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和長江的例子證明,洪水和缺水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生態退化。洪水與缺水既對立又統一,而二者矛盾的調和依賴于良好的植被。中國面臨世界最大大洋,背靠世界最大大陸,季風氣候顯著,降水月季和年季分配極其不均衡。在植被覆蓋良好的情況下,降水得以涵養,進而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得到緩慢的釋放,這樣就平衡了自然的不平衡。土壤同樣具有涵養水分的作用,被稱為黃色水庫。中國山地丘陵面積廣闊,一旦失去植被保護,極易造成土壤大量隨水流失,不但進一步降低了涵養能力,而且使得植被無立足生長之本,造成難以逆轉的生態破壞,進而使環境長期陷于洪水和缺水的惡性循環中。當我們破壞了與涵養水源密切相關的森林、草原、湖泊、濕地,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
要改變這種情況,推動水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去恢復這些天然調節器,而不是一味指望通過工程方式去征服江河,改造江河。1998年洪水之后,中國改變以往一味依賴水利工程的防洪策略,實施了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生態措施。這些都堪稱治本之策。
我們也應該反思幾十年來一味強調增加供水的策略,轉而從水的需求管理上尋找出路。中國節約用水是有潛力的。由于長期輕視節水,造成工業、農業和生活用水效率低下,浪費嚴重。
水污染的問題更是直接由人類不適當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的。為此,水危機的解決,需要建立一個產權明晰、價格合理的水權水價機制。我們必須利用市場手段,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有限的資源在產業間更加公平、合理的流動。加強流域觀念,實現水環境和水生態在流域內的統一、協調的管理和水資源的統一調度也是必要的。
在水污染防治中引入公眾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地方政府和污染企業的利益關系,在治理污水和發展經濟產生矛盾的時候,地方政府總是要力保發展,環保局又豈敢不大開方便之門?結果排污費總是定到企業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內,這樣企業省了治污投入,環保局也有了穩定的進項,只是犧牲了環境,苦了百姓一方。讓公眾參與監督,讓公眾通過媒體發出聲音,引入公益訴訟機制,讓公眾真正獲得起訴污染企業甚至起訴執法不力的環保部門的權利,是改變目前肆意排污局面的有效途徑。
公眾參與的要義是在于信息溝通,平等對話,尋求妥協,探索最優方案。參與的過程中社會壓力會得到釋放,妥協的結果是避免留下嚴重隱患,最優方案減少了全社會的發展成本,這樣恰恰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也有利于經濟持續發展。從長遠來看,改變目前自上而下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代之以建立在公開、透明、民主參與的自下而上的管理體制,讓水資源的管理權真正體現依賴它生存的公眾的利益和意志。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