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世界水日 >> 

《二十一世紀議程》 第二部分. 保存和管理資源以促進發展(二)

時間:2007-03-21 來源: 作者:

18章:保護淡水資源的質量和供應:對水資源的開發、管理和利用采用綜合性辦法(二)

18.24. 基于《馬德普拉塔行動計劃》,這一方案領域已延續到90年代及以后,其總體目標是確保對水資源質和量的評價和預測,以便估算現有水資源的總量及其今后的供應潛力,確定其目前的質量狀況,預測供需之間可能出現的矛盾,以及為合理利用水資源提供一個科學的數據庫。

18.25. 為此已確定五項具體目標如下:

(a) 向所有國家提供水資源評價技術,這種技術適合它們的需要而不論其發展水平如何,包括氣候變化對淡水的影響的評價方法;

(b) 使所有國家按其財力為水資源評價撥出與經濟和社會對水資源數據的需要相一致的資金;

(c) 確保評價資料在制定水管理政策時得到充分利用;

(d) 使所有國家都作出必要的體制安排,以確保以一體方式有效地收集、處理、存儲、檢索和傳播給用戶關于集水處和地下蓄水層可利用水資源質和量方面的資料;

(e) 使水資源評價機構招聘足夠的和留足勝任能干的工作人員,為他們提供成功地完成其任務所需的培訓和進修。

18.26. 所有國家可按照其能力和現有資源,并通過雙邊或多邊合作,包括斟酌情況同聯合國和其他有關組織合作設定下列指標:

(a) 2000,所有國家都已詳盡地研究了設立水資源評價服務機構的可行性;

(b) 作為一個長期指標,利用一個高密度水文測定網提供全面運行的服務。

18.27. 所有國家可按照其能力和現有資源,通過雙邊或多邊合作,包括斟酌情況通過聯合國和其他有關組織進行下列活動:

(a) 體制構架:

建立適當的政策構架和國家優先次序;

建立和加強各國的體制能力,包括立法和調控安排,因這些安排是確保充分評價它們的水資源和提供水旱預報服務所需要的;

主管水文數據收集、存儲和分析的各機構間在國家一級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合作;

合作評價跨國界水資源,但要由每一有關沿岸國事先達成協議;

(b) 數據系統:

審查現有的數據收集網絡并評價它們是否足夠,其中包括那些為水旱災預報提供實時數據的網絡;

改進網絡以達到為提供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和水量的數據而制定的公認的準則;

應用標準和其他手段以確保數據的兼容性;

改進存儲、處理和分析水文數據所用的設施和程序并向潛在用戶提供這種數據和從中得出的預報;

建立有關在國家一級所有各類水文數據供應的數據庫;

開展“數據挽救”業務,例如建立國家水資源檔案;

實行經嚴格試驗的處理水文數據的合適方法;

從點水文數據得出與地區有關的估算值;

消化遙感數據并視情況使用地理資料系統;

(c) 數據傳播:

確定水資料數據用于各種規劃目的的需要;

以各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管理所要求的格式分析和提出關于水資源的數據和資料,用于環境保護戰略和與水有關的具體項目的設計和運行;

向一般公眾和民防單位提出水旱預報和警報。

(d) 研究與發展:

建立或加強國家、區域、次區域和國際各級的研究與發展方案,以支持水資源評價活動;

監測研究與發展活動以確保這些活動充分利用當地專門知識和其他當地資源,并確保它們適合有關國家或若干國家的需要。

實施手段

(a) 籌資和費用評價

18.28. 環發會議秘書處估計,實施這個方案的各項活動的每年(1993-2000)平均費用總額約為3.55億美元,其中約1.45億美元是來自國際社會以贈款或減讓條件方式提供的資金。這些都只是指示性和估計性數額,尚未經過各國政府審查。實際費用和融資條件,包括任何非減讓性條件,除其他外,都將取決于各國政府為實施各項活動而決定采取的具體戰略和方案。

(b) 科技手段

18.29. 重要的研究需要包括: (a)開發支持分析氣候變化影響和宏觀水資源評價的全球水文模型;(b)彌合陸地水文學和生態學在不同比例上的差距,其中包括因植被喪失和土地退化及其恢復而產生的與水肖關的緊要過程;(c)研究水質起源的關鍵過程,填補水文流量與生物地理化學過程之間的差距。研究模型應建立在水文平衡研究之上,并且還應包括消耗用水。這個方法適當時亦應適用于匯水區。

18.30. 水資源評價工作要求加強現有的技術轉讓、修改利用和傳播系統,及開發用于實地條件下的新技術,以及發展本土能力。在開始進行上述活動前,必須對政府服務機構、私營部門、教育機構、咨詢人員、地方用水組織和其他單位擁有的水資源信息編纂目錄。

(c) 人力資源開發

18.31. 水資源評價要求建立和保留一批足以開展上述活動的訓練有素和有積極性的工作人員。必須在地方、國家、次區域或區域一級設立或加強確保充分提供這些受過訓練的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方案,以確保充分提供這些受過訓練的人員。此外,應當鼓勵為專業和技術人員提供有吸引力的就業條件和職業道路。應定期監測人力資源需要,包括所有層次的就業情況。應制定計劃、通過教育和培訓機會以及國際課程和會議方案來滿足這類需要。

18.32. 由于訓練有素的人員對水資源評價和水文預測特別重要,因此這方面的人事問題應受到特別重視。目的是吸引和留住水資源評價工作的人員。他們的數量和教育水平應足以保證有效地實施這些計劃活動。在國家和國際兩級都要進行教育工作,但提供適當的雇用條件是國家的責任。

18.33. 建議采取的行動包括:

(a) 按照各國的具體要求,確定教育和訓練需求;

(b) 在環境與發展的范圍內設立并加強與水有關的教育和訓練方案,培訓各類人員從事水資源評價活動,并視情況采用先進的教育方法,要培訓男女學員;

(c) 為國家和地方水利部門人員擬定健全的招聘、人事和工資政策。

(d) 能力建設

18.34. 在運行的國家水文測定網的基礎上進行水資源評價要求所有各級都有一個有利的環境。下列國家支助行動對于提高國家能力是必要的:

(a) 審查水資源評價的立法和調控基礎;

(b) 促進水事各部門機構之間,特別是資料生產者與用戶之間的密切合作;

(c) 實施根據對水資源條件和趨勢的現實評價而制訂的水管理政策;

(d) 加強用水團體包括婦女、青年、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管理能力,從而提高地方一級的用水效率。

C. 水資源、水質和水生生態系統的保護

行動依據

18.35. 淡水是單一的資源。全球淡水的長期開發要求對資源進行整體管理,并要認識與淡水和淡水水質有關的各種因素的相互關聯性。現在世界上沒有幾個地區仍能逃脫淡水潛在供應來源喪失、水質下降和地表水與地下水源污染等問題 。產生影響河流和湖泊水質的主要問題有下列原因、其重要性因不同情況而異:生活污水處理不當對工業廢水排放控制不嚴、匯水區域喪失和遭破壞、工廠選點考慮不周、濫伐森林、不加控制的輪作和農作習慣不良。這就造成營養物質和殺蟲劑的滲失。水生生態系統被打亂,淡水生物資源遭威脅。在某些情況下,諸如水壩、河流改道、水利設施和灌溉計劃等農業水資源開發項目也影響水生生態系統。侵蝕、沉積。濫伐森林和沙漠化已造成土地進一步退化,而在某些情況下建造水庫則導致對生態系統有不利影響。其中許多問題產生于一種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發展模式和公眾對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保護缺乏認識和教育。生態和人類健康所受的影響是可測定的后果,盡管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監測手段十分缺乏,甚至不存在。人們對發展、管理、使用和處理水資源和水生態系統的認識廣泛不足。視情況采取預防辦法對避免日后采取昂貴的恢復、處理和開發新用水供應的措施是具有關鍵重要性的。

18.36. 由于淡水系統的復雜的相互關聯性質,淡水管理必須是全局整體的,(要采取匯水區管理法),而且要平衡考慮人民和環境的需要!恶R德普拉塔行動計劃》已認識到,水資源開發項目與其所造成的物理、化學、生物、健康及社會-經濟的重大影響之間有著內在聯系。已確定的環境保健總體目標是:評價各用水戶對環境的影響,支持防治水傳疾病的措施,以及保護生態系統”。1

18.37. 由于蓄水層相對來說不易接觸,對蓄水系統又缺乏可靠的資料,因此長期低估了不飽和區和蓄水層受污染的范圍和嚴重性。故此保護地下水是水資源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8.38. 必須同時爭取實現三個目標,將水質的各個因素納入水資源管理。

(a) 根據流域盆地保護包括生物資源在內的水生生態系統,并有效地使其免受任何形式退化的管理原則,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b) 公共衛生保護:這項任務不僅要求提供安全飲用水,而且也要求控制水生環境中的傳病媒介;

(c) 人力資源開發:這是能力建設的關鍵和實施水質管理的先決條件。

18.39. 所有國家可按照其能力和現有資源,通過雙邊或多邊合作,包括斟酌情況通過聯合國及其他有關組織定立下列指標:

(a) 確定可以持續開發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以及其他可供開發的依賴于水的主要資源,同時,著手進行保護、養護和可持續地合理利用這些資源的計劃。

(b) 查明了所有潛在的供水來源并且擬定出保護、養護和合理使用這種來源的大綱;

(c) 根據適當的在源頭減少污染的戰略組合、環境影響評價以及針對主要點源排放與具有高度危險的非點源的強制實施標準,開展與其社會-經濟發展相稱的、有效的水污染預防和控制方案;

(d) 盡量適當參加國際水質監測和管理方案,例如全球環境/水質監測方案(GEMS/WATER),環境規劃署的內陸水域無害環境管理,糧農組織的區域內陸漁業機構,以及關于具有國際重要性的濕地,特別是水禽生境的公約(拉姆薩爾公約)

(e) 與水有關的疾病流行應大大減少,2000,先消滅麥地那龍線蟲(幾內亞線蟲)病和盤尾絲蟲病(河盲癥);

(f) 根據能力和需要,制訂出全部水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生物、衛生、物理和化學質量標準,以不斷改善水質;

(g) 采取對環境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綜合辦法,包括保護水生態系統和淡水生物資源;

(h) 制定淡水和有關沿岸生態系統的無害環境管理戰略,包括研究漁業、水產養殖、動物放牧、農業活動和生物多樣性。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