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聚在美麗的揚州,一方面是借助揚州這個平臺,召開國際研討會,學習交流國內外有關城市水景觀建設和水環境治理的先進經驗,以解決我國當前快速城鎮化階段面臨的城市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破壞等緊迫性問題;另一方面,這次會議又是一個現場會。近幾年來,揚州市對城市水系、水景觀整治的力度很大,效果非常好。像揚州這樣一個在江蘇來說經濟相對還比較薄弱的城市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績,相信全國其他城市沒有理由不能改善城市的水環境和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今天,我與大家討論的是城市水系的保護與治理問題,共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以前各種錯誤的城市水系改造的總結。錯誤的城市水系改造方式,正是造成目前我國城市特色和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討論城市水系的復合功能,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態和文化靈魂;三是探討如何構建城市和諧水系,系統綜合的城市水系治理觀是什么。
一、錯誤的城市水系改造——城市特色、功能退化的主因之一
良好的城市水系實際上是構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社會和諧型發展的基礎之一,是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主要抓手。如果以錯誤的方式對城市水系進行改造,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走環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將無從談起?偨Y目前我國錯誤的城市水系改造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填埋城市的河、海、湖來造地、修路和蓋房
這幾乎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城鎮化的高潮中,每年都有成千條的城鄉河道被填埋,上萬畝的河灘、湖泊、海涂、濕地正在消失,而且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這些錯誤的做法,有的還正在進行或者正在計劃中,有的甚至浪費了大量的寶貴的國家財政資金和部門的預算,肆無忌憚地向城市的生態之魂開刀,大量地毀滅這些建立未來環境友好型城市的生態資源。要知道,淡水水系中生物種類比海洋要高出59倍之多。但正是這些錯誤的水系改造方式,致使我們許多城市優美的明河變成了暗渠,昔日流連忘返的獨特環境變得十分平庸,原來流動互通的水系變成了支離破碎的污水溝或者污水池。原有河道、湖泊中生物生育繁殖的環境與自然生態群落遭到徹底毀滅,使城市水系失去了自我凈化的能力,F在,全國城市中的90%的河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50%以上的河道存在嚴重的污染,75%的湖泊受到人工的污染,而且其中絕大部分的湖泊已經超越了生態自我修復的臨界點。這些大自然發出的呼喚,給我們的一個警示,就是我們再也不能延續這樣的錯誤了,生態環境再也不能經受如此的折磨了。
2.城市河道、江岸變成了單純的防洪工程
在許多地方,城市河道治理機械地執行××年一遇、一刀切的設計標準,簡單地截彎取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浪費,而且城市內部高大的防洪堤,嚴重地影響了原有的城市排水、交通系統和生態系統。水利部原部長、科學院院士錢正英也認為:過去水利方面主要是搞工程,但對于如何與環境和睦相處,如何真正把水利作為生態環境中間的一個因素從未加以考慮……造成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水利發展的模式屬于粗放型,制約了可持續發展。如防洪堤防從解放初的9萬公里,到20世紀70年代的11萬公里,80年代的16萬公里,目前的25萬公里,造成堤線越來越長,堤身越來越高,相應的洪水位也越來越高,形成惡性循環。①我在杭州任市長時,某水利設計單位按照一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編制杭州城市防洪規劃,規劃中居然提出要用兩米高的堤壩把美麗的西湖圍起來。我就對設計單位的負責人說:“如果實施你們這個設計方案的話,我和你都要下地獄。”但在我國許多城市正是這樣一種單一水系治理的思路,使得昔日非常漂亮的河道成了單純的防洪工程。而采用親水方式對河道堤壩進行治理改造,其河岸景觀就大不相同。為什么我們要做費巨資毀資源的蠢事?為什么不能把人民的錢進行很好的計算?為什么我們不能對生態和我們城市的未來負責?
3.河道、湖泊的硬質駁岸和砌底
這樣一種“二面光”或“三面光”的水工程建造模式,使得原有的自然河堤或土壩變成了鋼筋混凝土或漿砌塊石護岸,河道斷面形式單一生硬,造成了水岸景觀的千篇一律,水生態和歷史文化景觀的嚴重破壞。許多城市內所有河道河岸的處理,全部是一個設計模式,一種風格。各類防滲工程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也比比皆是,連我國北京著名的圓明園也不能幸免。有的城市更是在原有的河道、古渠道中簡單地放下一根水泥涵管填平變成城市的下水道,還美其名日給城市交通留出了空間。這些機械的錯誤的河道治理模式,破壞了原來河道的綜合功能、獨特文化遺產和景觀,破壞了城市水系是供老百姓親水的寶貴公共資產的特性,而且還會因難以清除淤積造成引洪不暢,導致一場暴雨就到處積水的弊端。
4.過度集中式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
過度集中式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導致了巨額的投資費用、營運的高能耗和無法進行中水的就地利用。我國一些城市都采取了污水集中處理的方式,把污水集中起來通過污水干管送到十幾公里以外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然后把處理后的中水再通過管網運送回來,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而且使得城市的污水處理系統非常不經濟。我在這里向大家介紹最近正在進行的一場爭論,這場爭論已經進行了一年多時間,就是深圳的污水處理系統的設計方案之爭。深圳是一座快速發展的城市,從十幾萬人口的小城市發展到7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深圳城市布局共分十多個城市組團,這一組團式的城市總體規劃獲得了國際金獎。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深圳市區應該布局九個污水處理廠,分別進行上游、中游、下游污水的處理,中水就地回用,最后排入深圳河,用來滋養深圳灣的紅樹林。這個方案通過長時間的污水管道埋設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污水的二級處理和中水就地回用,已經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有人卻拋出一個巨大的改天換地的方案叫“大截排方案”,居然要求取消5個污水處理廠,只保留四個污水處理廠,同時,在臨近珠江口下游的地方重建一個20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把市區所有的污水集中起來以后通過幾十公里的地下管道長途跋涉運到這個污水處理廠,處理以后統一向珠江口排放。這樣一個方案,首先是造成了原有大部分污水處理廠作廢,其次是增加了高達300多億元的投資,而且總的運輸管道是30公里長,要么是高壓管道,要么是巨大的挖掘工程。最主要的是這一方案,無法實現中水回用和水的可持續利用。那么不能可持續利用怎么辦呢?深圳市區有七條河道和深圳河相通,它的換水要通過遠距離的東江或西部調水來進行。大家知道,遠距離調水的成本極其高昂,而且東江和西江流域本身也缺水。最后,這個方案被由錢正英院士帶領建設部的專家和其他領域專家們徹底否定了,恢復了原城市規劃所確定的方案。但是這個方案被推遲實施長達一年零兩個月。在城市超高速發展的時期,這造成了多大的生態破壞?如果實施這個“大截排方案”,那將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我們應該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在沒有付諸實施的錯誤方案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避免慘痛的后果。
5.遠距離調水沖污
實施遠距離的調水沖污,首先將使調水區的生態受到影響。根據國際生態組織的統計,如果把一條河流30%的徑流量調走的話,就會對這條河流本身的生態造成難以恢復的影響。我們許多調水工程的實施,往往是不計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而只計了一個經濟成本,這不是環境友好型,也不是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其次是無償調水,打擊了水源地群眾和政府治理水污染的積極性。第三是巨大的工程成本。我們許多調水工程,動不動就是幾百、上千公里,長距離的調水要防止水的滲漏、蒸發造成的損失,要保證沿岸的污水能夠深度處理,從而保證調水水質,這需要消耗多少的管理成本、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同時,簡單的污水搬家只會導致污染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6.濫采地下水改變了城郊濕地的生態功能
對地下水源的濫采,改變了城郊濕地的生態功能,影響了作為城市“水腎”的生態效用。城郊濕地是城市周邊最主要的水的過濾系統、地下水的凈化系統、生態的聚集系統和保障系統。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塊濕地的價值比相同面積的海洋高58倍,因為濕地可以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和食用魚類。②但這些系統由于濕地的功能改變帶來了滅頂之災,造成了水生態和物種的衰退。許多濕地衰退以后,使得成百上千種的物種消失。我國因為濕地系統和其他生態的破壞,導致每年有兩干多個物種瀕臨絕種,遷徙鳥類不斷減少甚至滅絕。無節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僅使昔日的濕地迅速變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積的地層沉陷。目前,全國已經出現區域性漏斗56個,地層沉陷的城市多達50多個。地處江南水鄉的嘉興市,地面沉降量超過了800毫米,每年還下沉30毫米。北京市累計的最大沉降量也超過了800毫米,造成了地下水管道斷裂,建筑基礎傾斜。對有限的地下水源,我們本應只利用其“利息”——補給量的一部分,但現在我們已經在大量地使用它的“本錢”?梢灶A見,這種狀況不改變,城市區域的水生態將會被人類徹底破壞。
二、城市水系的復合功能——活的城市生態和文化靈魂
1.泄洪排澇作用
城市“現代化”的負面影響之一,就是使得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積不斷增加,嚴重地削弱了地表蓄洪、植物攔截和土壤下滲的功能。對洪水的截流作用的消失,造成的后果就是地下水補給日益不足,地表徑流量逐年提高。而且由于城市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為降水提供了大量的凝結核,所以一般而論,城市化地區的降雨量要比農村高5%~15%,雷暴雨天氣多10%~15%。城市水系的應更多地擔當起蓄積雨洪、分流下滲、調節行洪、增補地下水資源、提高水蒸發量、緩解熱島效應等方面的功能。但是由于水系的破壞,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地衰退了。這些功能決不是目前城市中廣泛采用的管道排水或防洪工程能取代的。
2.城市水系是歷史文化的沉淀
城市,大都是因為水而興起,因水而繁榮、發展。絕大多數的歷史城市,都是先有河,后有城,許多的城市歷史是沉淀在河道、湖泊、海濱和濕地上。如北京,它的起源就是蓮花池,北京城區所有的河流,都可以找到其歷史文化古跡與典故;杭州城里的浣紗河,傳說是西施浣紗的地方。但是這條美麗的河道,20年前已經被改造成了街道。許多城市因水而建,也因水而具有“靈氣”。即使北方最缺水的城市如北京、天津,我們也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街道,原來都是河道改成的,如建設部門前的三里河路,也就說明以前此處是河道。一些原本沒有水面的城市,為了創造生態景觀而人工修造出一系列的水面。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格里芬湖。格里芬是一位美國的規劃師,他設計的堪培拉規劃方案在多個投標方案中勝出,按他的規劃修建的堪培拉是非常秀美的,尤其是中間的人工湖,雖為人工開挖,但卻利用了山谷地形,蜿蜒曲折,調節了城市內部的氣候,造就了堪培拉壯麗的景觀。所以,堪培拉市民就把這位設計師的名字作為這個城市湖泊的名字。
3.城市的水上交通線和防護地帶
自古以來,內河船運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安全性和可觀賞性,始終得到商家的重視。英國許多地方近幾年還紛紛疏通古代運河以供城市間輸送游客和農產品所需。城市水系又是城市各組團之間的天然隔離帶。在古代,所謂的護城河就具有保護城市、阻隔敵人的功效。而在現代,這些天然的河流是城市最壯觀的公共空間,在人口日益稠密的現代城市中,城市水系與綠帶公園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城市最漂亮的、最令人留連忘返的、最具有生態和文化功能的城市亮點。
4.廉價消解凈化城市污染物的場所
城市的水系是廉價的、有效的、長期起作用的消解凈化城市污染物的場所,是城市污水降解凈化天然的場所。如果按照生態的方式而不僅僅是按水利的要求、當地的要求來修建城市水系,使水面與岸邊的生態系統相連接,就可以將水系改造為“城市之腎”,大大增強對污水的自然降解能力。城市的許多水生植物、微生物吸收COD、磷化合物的能力強,而投資成本又很低,如果換算成每噸污水處理費用,通常僅為傳統二級污水處理廠的l/5~1/2,運行成本只有1/10~l/5。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是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城市發展模式,我們可通過這些數據找到答案。將這種人工濕地式的城市水系與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回用再處理系統相連接,就可以將四類水凈化處理后達到飲用水源取水標準,使城市水源重復地循環地利用。這是根本解決城市缺水的百年大計。
5.城市生態的重要組成、生物多樣性的集中表達
生態學家卡琳·克里斯坦森在《綠色生活——2l世紀生活手冊》一書中指出,“鄉土感情可由本地多種多樣特有的生物來增強”,忠告“不可破壞現存的生態系統和荒野”,“在花園和鄰近地區提供野生動物活動場所”,“建造一個池塘”并種植本地特有的野花、灌木和樹,因草林多、昆蟲長、鳥類聚、小獸生,而構成完整的小水系生物群落。這種生物群落在城市里面尤為寶貴。我在杭州當市長的時候,記得當時的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曾給我們提出西湖整治成功與否的一個簡單的生態標準,他說:“如果野天鵝、野鴨子能在西湖里生出蛋而且孵出小天鵝、小野鴨的時候,我可以據此判斷西湖的整治是成功的。”我們許多城市的水系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而且有許多城市水系改造更是偏離了這個標準。城市水系作為均質人工城市中的異質斑塊,一旦與城市綠地系統相互連接,使野生動物可以通過廊道在斑塊間進行遷徙,就可以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整體抗風險的能力。按這樣的思路發展的城市,不僅是人工的,而且是生態的、環境友好的,是資源節約型的。
6.休閑旅游功能
城市水系是城市最美好的公共空間,是人工建筑之中反映自然景觀、田園風貌的主要場所。我們在揚州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中對水景觀的處理,講究師法自然,雖為人工,宛如天成。城市水系有多種美學功能:生態美、特色美、意境美、動態美、人文美、整體美。城市的特色離不開城市的水系,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紋,建筑可以千篇一律,但是水系沒有一個城市是一樣。城市的意境美對人的心態進行調節。水系是動態美,因為城市的水是流動的,它的柔性、運動性、消化污染的作用、水生物的生成和養育性。城市水系的人文美,因為它是文化的載體,甚至有的河道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之前,歷代的名人雅士都在水邊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城市水系當然還有和諧美,因為它是一個整體復合的系統。從一個城市水系可以看到一個城市領導人的抱負,就像我國古代劇作家號稱東方的莎士比亞李漁所說的那樣:山水者,情懷也;情懷者,心中之山水也。就是說,要在城市里面造就人工環境和保護自然景觀,采用什么樣的水環境治理思路是由領導者的美學修養和情操來決定的。什么樣情懷的領導人就會造就什么樣的城市山水景觀。如果胸中只有“一根”單純的調水排洪的“竹子”,那么城市的水景觀肯定是十分單調枯燥,對歷史文化遺存的水生態的“建設性”破壞就難以避免了;如果是將前面講的七種美都凝聚在治理方案之中,造就出的城市就是一個非常美麗的,能夠迎合市民和各種游客所需要的休憩場所。有了這種美學境界,心中就有山水的方案,就有科學的發展觀。大家都去過云南的麗江古城,城內最誘人的就是三條彎彎曲曲潺潺流動的溪水,這就是撥動心弦的城市水系之美。
7.城市的應急救助系統
如城市發生火災,城市水系的儲存用水就可以用于滅火救災。城市水系又是很好的備用水源。如果出現自來水供應安全事故(污染、恐怖活動、被投毒等),就可以用地表水作為水源。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活生產用水的備用系統、防災系統和城市安全的保障系統。
三、構建城市和諧水系———系統綜合的城市水系治理觀
1.系統規劃、綜合治理
城市水系的治理,要執行整體與生態最優原則。就是要綜合考慮水生態、水景觀、給水、排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排澇和文化遺產、旅游等各種功能的有機結合,還要與城市的園林綠化緊密結合。城市水系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生態系統,只有按照這樣的生態觀、復合觀去設計城市的水系,才能做到心中有山水,才會避免出現像深圳那樣耗時一年多、耗資巨大的、愚蠢的大截排污水的方案。同時,治理城市水系,我們還要遵循資源最節約原則。水資源是影響城市發展的最稀缺資源之一,必須將污水資源化、再生利用和節水、節能、節材緊密結合。要組織多學科專家學者協同跟蹤研究,對一個城市的水系的設計要上溯及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的淵源,下放眼未來,來構建城市的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法制保障、重在保護
城市和城郊原生水生態的脆弱性和難以修復性,警示我們水系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假如要恢復,也需花巨額的成本。我們必須依據《城市規劃法》、《水法》和《環境污染防治法》等諸多法律來規范治理。保護了城市水系和其他自然水斑痕,就等于保護城市的特色景觀和城市的生態以及城市的未來和繁榮;必須依據《城市規劃法》所推出的城市“藍線”與“綠線”管治的綜合作用來系統考慮城市水系的管理。當前尤其要防止單純考慮城市防洪功能的破壞性建設行為,這方面我們可以向世界名城巴黎學習。流經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水量充沛,也有洪水成災之患,但巴黎河堤不是按×××年或千年一遇的標準筑堤,而是整治河道,僅建低堤。經過水文統計的科學分析,了解到巴黎百年一遇的洪水僅可能淹沒巴黎近郊一小片農業地區,于是采取向監測系統大量投入,獲取準確測量數據,大洪水來時向居民通知的辦法,讓居民疏散。如果真的淹沒,由政府賠償損失。這種辦法不但大大減少筑堤的投入,而且使百姓滿意,還符合生態防洪的原則,一舉三得,值得我們借鑒。③這也是巴黎之源的塞納河保持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3.協同管理、科學考核
城市水系的多功能性,注定要求強化部門管理的協同性。城市水系涉及市政(給排水、污水和節水)、水源保護、園林、水利、環保、交通、航運、旅游、農業水產……等方面。我們不可能把這么多功能都納入到一個部門來管理,而失去相互制約,而且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決策錯誤或者單一機械的治理方案。我們必須系統地全面地來整合這些功能,統一進行規劃,統一落實責任。要從多功能、復合性來制訂規劃治理方案,分部門實施與管理。我們講究水資源的統一管理,但必須著眼于整個水系的多種功能協調管理。要設立科學評價體系,合理評估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性,減少和預防沖突,形成整體優化效果。
4.突出重點、撥亂反正
我們要勇于、敢于糾正以往的錯誤工程。通過整合或分別采用整體重構、園林護堤、水體凈化和生態修復等多種技術,包括恢復文化資源遺產等方面,來恢復城市水系的復合功能。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好的經驗,如紹興、桂林、杭州、貴陽、成都的河道治理經驗,都非常好。但是,我們要看到每個城市的成功經驗都有不足之處,我們應該有勇氣來承認我們所犯的錯誤。韓國漢城對清溪川的治理經驗教訓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清溪川是流經漢城的一條河流,1950年這條河道被覆蓋,現在這條河道被改造成了雙層高架路,成為市區主要的街道,車輛川流不息,F在,漢城市政府決定重新復原清溪川,其主要構思是,河川具有水的搬運、治水、環境美化三大功能,因為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使得河道受到污染、干涸、荒廢,現在要通過治理、改善河道環境,重新恢復生態棲息空間,復原為城市及河川的自然原貌。
5.要市民參與、公眾受益
尊重自然、尊重當地歷史文化和尊重普通百姓的長遠利益是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三大主要原則。要做到這“三尊重”,就要動員市民成為保護和監督城市水系管理的主體。任何有關城市水系的修復、重建方案,都要進行公開討論,尊重民意,提高維護城市水系的自覺性。
總之,應統籌考慮城市水系的整體性、歷史性、協調性、安全性和綜合性,來保障城市水系安全,改善城市生態,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