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關注國內水資源 >> 現狀討論 >> 

長江一些珍稀生物棲息繁衍場所基本喪失

時間:2008-10-28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潤文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鰣魚、刀魚、河豚等珍稀生物資源已瀕臨絕跡,應盡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建立保護長江珍稀生物的自然保護區!痹谌涨罢匍_的調研匯報會上,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有關專家發出呼吁。

    今年暑假,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有關專家暑期在上海、南通、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等10個沿江城市,組織大學生開展“長江中下游水環境專題調研”。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種類繁多,有370種淡水魚,漁業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0%。素有“中國淡水漁業搖籃”與“魚類基因的寶庫”之稱。

    據中國漁業淡水研究中心有關專家介紹,長江在苗種、名特優魚類、水產種質等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在中下游地區,是鰣魚、刀魚、河豚等眾多瀕臨滅絕的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繁衍場所。

    然而,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正面臨著諸多威脅。特別是人類活動對水生生物棲息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壞,不僅改變了長江原有地質形態和水系分布,更是切斷了長江水生生物洄游的通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近年來生存空間不斷縮小,水生生物索餌、產卵等重要棲息繁衍場所已基本喪失。

    調研組在考察中發現,在某些地區,未達標的工業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江,致使長江中下游的局部水質逐步富營養化。

    專家認為,過度捕撈、洄游通道阻塞、工業污染,是造成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的“三大元兇”。當前,防止長江中下游地區藻類和其他浮游生物出現爆發性繁殖的有效辦法是,在進一步做好增強沿江地區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各種違規排放行為,劃定一定的重點區域,建立起長江珍稀生物的自然保護區。加大開展國際合作力度,重點支持科研部門開展對長江珍稀特種生物人工培植技術的攻關與特種水生物的放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