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膜分離技術 >> 

用膜技術提高和保障飲用水生物安全性

時間:2008-07-30 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作者:李星,楊艷玲,李圭白

    水中病原微生物是依靠水處理工藝過程的多級屏障功能得以有效去除的。在20世紀初,一般都采用混凝、沉淀、過濾和氯消毒的常規飲用水處理工藝,可使水介烈性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由于濁度與水中的病毒濃度有關,將水的濁度降至0.5NTU以下,再經氯消毒,就可使病毒性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通過對常規處理工藝的優化和改進,可以使水的生物安全性得到顯著提高。

    賈第蟲包囊和隱孢子蟲卵囊一般都可通過混凝、沉淀和過濾常規處理工藝去除。但當水處理工藝運行不正常時,它們有可能穿透濾層進入清水池。賈第蟲包囊和隱孢子蟲卵囊都具有比較強的抗氯性,正常消毒劑量的氯難于將之殺滅。一些生物具有穿透濾料的能力,例如劍水蚤的活動能力很強,有的能穿透濾層,其抗氯性很強,常規消毒劑量難于殺滅。因此常規處理工藝無法完全解決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問題。

       20世紀70年代,發展出了預處理工藝和深度處理等工藝,主要針對飲用水中的對人體有毒害的微量有機污染物和氯化消毒副產物,提高了飲用水的化學安全性。采用氯、臭氧、二氧化氯、高錳酸鉀等可以有效殺滅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利用化學氧化法殺滅劍水蚤類浮游動物,使其失活,進而對其進行去除,是國內外普遍采取的除蚤措施。在我國水廠中主要以氯、氯氨等化學藥劑對劍水蚤進行去除。但深度處理工藝的應用也存在很多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問題,在顆;钚蕴砍鏊,細菌含量顯著增多,且有的細菌抗氯性增強了;出水含有的細微炭粒對微生物起到保護作用,會對后續消毒效果產生不利影響。據報導在顆料活性炭層出水中,發現劍水蚤、紅蟲等生物增多。這些現象表明,即使采用了預處理和深度處理技術,也不能完全避免飲用水中眾多致病微生物的存在。 

4.膜過濾與飲用水生物安全性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 下一頁 共5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