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變化大致有三種:第一,海域物理特性發生變化;第二,海陸依存關系發生變化;第三,以海洋及海岸帶為依存條件的海洋生態系統發生變化。
另外,根據生態學家的研究,一定的生態系統一般都具有調節、生境、生產和信息4種功能,海洋生態系統,包括特定海域或海岸帶自然形成的各種生態系統也都具有這四種功能。填海造地覆蓋了一定的海域或濱海濕地等區域,也就埋葬了在這些區域形成的生態系統及其具有的服務功能,而人類通過填埋所得的只是一塊新的陸地,一塊可以承載人類陸上活動的土地。這塊新增的土地即使具有某種生態價值,但是,作為并非出于生態建設目的的人造系統,它的生態服務功能無論如何也不會比自然形成的生態系統更強大。
在關于海洋功能區劃的研究中,專家們還注意到,許多海域都存在“多功能可宜性”現象。這種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海洋功能的復合性。把這種現象與海洋生態系統的多種服務功能聯系起來,海洋功能的復合性就更明顯了。填海造地是以犧牲海洋的復合功能換取新造陸地的承載功能。
由此,分析人士對填海造地給出一個直截了當的評價:弊大于利。
填海運動正在改變著大陸的版圖,而它對生態造成的影響至今尚未引起關注。為了免遭“填海造地”之害,大陸沿海各地的新填海造地運動,應該放緩腳步。
填海造地的前車之鑒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們確實曾經試圖利用海灘來發展種植業, 1966年廣東汕頭的牛田洋,大學生、解放軍官兵和年輕干部曾經在這片海灘上圍墾種植水稻,奇跡般地出現了1190斤的畝產,但1969年臺風登陸時,553名學生和戰士為保護大堤而英勇犧牲,F在的牛田洋仍是水產養殖場,海灘就是海灘,人們不尊重自然規律而努力改變它的做法只能宣告失敗。
再來看寸土寸金的香港,據統計,填一尺海就會給香港帶來數字驚人的GDP和經濟效益。但維多利亞灣又是香港人的“命根子”,沒有了維港的那一片海,香港也就不成其為香港。這個矛盾,尖銳異常。然而,正是因為填海造地帶來的“疼痛”,也使眼前的、現實的維多利亞港灣的不斷萎縮,讓港人有說不出的痛楚,也讓他們逐漸地理性起來,港府對新的填海造地慎之又慎重,嚴之又嚴。
回過頭看荷蘭,這個有1/4的國土從大海里“奪”過來的國家,目前正在推行另一項宏偉計劃:將填海造地的土地恢復成原來的濕地,他們要花費30年時間恢復這個國家的自然。這項方針就是要保護受填海造地的影響而急劇減少的動植物,并通過使過去的景觀復原,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亮麗的風景。計劃里的“生態長廊”,是要將過去的濕地與水邊連鎖性復原,建立起南北長達250公里的“以濕地為中心的生態系地帶”。這個“填海造地”的英雄國家,如今知道了圩田鹽化、海岸侵蝕、物種減少的諸多痛楚了。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