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植物的覆蓋度、污水濃度
菹草對水體和底泥中的N、P、Pb、Zn、Cu、As等有較強的吸收、富集作用。吸收能力的大小與其生物量和群體的覆蓋度有關,當菹草的保持覆蓋度為50%時,生物量最大,凈化效率也達到最大。陳國強等研究了不同磷濃度對睡蓮和菱葉片生理活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磷營養鹽水平的提高,葉內無機磷的含量也逐漸增加,而葉綠素則隨磷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綜合考慮磷對兩種植物各指標的影響,認為菱的最適宜的濃度為0.1mmol/L,睡蓮為0.5mmol/L,超過或低于該濃度,都會對其生理活性產生不利影響。該研究結果間接反映了不同植物對磷的吸收作用,為去磷植物的選擇提供了參考。
3.環境因子
影響水生植物去除率的因素有光照、水溫、溶解氧、pH、營養鹽和風浪等因素有關,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對這些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所有水生植物都有其適合生長的季節和適宜的溫度,水體的透明度則成為沉水植物的限定因子。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水體的一定深度存在光補償點和補償深度,只有在光補償(點)深度以上,沉水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才能生長。
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已在很多水體恢復試驗中得到驗證,但水生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國內外目前還存在一些的爭議。絕大多數的室內和現場試驗都表明,水生植物的作用是高效的或有效的。水生植物能否發揮其最大的凈化及應用潛力,關鍵在于植物種類的選擇和植物群落的搭配,特別是通過試驗選擇耐污性強、凈化效果好、適宜其生存環境的物種是一項優先考慮的工作。多個物種的合理搭配無疑會增強系統的對水體的凈化效果,而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進行植物篩選和系統觀測研究,則是選擇理想物種,發揮植物最大潛能的有效途徑。利用水生植物對污水的凈化作用對污染水體的修復過程,很少有廢物和排放物產生,無疑為我國日益惡化的水環境修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途徑,具有廣闊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