構,影響和促進人與外界世界及形態要素之間的聯系作用,使處于其中的人們產生認同感,把握并感知自身生存狀況,進而在心理上獲得一種精神歸宿。作為人的行為場所,濱水空間環境并不是設計者的積木游戲。設計者要有意識地組織一個整體秩序,使各部分有序地為人所感知。
南海中軸線景觀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建筑和道路、綠化、水面等環境因素,形成各種空間序列,相互匯合、滲透、轉換、交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以人的景觀感知為中心的體驗空間序列。以千燈湖為中心,將市民廣場、湖畔咖啡屋、掩體商業建筑、水上茶坊、21世紀島灣、花迷宮、歷史觀測臺、霧谷、鳳凰廣場等多種活動空間有機組合起來,創造多樣性的活動空間,培育新的市民文化,為市民提供舒適、方便、安全、充滿“水”和“綠”自然要素城市外部空間和生活舞臺。
濱水空間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觀要素,是人類向往的居住勝境。水的親和與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水的動感、平滑又能令人興奮和平和,水是人與自然之間情結的紐帶,是城市中富于生機的體現。在生態層面上,城市濱水區的自然因素使得人與環境間達到和諧、平衡的發展;在經濟層面上,城市濱水區具有高品質的游憩、旅游的資源潛質;在社會層面上,城市濱水區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為各種社會活動提供了舞臺;在都市形態層面上,城市濱水區對于一個城市整體感知意義重大。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必須考慮到生態效應、美學效應、社會效應和藝術品位等方面的綜合,做到人與大自然、城市與大自然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