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讀
自20世紀60年代起,國內外的學者們就相繼采用植物進行污水治理的研究。1974年西德建成了第一個用于廢水處理的人工濕地,我國也于20世紀80年代實施了以鳳眼蓮凈化塘為主的污水處理與利用生態工程,達到治污與增產雙重效益。近年來沿海地區利用紅樹林濕地處理廢水也收效顯著。可見,不論是人工濕地、凈化塘,還是其他系統,利用水生植物凈化污水都具有廣泛的應用發展前景。
常見植物
燈芯草
美人蕉
田邊菊
紅辣蓼
鳳眼蓮
香蒲
研究進展
成功案例
天津市的“城市水環境改善與水源保護示范工程”,該示范工程占地面積約32000平方米,以人工濕地技術為核心,結合人工浮床、爆汽增氧、人工投菌等5項生物治污技術,利用水生植物開展生態水體凈化示范。上游的生活污水,經水閘——提水泵站——進水池——總控室——植物處理池中特殊的植物治污技術處理后,就變成了下游的灌溉用水和魚塘用水,水質指標由凈化前的劣5類標準達到了地表水4類標準,整個生態治污工程的日處理污水能力達4000——8000立方米,可裝滿兩個半游泳池。[全文]
STAFF:出品|水世界編輯部 策劃|胡菊紅 制作時間:200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