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水質下降或現有水量無法不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水用戶之間的競爭有所加劇。而這種不穩定局面在跨越政治疆界的流域表現尤為突出。但經驗表明,在許多情況下,共享水源的需要不但沒有引起公開沖突,反而能夠促進意想不到的合作。
進行合作的條件事實上已經成熟。世界上有263個流域跨越兩個或更多國家的政治疆界。這些流域占地球陸地面積近50%,居民約占世界人口40%,其淡水量估計為全球的60%。
共有145個國家的部分領土在國際流域內,有21個國家全境都在國際流域內。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發展管理不善,導致淡水供水量大為減少,水質退化,這種狀況已引起許多國家主要水用戶農民、工業和城市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嚴重緊張。因此,跨國界水資源便具有更加復雜和重要的戰略意義。
個別國家有明顯的動機,企圖在水資源脫離其政治控制范圍之前,占有并利用水資源。現在沒有直接的鼓勵措施,來維護或保護對國界以外用戶的供水。此外人們認為,對水道的所有權和控制,對國家的利益至關重要,其部分原因是,在許多地方,一條河流或一個湖泊是表明一個民族同一性的關鍵。
除污染問題之外,下游國家關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用于供水、灌溉、水力發電或控制洪水的大壩或分水渠,可能會減少流入下游國家和抵達大海的水量,從而影響沿途的生態系統。為滿足所有需求而在管理方面所作的努力,已經致使恒河和科羅拉多河等一些大河的河水,在一年中的某些時間不再流入大海。至于科羅拉多河,它的水量幾乎全被占有和利用,使土地遭受嚴重的環境后果,并切斷了流入海洋的養分,造成魚類數量銳減。
學習共享
盡管問題復雜,但記錄表明,水亊爭端事件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過去50年以來,訴諸暴力的嚴重爭端只有37起,相比之下,現已簽署的條約已達150項。各國都很重視這些協定,因為它們使涉及水問題的國際關系變得更加穩定并更具有可預測性。事實上,國際水亊條約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當時,兩個蘇美爾城市拉加什和烏瑪周密制定了一項結束有關底格里斯河的水亊爭端的協定,這一協定常被稱作有史以來的第一項條約。自那時起已簽署了大量水事條約。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出,自公元805年以來,簽訂的與國際水資源有關的水事條約超過了3600項。其中大部分涉及航運和邊界劃分問題。上一世紀中談判和訂立條約的重點,已經從航運轉向水資源的利用、發展、保護和養護。
甚至在勢不兩立的的仇敵之間也已經開始就水共享問題商討法律協定,即使在其他問題上持續沖突的情況下也是如此。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在聯合國支持下,自1957年以來一直得以在湄公河委員會(前稱湄公委員會)的框架內開展合作,即使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也開展了技術交流。自1955年以來,以色列和約旦在美國參與下,就約旦河共享問題定期舉行會談,即使在最近之前它們在法律意義上一直處于戰爭狀態期間也是如此。在世界銀行支持下成立的印度河委員會,在經歷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兩次戰爭后依然存在。尼羅河流域是1.6億人口的生息之地,有10個國家共享這一流域。1999年2月商定了關于尼羅河流域的框架,以此促進公平利用共同的水資源并從中獲利,從而與該地區的貧困作斗爭,并刺激經濟發展。這項在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支持下發起的倡議,是在一項永久性框架出臺之前的過渡安排。九個尼羅河流域國家已商定了一項建立類似伙伴關系的框架。
這些實例反映了國際水資源合作的兩個重要要素:需要一個機構來切實制定一種長期的參與進程;以及有資金雄厚的得到所有各方信任的第三方的支持。討論過程往往需要時間——印度河協定花費了10年時間;剛果河協定用了30年時間;約旦河協定則花費了40年時間,這是因為需要建立信任,還需要所涉各國對這一進程擁有當家作主的觀念。由于這種進程常常是漫長的,因此財政支持至關重要。盡管這個問題很重要,但捐助方的捐款僅占對共享水流域管理的總援助的一小部分。
還需做出更多的努力
已經簽署的3600多項協定和條約,其本身就是一項成就,但是對它們作進一步的審視,可以發現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之處,F在需要的是切合實際的監測條款、執行機制和具體的處理水流量變化和需求變化的水分配條款。
1997
年聯合國《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是一項專門以共享水資源為中心內容的國際文書。它制定了兩項關鍵原則,以指導各國共享水道的行為:“公平合理的使用”和對鄰國“不造成重大損害的義務”。然而,必須由各國自己來明確闡明這些術語在其流域中的含義,F在只有12個國家批準了這項《公約》,而《公約》需要得到35個國家的批準方可生效。
一些專家一致認為,國際性水道協定必須更加具體,必須提出執行已制定條約的措施,并納入一旦發生爭端時解決沖突的完整機制。要更好地合作,還需要確定明確而靈活的水分配辦法和水質標準,同時考慮到水文情態、流域動態變化和社會價值。最后,國際水道發展也許需要某些補償機制,例如為水權轉讓付費。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