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企業將“安全供水、水質第一”作為指導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供水水質是企業優質服務的主要指標,它關系到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與水相關產品的質量和對外開放的環境,同時是衡量這個城市品位高低和一個供水企業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供水水質是供水企業和全體職工追求的崇高目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筆者從事水質管理和供水技術工作三十余年,接觸各類水廠也較多。本文就如何搞好水質管理與水質控制要點談點膚淺體會,并盼同仁探討,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水源管理:
原水是供水企業產品的原料,水源水質的優劣是直接關系到供水水質的好壞。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護區,并由各級人民政府制定頒發了相關的水源衛生防護的法律法規。但搞好水資源保護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并非能靠一個地方的幾個文件就能萬事大吉,要靠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全社會去努力維護和保障法律、法規的實施。綜觀十多年來的水源水質惡化,全國大多數城市被“資源型缺水”或“水質型缺水”、或兩者同時存在所困擾,成為供水企業的一大“難點”。一旦水源被污染到無法生產經營時,只能由政府指令。
供水企業出于無奈,迫不得己化大力氣(耗費巨大物力、財力、人力和日常管理精力)采取“水源逃避”政策。如果走此下策“一勞永逸”倒也情有可原,還算幸運?墒,事與愿違,事實證明,許多地方和供水企業,并沒有就此高枕無憂,水源的二度污染、管理困難。成本劇增和虧本經營等不良后果接踵而來,最終受害倒霉的仍是供水企業。在全國、本省和湖州市發生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
所以,供水企業要面對現實,首當其沖,主動積極地站在保護水源、吶喊在第一線,使當地政府和全社會支持關心這一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就供水企業內部而言要做好下面幾項管理工作。
l、使分級劃分水源保護區的有關規定能得以實施,一旦發現違規違禁的向政府(人大和有關部門)報告及時處理。
2、對保護區內和附近的污染源動態做到心中有數,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一旦發生突發性污染事故做好預案,收集水樣和水質數據、圖片或圖像依據等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在供水調度(多點取水)和凈化處理上采取應急措施,得以妥善處理。
3、掌握水源變化規律與污染的因果關系,如有的污染和季節、水文條件和大氣變化有關,做到有備無患。如有些工廠趁大雨天夜間偷排污,季節性的農副產品加工和水產養殖、水庫藻類暴發等等。
4、采取多種措施和各種手段,減少污染源,防止新污染源產生,完善凈化設施和提高凈化技術,使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確保供水水質。
二、凈化管理:
凈化工藝的目的是以最經濟合理的方法把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和出廠水中所允許的污染物之間的差額去除。因此,因地制宜改進完善凈化設施,確定凈化工藝是“硬件”提供確保出廠水質的前提。但管理和操作人員的素質和責任心,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和安全制度是供水行業比其它行業顯得更迫切和難能可貴,因為自來水有其特殊性,其生產經營用戶使用的連續性,銷售環節不可分割性,即“產——供——銷”的無法間斷,使得為確保每道工序水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軟件”的質量上顯得更為重要。當“硬件”合格、“軟件”稱心的基礎上,原水作為供水的原料,又不同于其它產品的原料,水源水質隨時受多種因素(主要是氣候、季節、水文、污染、環境等)的影響而變化。經常性生產運行的重點要確保各個工序中濁度、細菌和余氯達到目標要求。所以,投藥是否科學、合理、正確是凈化工藝中的關鍵,要注意以下幾點:
1、混凝劑的投加:
混凝劑(包括助凝劑)要選擇好,根據我省大部地區和湖州地區的情況,不同水源不同季節的混凝效果有差異。根據目前常用的是硫酸鋁、聚合鋁和復合鋁(凈水靈),一般是夏季和濁度偏低時用硫酸鋁好:冬季和濁度偏高時用后者好;低濁及藻類暴發時用硫酸鋁(或凈水靈)和添加黃泥水較好;水力循環澄清池效果更佳;堿度不足PH值較低的水源及暴雨洪水期用聚合鋁或輔加助凝劑預堿化;有機物偏高和藻類發生,色度大時采用預氯化、臭氧或高錳酸鉀助凝,或采用活化硅酸、聚丙烯酰胺助凝均可一試;通過對比試驗,積累經驗,并應合理、均勻、計量投加,當水源突變時能及時相應調節。
2、消毒劑的投加:
在我國,目前絕大多數水廠仍采用氯或氯制劑消毒。近幾年,日供水能力小于5000噸的小型水廠,用二氧化氮消毒代替漂白粉已成為發展趨勢。在湖州地區1999年開始搞試點至今已有近10家水廠使用,它有消毒效果好、安全、經濟、操作方便和不污染環境等優點。而用氯消毒易產生氯消毒副產物危害水質,在原水有機物污染較重的地區,幾萬噸級的水廠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已經起步,已顯示出總體技術性能比液氯優良,這一點已被國內外同行所公認。去年,在江蘇海門水司召開了全國二氧化氯技術研討會,但推廣和發展當前還有局限性。
用氯消毒,在保證消毒效果的前提下,盡量將加氯點(最后的投注點)后移并減少總投加量,使腐殖酸等母體和氯產生的氯仿等有機物含量降低是可行的,據不同地區許多水廠實踐證明,根據水源水質和季節變化,特別是水中含氨氮量偏高時,采取何種方式,多點投加并選擇合理投加點和量,最終控制好出廠水——管網末梢水的余氯形式和余氯量的多寡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上海、杭州等地的某些水廠采用氯胺法消毒,效果好、有許多優點。各個水廠可作專題去探討研究。
綜上所述,只要正常的水源,設施完善,投藥正確合理,操作得當,凈化后的出廠水水質達標是沒有問題。但一旦當水源惡化,常規處理難于勝任時,而改善水源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深度處理建設的資金和隨之所需要提高的水價,一時難于解決,而水源有機物污染日益嚴重。為此,必須探求在現有常規凈化工藝基礎上,如何通過加強管理和必要的技術改造,以盡可能減少有機物的危害,提高供水水質。
三、管網管理:
許多水廠著重于出廠水質,忽視管網管理而導致影響供水水質。
要把合格的自來水通過管道安全送至用戶,需要在管網管理防止水質二次污染上下功夫,隨著供水區域的擴大,服務功能的提高,管網改造、安裝、搶修的發生頻率增加,預防用戶自備水源、高位水箱、新管安裝和管道修理的二次污染顯得更為重要。同時,強調管網定期沖洗以及合理選用新管,材質和防腐要求也是重要的一環。
近年來,某些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區域性供水成了趨勢。伴隨而來的管網末梢水質問題也時有發生,主要一是因距離遠余氯難于保證,細菌指標易超標;二是用水量少(尤其深夜幾乎不用),“黃水”和“堿水”(新裝水泥管處理不當)現象不可避免,應引起注意。
四、化驗管理:
水質化驗是履行水質把關的職責,以前通常把化驗員比喻為水質“哨兵”,光是起監視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在大、中型供水企業有正規的“三級檢驗”,制度健全、設備齊全,分工明確,各司其責。筆者認為,這些企業的廠部化驗室,特別是中小型水廠的化驗員,應起到制水廠在水質管理甚至凈化技術上的參謀和偵察兵的作用,利用檢測手段和實驗試驗數據,指導生產服務車間(班組)的特殊功能。全面質量管理才能確保各個工序、環節,保證產品最終質量,質量不是檢驗出來的,尤其作為自來水這個特殊產品,是在生產過程中實施的,確保各個工序中的水質內控指標是極為重要的,及時發現凈化設施的缺陷,指令調節藥量投加量。分析判斷果斷處理,預防水質超標發生。
總而言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外開放的深入與世界經濟技術的接軌需要,而水資源的現狀又不容樂觀,雖然近幾年國家加大的環保工作的管理力度和資金投入,但供水企業面臨的“難點”加“熱點”問題太多,疲于奔命,機遇和挑戰并存,新的更高的水質要求為應用新技術提供了動力,技術進步為應用新技術提供了基礎,精密和自動化的儀器和測試手段的應用為新技術提供了可能。但萬變不離其宗,管理——人的素質——責任心仍是現代企業成功地生產經營,特別是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的要求而不可脫離和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